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格的杂志呼唤有个性的作者

2023-02-10 14:47周伟
中国美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栏目杂志美术

围绕《中国美术》杂志的作者和内容,我想要和大家展开六个部分的探讨:第一个部分是结合当前中国美术领域的现实情况,从美术的五种形态讲起;第二个部分是通过向大家介绍《中国美术》杂志的发展历程,探析其在不同阶段的一些特点;第三个部分是探讨《中国美术》杂志要想办出个性,应该重点服务于哪些群体;第四个部分是围绕《中国美术》杂志近三年的一些情况,同大家交流一下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第五个部分是分析一下有性格的杂志是什么样子,而这也涉及《中国美术》杂志将来的发展方向;第六个部分是和大家概述一下何为有个性的作者,即我们需要怎样的作者。

在具体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一本美术类的杂志究竟要服务于哪些人。如果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或者服务对象不爱看这本杂志,那么这本杂志也很难办好。而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对杂志建立一个全面的了解。基于此,我会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美术》杂志的发展历程。不过在这之前,我想先同大家探讨一下美术的五种形态。

一、从美术的五种形态讲起

当前,美术大概可分为五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院校美术。这种美术形态是目前代表主流、官方且影响力较大的一种美术形态,也可以叫作“官方美术”。院校美术不只包括所谓的“九大美院”“六大艺院”,也存在于大量的综合性、师范类院校之中。

第二种形态是大家熟知的“江湖美术”,其主要是以“圈子”和对利益的追求为主要特点。在艺术市场比较发达的年代,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到2013年前后,这种美术形态盛行过20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大家也能注意到,除了以院校美术为代表的“官方美术”以外,“江湖美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影响力很大。我们常常会在这个群体中看到一些吸引眼球的展览,此外一些新的创作形式等也呈现出一种“江湖化”的趋势。

第三种形态是商业美术,其既包括在美术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些业态,如各类设计等,也包括近年来兴起的一些商业化比较明显的美术形式,如插画等,还包括进入艺术市场的一些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

第四种形态是群众美术,其和民间美术有相当高的重合度。群众美术是由基层群众自发创造的美术形态,其中包括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剪纸以及包括陶瓷在内的工艺美术等。这种美术形态也多由官方主导,如全国各地区都设置有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馆等文化空间。群众美术于民间长期流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繼承和发展方面有很多贡献。

第五种形态是文人美术,其在整个中国文化界和艺术史上广受推崇。文人美术有着自然率性的特点,并不拘泥于技法的学习和运用,而主要是通过美术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在艺术史上留下了很多打动人心的经典作品。古代也好,近代也罢,能够在美术史上一直占据一席之地的通常是文人美术。古代的很多文人并不把画画作为一种职业,也鲜有将其视为一种技能去专门学习,而是凭借文化内涵和修养的积淀来指导创作。

在上述五种美术形态中,影响最大的是院校美术。当然,这五种美术形态之间也各有交叉,比如一些“江湖艺术家”其实一开始是在体制内培养出来的,后来才走向了“江湖”。除此以外,青少年群体间还活跃着两种美术形态:一是兴趣美术,如各类美术培训班;二是应试美术,这一形态所面向的是由艺考所催生出的社会上大量的应试培训班。据统计,我国每年艺考的人数可达一百多万,其中美术生约占百分之六十多,大概六七十万人,规模非常庞大。这也是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美术形态。

二、《中国美术》杂志的发展历程

通过概述五种主要的美术形态,我们基本了解了杂志可能面向的读者对象,这便于我们进一步找准定位。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美术》杂志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中国美术》杂志2010年3月创刊,距今有13年时间。从创刊到现在,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3年3月到2016年12月。这个阶段是艺术市场暴涨的一个时期。按照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对有代表性的13家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卖数据的统计,这些公司在2012年至2013年的艺术品拍卖总额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然而到2014年,艺术品市场断崖式下跌,这些公司的拍卖总额只有2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拦腰折断,此后一直在200亿元人民币上下浮动。2022年的情况更是低迷,只有132亿元人民币,一直没有再回巅峰。《中国美术》杂志创刊的时候正面临着艺术品市场冲顶的阶段。时势如此,彼时杂志主要面向的是商业美术形态,也就是为能够进入艺术市场的艺术家服务——当时大量的稿件都是在讨论艺术家的作品,相当于为进入市场的艺术家“背书”。出于服务艺术市场的需求,当时那个阶段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比如对印刷用纸的要求很高,文章的配图比文字更加重要。不过其作为媒体,对社会的反应是滞后的,从艺术品市场已经断崖式下跌到2016年,这本杂志还没有转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如果再这么做下去,杂志将再无出路。考虑到这一点,再加之社内期刊种类较多,我们在2016年底组建了期刊传媒集团,正式开始推动每一种期刊的转型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2017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这五年时间里,我们下了很大功夫,从一本主要做商业美术内容的期刊转变为一本学术期刊。为了和期刊配合,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即人美品牌中心。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为高校服务的工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和高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帮助杂志在学术化转型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

