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长度到面积,是从对一维长度的度量走向对二维面积的度量,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教学为例,可通过“具身操作、自主探究、想象累加、估测应用”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亲历过程,深度体验,从“会而不懂”走向“既懂又会”,积累“量”的经验,让量感内化于心,自然生长,形成素养。
【关键词】操作;体验;量感;本质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和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对时间、质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等进行度量的感性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度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等。教学时要强调整体认识图形与测量,凸显图形认识与测量的关联。从一维空间的长度、二维空间的面积到三维空间的体积,图形测量本质上就是确定被测物的大小。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册的“面积”单元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从对一维长度的度量走向对二维面积的度量,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物体长度和质量属性的感悟较强,但对二维空间中“面”的感知较弱。面积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量感培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面积概念”形成过于仓促,忽视操作,导致学生体悟不深,对“面积”的理解出现偏差;二是“面积单位”建立缺乏活动,忽视探究,导致学生体验不足,对“单位”的掌握流于形式;三是“计算公式”推导缺失过程,忽视推理,导致学生体会不够,对“公式”的应用简单机械;四是“面积量感”培养脱离情景,忽视实际,导致学生感悟不到,对“问题”的解决估测失当。应如何发展学生关于“面积”的量感,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呢?
一、具身操作,建立“面积”表象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形成需要经历不断“悟”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学生对自己亲身参与、动手操作的活动会有深刻的印象,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事物属性,亲身经历体悟过程,帮助他们建立概念表象,深化概念知觉。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开展操作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观察、操作、思考和体悟的机会,让他们在具身操作中建立概念表象,在具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孕育“量感”。
【案例1】“面积的认识”教学
活动一:比一比,谁涂得快?
(1)选一选:请选择图1中一个图形,准备涂色。
(2)涂一涂:将图形涂满颜色,先涂完的同学赢。
(3)想一想:我选了几号图形?为什么?
学生在涂的过程中感知“面”是有大小的。涂满的地方有多大,这个图形就有多大。要想涂得快,就选最小的④号图形。这里的“大”和“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活动二:找一找,摸一摸物体表面的面积。
(1)找一找:在教室里,我看到了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我有什么感觉?
(3)说一说:同桌互相判断,摸到的是物体表面的一周,还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入手,让他们在摸一摸的过程中强化认知与感悟。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数学书上不止一个面,因此也不只有一个面积,还有左、右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和底面积。再借助课件举例进一步了解面积,如荷叶面的面积,橘子表面的面积等。让学生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平面,也有曲面,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在具身操作与体悟中建立“面积”概念表象。
二、自主探究,形成“单位”概念
度量单位是发展量感的关键所在。度量单位是测量物体数学属性的统一标准,它可以确保测量结果表达的统一化与一致性。量感培养的重点不在于已知度量单位后进行测量,而在于识别数量的属性,并“创造”或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来进行量化。起始课上的度量单位教学,需要联系生活,整体设计学习路径:①在认知冲突中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②定量刻画“标准单位”;③在深度体验中深化对“一个单位”表象和“几个单位”累加的感知;④形成度量单位清晰的表象。
【案例2】“面积的单位”教学
在明确了用小正方形作为单位密铺的优势之后,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探究一:《新华字典》封面有多大?
(1)估一估:《新华字典》封面面积大约有几个小正方形的大小?
(2)铺一铺:用小正方形为单位动手铺一铺,我估计得正确吗?
(3)想一想:如果小正方形面积用1表示,那么封面面积可以用几表示?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以面量面”的思想,进一步感悟“面积的大小就是小正方形的个数”,从而引出面积的基本单位——1平方厘米。接着,引导学生猜测:测量“课桌面的大小”“教室地面的大小”,用1平方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进而衍生出其他常用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寻找身边与之相关的替代实物,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多种表征方式,形成单位概念表象。
探究二:1平方分米里面有几个1平方厘米?
