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绘画长卷中的桥

2023-02-10 15:11王鑫
中国美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徐扬苏州地区长卷

王鑫

[摘要] 《姑苏繁华图》生动地展现了清乾隆年间苏州城经济繁荣、社会生活稳定的种种景象。随着画卷的展开,观者的视线自西向东进入城市,于盘门、胥门、阊门到虎丘山的路程中发现许多河流、湖泊,也发现许多苏州地区所特有的各种形制的桥。本文即通过分析画卷中的桥,结合清代地方志,探析清代苏州地区桥的特征。

[关键词] 《姑苏繁华图》 长卷 苏州 桥

苏州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有着“东方威尼斯”的称号。苏州的桥梁建造史较为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至明清时期,苏州的桥梁建造技术和数量均超过其他地区。彼时,城中古桥众多且造型优美、形态各异。许多清代绘画长卷中都有关于苏州地区古桥的记录。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一幅记录和描绘苏州地区的绘画长卷。作者运用写实手法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彼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画面从苏州西南部的灵岩山起,向东经木渎镇,越过横山,穿过石湖,到达上方山,再从狮山、何山之间转入苏州城,进入苏州城后,自西南继续向东延伸,过盘门而到胥门,至阊门出城,接下来一路沿着山塘河向西北延伸,最终在虎丘山处截止。12米长的画卷上出现了许多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桥梁、河流湖泊均被画家用或写实、或艺术加工的手法进行了记录。其实,历史上苏州地区的桥梁远比画面中的桥梁数量多,只不过画家在创作时进行了艺术性处理,将有些桥梁变换了位置,又隐去了一些桥梁,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概括和表现画面中的内容。

一、关于画卷作者及创作起因

这幅画卷的创作者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关于他生平的记录不是很完整。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翰林院编修、胡敬编纂的《国朝院画录》中对徐扬有过一些记载:“徐扬,字云亭,吴县人,工山水人物,乾隆中供职画院,钦赐举人,官内阁中书。”[1]清道光年间的《苏州府志》对徐扬也有记载:“乾隆十六年,监生徐扬进献画册,命充画院供奉。十八年钦赐举人,官内阁中书。杨家住阊门专诸巷。”[2]以上信息基本交代了徐扬的籍贯和他进入宫廷画院的时间。在宫廷画院期间,徐扬的绘画作品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均有详细记录。比较可惜的是,关于徐扬生卒年份的记录不是很清晰,如今只能依靠一些现有文献进行推测。根據《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记载:“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徐扬年六十四岁,江苏苏州府吴县举人,现任内阁典籍……”[3]按照此档案推算,徐扬应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生人。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的记载中,关于徐扬的记载截止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徐扬,江苏苏州府吴县举人,年六十八岁,迁任刑部山西司主事缺”[4]。此后,关于他的活动轨迹在文献中少有记载,只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52辑)中留有一些痕迹:“初二日接得员外郎福庆等押帖内开,八月初九日懋勤殿交丁观鹏应真一轴,徐扬应真一轴,宋绣秋葵一轴,传旨着配囊安白绫,钦此。”[5]此文献对应的年份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此推测,徐扬应该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

关于画卷的创作缘起,历史上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21辑)中提及:“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接得员外郎郎正培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初十日太监胡世杰交,旧宣纸一卷,长四丈,宽一尺二寸,传旨:著徐扬画《盛世滋生图》。钦此。”[6]据此可知,《姑苏繁华图》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十一月,朝廷下达指令命徐扬创作的,乃一幅“命题作品”。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记录,该作品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全程耗时三年。除《姑苏繁华图》以外,清代还有一些描绘苏州地区的绘画长卷,如王翚的《康熙南巡图》、徐扬的《乾隆南巡图》以及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等。这些都是研究清代苏州地区的重要图像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姑苏繁华图》中郊外的桥

《姑苏繁华图》全画绘制了各色人物3896个之多,另有房屋建筑1614栋(所),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船只400余艘,商号招牌200余块,涉及米行、绸庄、银楼、当铺、饭馆等50多类场所。[7]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画家笔触细致,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和官衙商建。整幅作品称得上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展现苏州市井风貌最为完整的图画作品。