第三个阶段是2022年1月到现在。长期关注《中国美术》杂志的读者朋友应该能够发现我们的一些变化。从2022年1月开始,除了重点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之外,我们增加了大量贴近时代的内容。比如,我们在2022年做了一年的“发现优秀艺术家”系列活动,在2023年也要做一年“发现优秀青年艺术家”的系列活动。这两个活动主要是对“优秀艺术家”的标准进行一个回应,也就是贴近社会、贴近美术界,以实际行动来回应美术界的关切。

我们在贴近时代,即增强刊物的引领性、导向性层面,也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增加了新栏目“美术里的新时代”“美术考古研究”等,同时也致力于把“艺术市场”进一步做深,此外还增设了“新艺科实践”等教学板块的栏目,总之是力图大幅度回应时代和美术界的重要关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办杂志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在前边五年做学术期刊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不断地提高内容质量,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明确自己的定位。此前,我们走过不适合自己的道路,戴过不适合自己的“帽子”,这使我们产生了很深的体会,也经历了一些教训。我们觉得与其再走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如专注于自身,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第三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中国美术》杂志的服务群体

概述完《中国美术》杂志的简要发展历程,接下来我想讲一讲《中国美术》杂志今后主要服务于哪些群体。不过在这之前,我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目前国内的美术研究现状。为了建立全面的了解,我最近调研了一下国内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几本美术类学术期刊:一本是1950年创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杂志。这本杂志其实最早是在人民美術出版社(以下简称“人美社”)创刊的,“美术”二字也是从周恩来总理为人美社题写的社名中截取的。一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观察》杂志。一本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美术研究》杂志。一本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报《新美术》杂志。下面,我将这四本杂志同《中国美术》杂志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五本美术类学术期刊

我们首先来看《美术》杂志。一本杂志的定位是由它的主办单位所决定的,《美术》属于官方杂志,所呈现出的是官方美术的特点。作为《美术》杂志的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际上是我们国家在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官方组织单位。因此,该杂志所刊发文章的观点需要同官方的观点相一致。《美术》杂志这些年的栏目非常稳定,除了“专题研究”以外,一般是按照时间阶段来划分,如“当代美术”“近现代美术”“古代美术”等。不过,这里的“当代美术”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艺术形态层面的现当代美术,而是指当前这个时间阶段的美术。此外,它还有“外国美术”“文萃艺荟”栏目。

《美术观察》杂志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它的主办单位是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本杂志的栏目设置比较简单。它的第一个栏目叫“观察家”,实际上和《美术》杂志的“专题研究”很相似,不过办得更加灵活和更加贴近社会一些,文章的表述方式相对轻松,没有《美术》杂志那样正统。它的“观察家”栏目每期有一个主题,比如其中一期的主题就是“如何挖掘传统美术资源”。除了这个栏目外,这本杂志还有三个主要栏目,分别是“美术学”“美术家”以及同《美术》杂志“外国美术”栏目比较类似的“国际视野”。

《美术研究》杂志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报。它的栏目设置和上面两本杂志很像,比如第一个栏目也是“专题”,也有“古代美术史”“近现代美术史”等栏目。由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类专业的范畴较广,它还设置了“设计艺术”栏目。此外,还有“理论与批评”这样的栏目会收录一些小篇幅的文章。总体而言,这种栏目形式和《美术》杂志是非常像的。

《新美术》杂志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报,其主要特色是介绍了很多西方的美术研究成果。这本杂志有一类不同于上述三本杂志的内容,那就是它专门有一个“教学”栏目。

