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实图景拥抱时代

2023-02-10 14:47高云董诗雨
中国美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版画艺术家创作

高云 董诗雨

高云(以下簡称“高”):作为一种以间接和复制为特质的媒介艺术,版画对题材、形式和观念都是极为包容的,兼具实验意味和精神色彩,探索空间很大。在我看来,版画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艺术形式,既能向前一步跻身当代艺术的“实验场”,又能向后一步坚守传统艺术的“老山头”。对当下的艺术创作者而言,面对捍卫传统和开拓创新的时代论争,以版画作为探索阵地不失为一条蹊径。您和版画缘分甚深,既是一名青年版画创作者,又是一名美术学院版画工作室的教学实践者。从当下的版画创作生态来看,您认为中国版画的创作主线和审美理想发生了哪些改变?

孔亮(以下简称“孔”):当中国版画开始由传统的复制型版画向创作型版画转变时,其功能便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转变主要发生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而且直接影响了当下的版画创作生态。在这一百年间,版画的创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以革命题材为主线。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版画家们将版画作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引领革命斗争的绝佳工具。尤其是这一时期的黑白木刻版画刚劲有力、黑白分明、对比强烈,非常适合进步青年表达革命思想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版画的创作重心逐渐转向现实主义。同时,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教学体系也得以建构完成。革命版画家们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转化为了创作实践,致力于通过版画创作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彼时美术界的共识是,版画创作要画群众之所想,体现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艺精神和审美特点。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版画家们不仅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延续了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还开始积极探索木刻版画的民族形式,并围绕西方现代主义展开研究。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国版画的发展极为迅速,无论是在技术、材料还是在艺术语言、风格、审美上,都已经与世界版画同步。在我看来,这一阶段的版画创作重心主要是针对版画语言的独特性和抽象形式的表达展开探索,同时更加着眼于观念的挖掘。当然,这一阶段大众的审美也更加开放、包容和理性。总体而言,中国版画的创作脉络是清晰的,审美理想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高:是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版画创作也在不断革新。就版画而言,其最鲜明的特质体现在“复制”层面,曾因便于大量印刷而成为革命时期宣传工作的重要助力。由于我国在延安时期即形成了木刻版画的传统,与版画相关的审美印象似乎已经形成,这使得版画与主题性美术创作之间形成了一种精神链接。您如何看待这种精神链接?与此同时,也请您结合自己的创作,谈谈如何在主题性版画创作中更好地融入时代精神。

孔: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其创作主体并不受限于特定的艺术形式。材料和媒介语言的差别并不能影响主题的设定。从媒介层面考虑,围绕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开展主题性创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的是艺术语言与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比如有些内容确实更加适合通过版画媒介来创作,这是因为版画语言天然地具备某些形式层面的优势。“复制”虽然是版画的独特语言,但不是唯一的语言。我们在探索版画语言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点、线、面、体在抽象层面的形式表达以及绘画抽象语言的表达、物性的表达和精神性的表达等。我认为,形成“精神链接”的前提在于熟练掌握版画这种媒介。当然,这仅仅是创作的基础条件。对版画创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不断地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近年来,我努力在新时代语境下挖掘主题性版画创作的创新要素,充分发挥版画语言的优势和特点,将主题叙事融汇在艺术表达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方法,作品《生态母亲河》《见证百年征程》《大跳台》等就是主题性创作的重要实践成果。这些作品曾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承办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等重大展览,受到了广泛关注。

高:我们关注到了您参与的重要展览。您的相关主题性创作确实极具时代色彩,以版画语言诠释了新时代的社会风貌与精神气象。就这些作品而言,除了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之外,也能看出您在版画本体语言层面的深入探索。我们注意到,您在本科阶段原本学习的是油画专业,研究生以后才迈入了版画之旅,因而作品兼具版画与油画的语汇特质,将两个画种天然的“手工感”表现得极致、微妙。以您的多色套印铜版画为例,无论是“生命之树”“树影枝”系列,还是“向阳而生”系列,自然景观的隐喻性框架之下似乎透射出一种沉静的蓄势待发感——这种“隐性的积极”表现为画面中层层叠加的痕迹感,仿佛中国画的笔墨一般,将画中时空诠释为一种温润的“糙”和粗犷的“秀”。您是否认同我的这种观感?在探索版画本体语言时,您会对直观的叙事因子进行刻意的消解吗?