(1)猜一猜: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1平方分米里有几个1平方厘米?
(2)画一画: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中表示出来。
(3)说一说: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法是怎样的。
量感培养要从度量单位的意义及实物测量经验出发,走向用数对测量结果进行定量刻画。学生要通过“猜想—验证”,发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并明白其中的原理。同理可得: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在多维度体验中有效建立面积单位表象,掌握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量感不断沉淀,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直觉走向思辨。
三、想象累加,凸显“测量”本质
量(liàng)是量(liáng)出来的。测量面积的本质是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即测量对象中包含了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数面积”转为“计算面积”,体会面积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用小正方形密铺—用小正方形半铺—不用小正方形想象铺”的学习过程,感知测量面积的本质,延伸与拓展面积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也能提升量感。
【案例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
师(出示图2):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7×3=21(cm2)
师:长和宽都是长度,面积是这个面的大小,为什么两个长度相乘得到的是面积呢?
出示探究任务:这个长方形面积为什么是通过“7×3”得到的?
(1)铺一铺:借助1cm2小正方形,在长方形中铺一铺。
(2)画一画:在长方形中画一画,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3)想一想: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师生共同反馈梳理。
(1)用小正方形密铺。长方形的长7厘米,沿长边能铺7个面积为1cm2的小正方形;宽3厘米,沿宽边能铺3个面积为1cm2的小正方形。3个7表示每行能铺7个面积为1cm2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3行,一共铺了21个1cm2的小正方形,即长方形的面积为21cm2(如图3)。
(2)少用小正方形半铺。只需画出“∟型”“⊥型”等形状,就能看出每行有7个面积为1cm2的小正方形,有這样的3行,7×3得到21个1cm2的小正方形,即长方形的面积是21cm2(如图4)。
(3)不用小正方形,想象铺。不用画格子,只要用刻度线隔开,就能清楚地表示出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以及行数(如图5)。
师:现在,既不用小正方形铺,也不画格子,请你看着这个长方形,想象:沿着长画了7个1cm2的小正方形,沿着宽画了3行,7×3表示每行能铺7个面积为1cm2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3行,一共铺了21个1cm2的小正方形。也就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学习,属于典型的“会而不懂”,即学生能套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长方形的面积,但不清晰这个公式的由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合适单位(1cm2小正方形)对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其实,这些不同的画法体现了测量对象(长方形的面积)由标准单位(1cm2小正方形)累加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将长方形面积用标准单位铺满的过程与长、宽的长度相关联,理解7×3=21(cm2)表示每行能铺7个面积为1cm2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3行,一共铺了21个1cm2的小正方形。学生的图画得越来越简洁,他们在头脑中想象累加结果的过程越来越丰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其中变与不变的思想,深化了对“面积是几倍单位量的数值化表示”这一测量本质的理解,有效发展了量感。
四、估测应用,感悟“量感”生长
量感是对量的大小属性的感悟和直觉,是学生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前提下,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有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感知。
提升“量感”,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度量意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度量”身边的常见事物。其次要积极创设有真实情境的测量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进行合理估测。比如,估测“教室地面面积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估的结果比较准确;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方法是否合适。学生自然就会提出直接估面积,有一定难度。如果先知道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借助这一参照物,推测教室地面大约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估测出地面面积。再如,可以布置一项亲子作业,让学生与家长一起估测房间的面积等。这种生活浸润式的估测应用,有助于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积累“量”的经验,让量感可感,让量感可见,进而实现从“生活量感”到“数学量感”的转变。
总之,量感是对量的感悟,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是兼具内隐性与外显性的思维活动,量感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从学习长度到认识面积,是学生空间形式认知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发展学生量感的契机。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的机会,强化具身操作,亲历深度体验,让学生从“会而不懂”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既懂又会”,让量感内化于心,自然生长,形成素养。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为什么要强调量感[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10):8-10.
[2]鲍善军,平燕.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生长[J].小学数学教育,2020(1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