简单介绍完上面四本杂志后,我们再回到《中国美术》杂志。刚才也提到,我们这两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发掘优秀艺术家和优秀青年艺术家,因而我们专门设置了“发现优秀艺术家”和“发现优秀青年艺术家”栏目。作为中央宣传部主管的出版单位所主办的杂志,《中国美术》是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2022年以来专门设置了“美术里的新时代”栏目,以此来呼应新时代对美术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美术研究和美术创作成果。其他的重点栏目还有“美术史学”“理论研究”“艺术市场”“新艺科实践”等。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几本杂志的栏目设置,下面来观察一下它们各自的读者对象。《美术》杂志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体制内的美术工作者,他们希望将这本杂志作为了解当前我国文艺政策和美术创作动向的一个重要参考。《美术观察》杂志的读者对象相对庞杂一些。至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两本杂志,它们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就是高校教师。

总体而言,这五本杂志在内容层面的相似度非常高,无非就是研究中外美术史、当前的美术热点问题和美术教育等,文章同质性较高。比如,几本杂志都研究宋画、齐白石、印象派……这是因为中外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已经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了,涉及的研究重点只有这么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美术》杂志该怎么办?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我请《中国美术》杂志编辑部对本杂志2021年以来的作者和稿件情况进行了统计,这里也将部分数据同大家分享。

(二)《中国美术》杂志的作者及文章情况(2021—2023)

1.作者情况

(1)作者数目及年龄分布:《中国美术》杂志为双月刊,每年共出版6期。从2021年第1期到2023年第4期,16期杂志的作者共计449人次(按:含3年内多次发稿52人,实际发稿人数353人)。从作者的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年龄划分标准,年龄区间在18周岁至44周岁者被定义为青年,而在《中国美术》杂志发表文章的青年作者有288人,占据了全部作者人数的64%。

(2)作者单位/院校:《中国美术》杂志的作者主要分布于高校(含“九美六艺”、综合类大学)、画院、研究机构、文博机构、美术馆(含文化馆、纪念馆)、出版传媒机构、社会组织(含各类协会、基金会)等,其中高校323人(“九大美院”60人、“六大艺院”29人、综合类院校234人)、画院21人、研究机构7人、文博机构10人、美术馆16人、出版传媒机构42人、社会组织11人。高校人数最多,约占作者总人数的72%,其中综合类院校人数最多,约占高校人数的73%。

(3)作者身份:就社会身份而言,《中国美术》杂志的作者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含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研究人员、职业艺术家、编辑/记者、艺术行业从业者、独立撰稿人等,其中高校教师199人(教授74人、副教授63人、讲师58人、博士后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4人(博士研究生47人、硕士研究生57人)、研究人员53人、职业艺术家25人、编辑/记者42人、艺术行业从业者8人,独立撰稿人8人、其他类型人员10人。从数据来看,作者以高校师生为主,约占作者总人数的68%,其中教师人数更多,约占作者总人数的44%,研究生人数则约占作者总人数的23%。

(4)作者来源:《中国美术》杂志的作者来源包括编辑部定向约稿、推荐来稿、作者自行投稿、出版社和编辑部内部人员撰写四种主要途径,其中编辑部定向约稿82人、推荐来稿194人、作者自行投稿150人、编辑部自身23人(实为3人多次发稿)。由此可见,作者来源以推荐来稿和作者自行投稿为主,分别约占作者总人数的43%和33%。推荐来稿的作者多由专家学者、高校教师、老作者、业内同行和社内同事推荐。自行投稿的作者通常借由咨询电话、官方投稿邮箱的方式提交稿件。

(5)作者發稿目的:从作者的发稿目的来看,主要包括锐评艺术时事、学术成果展示(发布研究成果、职称评定)、学业成果展示(毕业需求、申博)、项目成果展示、艺术家推介、作品展示、图书推介等,其中锐评艺术时事13人(实为8人多次发稿)、学术成果展示204人(含有正高职称者12人,其余正高以下、有职称评定需求者192人)、学业成果展示45人、项目成果展示79人、艺术家推介75人、作品展示22人、图书推介11人。综上,发稿目的以高校青年教师和各类机构青年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展示为主,约占作者总人数的45%,其中有职称评定需求的作者约占据作者总人数的43%。

