叶枚举
【摘 要】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区别,存在“孤立教学,忽视教材编排意图;面面俱到,忽视独立阅读空间;模式固定,忽视阅读技巧提升”等问题。教师应正视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从“关注单元,把握编者意图;合理取舍,激发阅读兴趣;巧用范式,掌握阅读技巧”入手,进一步优化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策略;阅读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对第二学段提出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所谓略读,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加快阅读速度,了解内容大意。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略读课文,这些课文不仅能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还能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然而,很多教师忽视略读课文的重要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对其敷衍了事,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反思当前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略读课文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有的教师认为略读课文也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把它当成精读課文进行教学;有的教师认为略读课文是教材中可有可无的部分,在教学中只是轻描淡写;有的教师则认为略读课文与单元内容无关,在教学中直接跳过。总体而言,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立教学,忽视教材编排意图
统编教材按照“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每一单元的内容。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没有从整体上理解和观照略读课文,对其以孤立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只能从中获得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比如,《珍珠鸟》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只是按照动物类课文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描写小动物的方法。这说明教师缺乏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充分运用。如此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无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面面俱到,忽视独立阅读空间
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是不同的。精读课文重在“精”和“细”;而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深化与拓展,重在引导学生自主迁移运用相关的阅读方法。对于略读课文,部分教师仍旧采用“精教细悟”的教学方法,面面俱到,致使学生没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珍珠鸟》前,没有弄清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仅教学生学习生字词,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珍珠鸟可爱的语句,并运用前后对比、删减词语、联系生活等阅读方法体会珍珠鸟的可爱,结果用了两课时才完成教学。如此教学,不仅没有充分发挥略读课文应有的作用,还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模式固定,忽视阅读技巧提升
统编教材中编排的略读课文涉及多种文体。不同文体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但部分教师总是以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学,而没有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动态调整,导致学生学习时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珍珠鸟》和《牛郎织女(二)》是两篇文体不同的略读课文,部分教师却都采用“出示阅读提示—通读全篇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这样的固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迁移运用相关的阅读方法,更无法从中获得阅读技巧。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略读课文的重要教学价值,进一步优化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关注单元,把握编者意图
1.把握略读课文与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本单元精读课文有三篇:《白鹭》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落花生》引发作者对如何做人的深深思考,《桂花雨》则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而略读课文《珍珠鸟》不仅表现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还教会学生“信赖,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由此可见,编者编排这篇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丰富并拓展单元人文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单元人文主题,形成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把握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之间的联系
第一,要关注文体方面的联系。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选编了《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编者选用不同体裁的文本,目的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比较,感受不同的展现自然之美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第二,要关注思想情感方面的联系。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选编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和《小岛》这篇略读课文。它们都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教学《小岛》时,可引导学生自主运用“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的情感。
(二)合理取舍,激发阅读兴趣
1.根据单元要素合理取舍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在教学《蝴蝶的家》这篇略读课文时,教师应根据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或从内容和写法角度提问,或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接着让学生从中选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查找资料等方法自主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养成动脑筋思考、积极提问的好习惯,从而感受到提问的快乐和阅读的乐趣。
2.根据阅读提示合理取舍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最大的区别是它设置了阅读提示板块,不仅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明确规定了学习任务。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在阅读提示中不仅要求学生思考父母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阅读提示规定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让教师有明确的方向,并能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先回顾学习精读课文时是如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的,再运用这样的方法,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体现单元内容循序渐进的编排特点,还突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密切联系。
3.根据学生兴趣合理取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水平和认知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選择权,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章节,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这篇略读课文,由一篇说明文、一则历史故事、一份网站通告和一张平面示意图组成。教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计划一日游”或者“讲解一两个景点”两个任务,自主选择材料及阅读方法。如选择“计划一日游”,材料二便与任务无关,就不必选用,以提高阅读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带嘉宾参观校园”的接待任务,让学生根据学校布局,采用合适的语言有条理地向嘉宾讲解,从而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
(三)巧用范式,掌握阅读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使用问题导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等教学范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同样可以使用一些效果较好的教学范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1.巧用问题导读范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阅读任务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如针对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这篇略读课文,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黄继光的语言和动作?(2)从黄继光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英雄气概?(3)回忆一下,还有哪些人物也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2.巧用比较阅读范式,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不同作家对同一种事物采用的描写方法是不同的,对不同细节使用的表现手法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或片段,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寻找差异,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如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这篇略读课文,在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编排了林庚的《风筝》的片段。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这一片段,让学生从表现手法、情感内涵、主要内容等方面展开比较,并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3.巧用读写结合范式,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阅读是积累,是一种输入过程;写作是表达,是一种输出过程。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写作的秘密,并进行拓展迁移,提高写作能力。如在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这篇略读课文中,作者借助几个与月亮有关的典型事例,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月下做过的难忘的事,并运用课文的写法把它们写下来。这样,学生就能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统编教材中的略读课文,编排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更具时代性和经典性。教师一定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合理取舍内容,灵活运用阅读范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虹.任务驱动:略读课文教学的困境突围:例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教师,2021(2):29-31.
[3]董翱.大单元理念下篇本联读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2(20):50-52.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