《姑苏繁华图》作为一幅具有写实性质的绘画长卷,记录了从灵岩山开始,由木渎镇东行,直至虎丘山这一线路上的自然风光及城市风貌。画卷中出现了50余座桥梁。不过,根据清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苏州府志》记载及当时古地图的记录,这个区域的桥梁数量其实远远超过了50座。康熙年间的《吴县志·第十四卷》记载道:“城中官桥凡三百九十。”笔者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和古代苏州地区地图,通过比对画卷中的图像,发现画家在创作该图卷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具象表达和艺术创造相结合,对具体景观进行了取舍,由此实现了画面的精妙布局。

画卷主画面中出现的第一座桥是斜桥。据《苏州府志·第二十卷》记载,这座桥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建成。斜桥位于木渎镇的中心,是胥江和香溪的交汇处,东连姑苏,西接太湖,是沟通太湖与苏州城的桥梁,也是进出太湖的必经之地。此处是《姑苏繁华图》前半段重点描绘的内容之一。根据清代古地图来看,徐扬在描绘该画卷时基本还原了斜桥的造型,画面中县署的位置也基本是遵照古地图描绘的。

画卷再往左——实际地理方位是木渎镇往东,出现了连在一起的两座桥。根据史籍记载,这两座桥是石湖北侧的行春桥和越城桥。两座桥的右上方远景中出现一座带有亭子的桥,古代称其为“普福桥”,又称“亭子桥”。行春桥是一座九孔石拱桥,东临上方山,西接越城桥。画面中的这座桥确实有九孔,不过根据古文献记载,此桥原本有18个桥孔,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明成化年间和崇祯年间进行过两次修葺,最终成为一座九孔桥。乾隆十三年(1748)的《苏州府志·第二十卷》对此有详细记载:“行春桥在横山东茶磨屿,下跨石湖,与越城桥近,有石洞一十八。”[8]范成大的《重修行春桥记》中也有关于“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9]的记载。徐扬创作这幅长卷的时间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彼时行春桥已经从十八孔桥变成了九孔桥。《苏州府志》中记载了越城桥的相关情况。越城桥旧名为越来溪桥,之后由元至正年间的知县文贵重建。在古代地图中,越城桥的位置是一片较大的水域,名曰“石湖”。徐扬在作画时缩小了石湖的面积。另外一座桥——普福桥在乾隆十三年(1748)的《苏州府志·第二十卷》中也有详细记载:“普福桥即横塘桥,三谼上有亭。万历间里人徐鸣时倡修。本朝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彭定求记。”[10]1969年,此桥在拓宽运河河道时被拆除,好在依然留存有摄影作品。

画家对桥梁及水域空间的构建,基本上是按照虚实结合的手法完成的。笔者将清代木渎镇的古地图与《姑苏繁华图》进行比对,发现石湖、上方山等景致在画面中都有出现。只不过,绘画作品中的行春桥是与越城桥连在一起的,而在古地图中,两座桥之间有着明显的间隔。

三、《姑苏繁华图》中城区的桥

《姑苏繁华图》前半段描绘的是郊外的景致,其中既有水域,又有市镇。徐扬对这一空间的构建有取舍、夸张,也有创造。画卷前半段长约六米,画家将实际长约20千米的线路进行了概括与提炼性的描绘。

画卷从盘门开始,由乡间进入姑苏城。盘门右边的桥即吴门桥。盘门是苏州西南部重要的城门。苏州城的繁华地带集中在西部。过了这座桥,就正式进入“吴门”了,因此这座桥有“步入吴门第一桥”之称,也被命名为“吴门桥”。关于这座桥,乾隆十三年(1748)的《苏州府志·第二十卷》有详细记载:“吴门桥……弘治十一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本朝顺治三年修,雍正十二年重修。”[11]从文献记载来看,这座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徐扬在创作《姑苏繁华图》时,距离这座桥最后一次重修的时间并不长。画家在勾勒盘门周围的细节时,将此桥交代得较为清晰,比如图中的三孔石桥便是吴门桥。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收藏有一幅清朝末期的《苏城厢图》,其中也对吴门桥有着较为准确的标注。综上,无论是在古文献中还是古地图中,吴门桥均记载其中,且图文资料翔实,可以互相佐证。