总体而言,截至2023年8月第4期,《中国美术》杂志在三年内共有449人次刊发稿件,其中288人为44周岁以下的青年作者。这些作者有323人来自高校(以综合类院校为主),其中尤以有职称评定需求的青年高校教师为主,占据了较大比重。他们通常通过专家学者、高校同行和熟悉的出版社工作人员联络编辑部,也有一部分人通过官邮和电话咨询的方式直接向编辑部咨询投稿事宜。此外,除了有29位老作者外,其余皆为3年内发展的新作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作者在前期对《中国美术》杂志了解不多,少部分作者为学术界读者转化而来,总体上对这本杂志持满意和支持态度。

2.文章情况

(1)稿件数目及体量:近三年出版的16期《中国美术》杂志共刊载393篇文章,平均每期25篇文章、约15万字,平均每篇文章为5000字至1万字。

栏目及稿件类型:从目前刊出的情况来看,《中国美术》杂志经常出现的栏目有14个,分别是“社评”“发现优秀艺术家”“发现优秀青年艺术家”“美术里的新时代”“美术史学”“美术考古研究”“国家文化公园研究”“新艺科实践”“艺术市场”“理论研究”“出版天地”“中国美术家”“专题研究”“观点”,其中每期出现7个到8个。

“发现优秀艺术家”“发现优秀青年艺术家”是分别于2021年第6期、2023年第1期新增设的重点栏目,共围绕18位艺术家刊发24篇文章,稿件类型分别为社长访谈文章、主编访谈文章、艺术家评论文章。“美术里的新时代”是2022年第2期以来增设的重点栏目,已刊发20篇评述类学术文章,主要探讨新时代以来的美术变革和美术现象。

“美术史学”是占据主体地位的常设栏目,2022年第1期改版以来由“学术前沿”变更而来,共刊发82篇学术含量和专业水平较高的美术史研究类文章。该栏目文章平均每期5篇以上,体量相对较大。“美术考古研究”是2021年第5期以来新增设的特色栏目,共刊发18篇美术考古研究类文章,从美术角度关注考古、文博领域新成果、新动态。“国家文化公园研究”是2021年第2期以来新增设的特色栏目,共刊发4篇围绕“长江”“黄河”“长征”母题的图像解读类文章。

“新艺科实践”是特色栏目,由改版前的“教学新探”栏目变更而来,共刊发28篇关注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现状、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教学实践类文章。“艺术市场”(原名“市场鉴藏”)同为特色栏目,共刊发13篇艺术市场政策解读、艺术市场生态报告、艺术市场地缘研究类文章。“理论研究”是2021年第3期以来新增设的栏目,共刊发62篇学术研究和观察类文章,所关注领域较“美术史学”更广泛,涉及大美术范畴下各学科的前沿内容,单篇体量不大,偏向“轻学术”方向。“专题研究”在2022年第2期以前为《中国美术》杂志的主体性栏目,共刊发39篇文章。该栏目每期设置一至二个专题,每个专题皆围绕美术界的学术热点或重点美术大家,从不同切面刊发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类文章。“出版天地”“中国美术家”为图书、艺术家、艺术作品推介类栏目,共刊发40篇文章。

在上述主要栏目中,“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栏目刊发的文章数量最多,分别约占文章总数的21%和16%。由此可见,本刊作为学术型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主体为美术史研究和大美术范畴下的学术研究类文章。

(2)文章质量:由于《中国美术》杂志是学术期刊,多数作者为高校学者和文博机构的研究人员,未编修前的初稿质量总体过关,内容与刊物和栏目较为契合,定位明确、主题突出、文风平实、言之有物。然而,在内容主题过关的同时,由于许多作者对学术期刊的体例和规范性表述缺乏了解,编辑在审校过程中须耗费较大精力进行导向把握、内容(含引文和注释)考证及删补和对行文表述的规范。总体而言,高校学者和文博机构研究人员撰写的文章质量相对较高,美术创作者、从业者撰写的文章质量相对较弱。

总体来看,截至2023年8月第4期,《中国美术》杂志在三年内共刊发393篇文章,其中美术史学、理论研究类文章最多,各栏目合计可达238篇,约占文章总数的61%。这些文章总体分布于“美术里的新时代”“美术史学”“美术考古研究”“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艺术市场”栏目之中,整体质量合格。《中国美术》编辑部对之进行了全面而精细的审校工作,使其学术气质得以统一,保证了刊物整体的学术质量。