孔:确实,我的艺术创作历程具有特殊性,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其实在西方,油画和版画并不会被刻意区分开来,因为二者只是材料不同。我在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深受启发,因而常常在两种绘画形式中游走,乐于在其中感受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比如,我会思考如何把油画语言带入版画中以及如何把版画语言带入油画中,还会思考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将两个专业融合得更为紧密。绘画具有叙事功能,而叙事也是中国画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不过,我在创作中确实是刻意消解叙事性的。我们生活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中,您能关注到我作品中形式的隐喻性和东方文明的含蓄精神影像,并将其诠释为中国笔墨精神的体现,这说明我用版画语言追求纯粹艺术性表达的努力是相对成功的。近年来,我更多是在探索版画语言的纯粹性、抽象性,更关注版画形象的象征性、艺术性。我虽然在刻意消解版画的叙事功能,但没有消解版画的艺术表达。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不仅是在叙述事实,也在叙述某种可能性。同很多当代艺术家一样,我热爱艺术并喜爱探索各种艺术语言,这已变成一种本能。

高:在观看您的“树影枝”系列作品时,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即画面既像是诗中世界,有一种仿佛离现世很远的凄美感,又像是密不透风地包裹着我们,仿佛随时可以将时间的碎屑喷射我们一身,总之是既沉浸又疏离、既热烈又冷静,很有看头。树,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其饱满的生命特质注定其是物化时空的绝佳意象。您在选择此类题材时,都是从哪些维度进行考虑的?在版画世界,题材、意象的选择对画面关系和视觉张力的营造有哪些影响?

孔:我的创作主题或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或是我生活中会思考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我会从艺术语言出发,探究版画黑白语言的张力和形式语言的特殊性。版画非常强调抽象形式的表达,因而艺术家在创作伊始一定会考虑语言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树影枝”系列作品中,我看似是用艺术语言来表达内容,实际上是通过内容来承载这套艺术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我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充分展现铜版艺术语言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展现出版画形式语言的魅力,如用特殊的题材和内容来展现画面的黑白关系、结构、空间等。在那个创作阶段,我主要研究了黑、白、灰和点、线、面等艺术语言要素及其转换规律,同时也在探索艺术语言间的抽象关系。

高:通过您在细节方面的探索,确实使画作呈现出了别样的情致。据我们了解,您不仅多年耕耘于国内高等美术院校的版画教学一线,有着极为丰富的版画教学经验,而且曾经赴欧洲六国进行艺术考察。可否请您结合自己的版画教学实践和域外艺术考察的经历,围绕专业美术院校的版画教学生态,谈一谈您所观察到的中西方版画创作和教学的差异?此外,随着艺考政策的改革,高等美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一些新变量,比如招生选拔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您是否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青年教师眼中,什么才是对当下的“00后”学生更有帮助的版画教育?

孔:过去我们重在学习西方版画的一些教学经验,如版画工作室的建立、材料技术的更新,而如今的我们更加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并逐步开始以传统为根基来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我们在考察中发现,西方的版画教学呈现出一种两极化趋势,即一方面秉持传统且严谨的方式进行版画教学,另一方面围绕版画媒介和概念进行深度、富有实验性的延展和探索。我们目前的版画教学也是兼具这两种方式的。

西方版画的创作技术较为精良,西方画家的创作思维也非常灵活,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西方版画的当代性表达是熟练且精准的,而这无疑源自他们的版画传统。西方版画的抽象语言和艺术语言是相当“地道”的,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在我看来,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实,中央美术学院的教育准则始终未变,那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功底和对艺术的独到理解力。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需要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毕竟美术教育的功能之一也是服务社会。由于多种原因,如今高校里出现了部分学生美术基础不够扎实、对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过去的学生们更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技艺,也更愿意自主思考,能够较好地完成艺术认知的跃升。20世纪上半叶,蔡元培和鲁迅提出的艺术教育理论经由中央美术学院几代版画人的教学实践,正在酝酿成为新的版画教育理论。基于这些脱胎于创作实践的教学标准,我们正在给“00后”的学生提供以美育精神为主导的版画教育,希望以此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

高:在廣大青年美术创作群体中,有人自称为“创作者”,有人自称为“艺术家”,然而“者”与“家”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在您和周围同龄的创作群体间,就“艺术家”的标准和面貌是否有一种潜在的共识?您认为怎样才算拥有了“艺术家的精神”?

孔:平日里,人们常常习惯用“艺术家”指代我们这一类创作群体。然而,当面对严肃的美术话题时,我们更愿意被称为“艺术实践者”或“艺术创作者”。“艺术家”定义的模糊实际上反映出目前的艺术标准已经失效,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并加以重视。在当前缺乏评定标准的境况下谈论“艺术家的精神”,似乎显得无从下手。总而言之,这一课题引申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即艺术本体标准化的问题。在这一课题未得到深入探讨之前,我想我们能谈及的问题就只有“何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反映艺术家的洞察力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身为“艺术实践者”或“艺术创作者”,我们必须明确何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也要有能力判定一件作品的好坏。弄明白这一点,不仅是对创作、教学和学术负责,更是对历史、时代和人民负责。

优秀的艺术家会被历史和时代共同选择。我非常期待当今时代能够出现伟大的艺术家。“艺术家的精神”必然是个人与时代结合的产物。我将在探索这种精神的道路上不断地开拓、努力。也正因如此,我时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幸而从未掉以轻心。我想,这就是版画带给我的力量,也是我在长期艺术实践和艺术追求中形成的一种创作自觉。

猜你喜欢
版画艺术家创作
版画作品选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