画卷中,胥门城墙内与城墙外的景观基本也是写实的。城墙外横跨护城河的万年桥在画卷中处于较为显眼的位置,是胥门附近的重要景观,画卷中也明确地标有“万年桥”三字。按照古文献记载,画中的桥是按照彼时真实的桥梁创作的。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第三十三卷·津梁》对万年桥有这样的记载:“万年桥,三谼跨胥门外濠。国朝乾隆五年建,巡抚都御史徐士林,知府汪德馨各有记……乾隆五年仲冬,朔长至前之二日,龙口合又二日,而行人通桥乃成,万众欢腾,请名万年桥……桥长三十二丈五尺,有奇广二丈四尺,高三丈四尺有四寸。”[12]这一段文字将万年桥的历史变迁、名字由来及具体尺寸基本上交代得较为清楚了。相较而言,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对这座桥的记述比较详细,对其他桥梁的记述相对简单。从乾隆到咸丰年间,万年桥进行了多次修葺,这充分说明了此桥的重要性。按照画面中的尺寸比例来考量,此桥基本上与古籍中记载的尺寸一致。

因为这幅画的高度只有35.9厘米,所以出于構图的需要,徐扬在作画时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对城市空间进行了缜密的安排。因为徐扬采用了俯视的视角,所以画面中存在一些视觉盲区,如靠近城墙里侧的各种桥梁基本上没有呈现。

沿着画卷往左,地理方位上是沿着苏州西面的城墙往北,此处出现了阊门。阊门外的吊桥、山塘桥等桥基本上也是按照真实历史进行构建的。画卷继续向左(按:在地理方位上是西北方向),继而于虎丘步入尾声。从阊门至虎丘的距离大约有四千米。这四千米的路程中出现了山塘桥、半塘桥,而这几座桥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虎丘塔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物被安排在画卷末尾处。至此,整个画卷结束了。

四、结语

《姑苏繁华图》是一幅描绘清代苏州城和乡村风光的绘画长卷,画面西起灵岩山,沿着画家设定的路线,进入苏州城的西北部,直至虎丘山。12米的长卷概括了现实中大约40千米长的景致。画卷中,苏州地区的桥梁、街市、河流、县学、府衙等图像大多有历史依据,在相关文献中均有记录。然而,此图毕竟是一件艺术作品,不是一幅实测的苏州古地图,故其中河流、湖泊、街市等的布局及其相对位置关系与实际情况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如画家在绘制很多古桥与河流时都进行了取舍和艺术化的表达。总之,此图是作者根据构图需要,结合自身画风,用艺术语言对实景进行组织与浓缩的结果,是一幅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姑苏繁华图》城市空间及水域空间构建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YSD001。)

注释

[1]胡敬.国朝院画录(卷下)[M]//续修四库全书1082·子部·艺术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2.

[2]参见宋如林等修、石韫玉纂《苏州府志》。

[3]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0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75.

[4]同注[3],473页。

[5]邢永福,主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52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

[6]同注[5],707页。

[7]张勇.北清明南姑苏:《清明上河图》与《姑苏繁华图风俗画研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22.

[8]参见雅尔哈善等修、习隽等纂《苏州府志》。

[9]江洪,等,编.苏州词典[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377.

[10]同注[8]。

[11]同注[8]。

[12]李铭皖,冯桂芬,等,修纂.清同治苏州府志(二)第三十三卷[M].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54.

猜你喜欢
徐扬苏州地区长卷
爱唱歌的他们:唱出生命的温情脉脉
爱唱歌的他们:唱出生命的温情脉脉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
《芝兰书画长卷》
《花卉昆虫长卷》
把你写进长卷
朱顶红在苏州地区的引种栽培
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办学典型特征分析
苏州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及发展模式探究
职场争斗:你得到了江山,我学会了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