我之所以会针对近三年的作者情况和文章情况进行上述分析,主要是帮助大家更加明确《中国美术》杂志有哪些重点栏目以及不同栏目究竟需要怎样的文章。

(三)《中国美术》杂志的服务对象

前面我们了解了《中国美术》杂志的一些基本情况,那么面对学术期刊内容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问题,《中国美术》杂志通过重点服务好哪些群体,才能凭借差异化竞争而从同质化的圈子中突围出来?在我看来,搞清楚“服务于谁”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是在美术形态层面,我们要重点服务于院校美术、商业美术、文人美术的三类人群。第二个方面是在年龄层面,我们的服务对象要更加趋于年轻化。目前翻开很多学术期刊,都会令人产生一种进入故纸堆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作者和服务对象都比较老化。第三个方面是在美术类型上,我们要做到传统美术和现当代美术并重。很多杂志都比较偏重传统美术,这是内容同质化高的一个重要表现。以上是我在服务对象上的一些考虑,有助于我们改善内容同质化的面貌。

(四)打破内容同质化的五个措施

具体来说,关于如何突破内容的同质化,我认为可以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第一个措施是拥抱青年。《中国美术》杂志有将近70%的作者都是45岁以下的青年。拥抱青年,其实就是拥抱更加活跃的思想和观点。第二个措施是扔掉“帽子”,就是扔掉追求“核刊”“C刊”的帽子。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不必再去扣一顶不适合自己的“帽子”。扔掉“帽子”,我们一样可以生存,甚至会在某个领域发展得更好。要做有性格的杂志,就不能再走程式化、模式化的道路。第三个措施是把脉时代。在当今时代,美术方面的问题很多,然而我们并没有及时对之作出反应并开展研究。2005年,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去医院探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当时说道:“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被人们称为“钱学森之问”。美术教育领域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高校究竟培养出了多少杰出的美术人才?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是时代之问。第四个措施是打通古今。雜志中不能全是传统美术的内容,这是不全面的。我们要考虑好如何使古代美术、近现代美术的内容和当代美术结合好,也就是做到打通古今、古为今用。第五个措施是贯穿中西。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来进行美术理论研究,思考西方美术中值得借鉴的内容到底怎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美术固然值得弘扬,但是西方那些好的东西也可以被我们借鉴,也就是所谓的洋为中用。上述五个方面是我们下一步要采取的措施,也是《中国美术》杂志成为有性格的杂志的根本保障。

四、文章的好、坏之辨

在改善内容同质化局面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文章的好、坏之分。下面,我想通过几个例子,简单地讲一讲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我的一个学生之前在人美社实习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我给她布置的课题是研究一下“大红袍”画家群体。因为在硕士学习期间的研究方向是艺术市场,所以她围绕“大红袍”画家群体的市场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爬梳了涉及的几百位画家。论文开题之前,她把自己拟定的论文标题发给我看,结果我没看懂。她起的标题是“基于时代精神与艺术境界视域下‘大红袍艺术家群体价值研究”,非常拗口。其实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大红袍”艺术家的群体价值。虽然我写了一辈子文章,但还是没看懂这个标题。我要求她对标题进行修改,因为“基于时代精神”“艺术境界视域”都是很难界定、生造出来的表述,其存在只是为了凸显出所谓的学术色彩。这两天,她把改后的新题目发给我看,叫“‘大红袍艺术家群体价值研究”。这个就很好,简单明了。

此类情况不是个例,如今很多文章都是这样的。比如,我随便翻开一本杂志,发现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写意精神视域下的文人画审美特质”,这个问题也很典型。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讲文人画审美特征的,标题直接叫“文人画的审美特点”就可以了,何必要冠上“写意精神视域”这个前缀呢?不是加上一些晦涩的名词就代表着学术水平高和有学术味道了。类似这样的标题不过是个口号而已。还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权威的声音:对博物馆构建主义教育的反思”。先不说这个令人难以理解的标题,我从头到尾把文章看完之后,也没明白什么叫“构建主义教育”。对这篇文章来说,这个表述只是一个“帽子”,根本没有详细的论述,文中讲的其实只是如何依托某个展览来做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同构建主义没有什么关联。另外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作品的完成不是终点——交互设计视域下当代公共艺术形式与语境的嬗变”。虽然这是一篇学术论文,但从主标题来看更像是一篇散文。它的副标题非常复杂,用了很多词,其中的“视域”“语境”等在近年来的论文中特别“时髦”。然而整篇文章看下来,其实就是在讲公共艺术和交互设计之间的关系,标题起为“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就行了,没必要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

在杂志中,此类文章比比皆是。这还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之后的面貌。如果没有经过编辑加工,我们只会更加看不懂。概括起来,坏文章的特点有四个:一是概念化。其实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没有解决任何实质问题,完全是“空”对“空”。二是模式化。就一些核心期刊而言,这种文章具有严格的格式要求,一板一眼,“不敢越雷池半步”,模式化特征非常明显。三是口号化,即空谈思想、空喊口号,不切实际。四是学术时髦化,即非要用一些时髦的词,好像不用它们就解决不了问题。这些坏文章的一个总的特点就是没营养、兜圈子。本来用很简单的语言就可以将事情讲清楚,结果非要用一些生僻的描述来显示自己的所谓学术水平。说到底,不过是故作高深。这种套路化的东西最终会酿成一个恶果,那就是文章垃圾化。也就是说,这些文章生产的不是学问,而是文字垃圾。

有些杂志的文章“貌似高大上,实则僵死套”。所谓“僵死套”,就是僵化、死板、套路。这种文章现在特别流行,我们必须要从这条内容同质化的道路中突围出来,摘掉一切不合时宜的“帽子”。刚才讲了什么是坏文章,那么什么是好文章呢?好文章其实就是有营养的文章,即读者看完文章后能够有启发和收获。它肯定是言之有物的,这是最起码的标准。我们需要好文章来支撑杂志的个性,继而拥抱青年、把脉时代、打通古今、贯穿中西,做出一本有特色、有性格的杂志。

五、何为有性格的杂志

我理想中有性格的杂志应该具备六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有思想。如果一本杂志、一篇文章没有思想,最终肯定是立不住的。第二个特点是接地气,也就是必须立足于我们当前的时代,观照我们身边的事物。既然要接地气,就不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第三个特点是重调研。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不只适用于政治层面,也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层面。第四个特点是善论证,即论证要特别清晰、特别能说服人。如今的很多作者在论证时都是并列化的,文章的逻辑全是以并列关系来体现的,递进关系很少得到运用。这其实是因为递进关系很难论证。第五个特点是抓本质,即抓住所论述事物的本质特点。第六个特点是“说人话”。所谓“说人话”,就是既不要说“神话”,又不要说“鬼话”,更不要说一般美术工作者听不懂的话。“说人话”是很难的。很多人之所以不“说人话”,是因为没有对理论和实践进行融会贯通,甚至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自己要讲的东西。总之,一本杂志要拥有这六个特点,才称得上是一本有性格的杂志。

六、何为有个性的作者

最有个性的作者一定是实事求是的人。曾经有一位领导同志讲过做人有“三难”,第一是淡泊名利难,第二是自知之明难,第三是实事求是难。实事求是是最难的,有它在,淡泊名利和自知之明都不算难。我们现在需要的有个性的作者,首先要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按照这个要求,我们需要作者怎么做呢?答案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一句话,那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对这句话有一个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对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一要求。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强化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早期支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文件中特别讲到了青年,这和我刚才讲的杂志将更加倾向于青年群体是一致的。因为如果我们把握不住年轻人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我们就不能把握住未来。

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类似的表述实际上最早出现于1988年。那一年,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同志到中国科学院的山东禹城综合試验站考察,充分肯定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项目的示范意义。他讲道:“你们在大地上写出了这么一篇好的论文……”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个表述,显然说明了其重要性。关于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即做到哪几点才能把论文写好,继而成为有个性的作者,我总结为下述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问题中人”与“为写而写”。“问题中人”这个词是梁漱溟先生1928年在中山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的。在他看来,什么是“问题中人”呢?就是做学问的人、擅于发现问题的人。现在很多人动辄就讲我们在做学问、在写学术论文。那么,什么是学问?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学问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学术的意思也类似,一般是指成系统的、比较专门的学问。在我看来,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认识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按照梁漱溟先生所讲,他不是“事功中人”,而是“问题中人”,这其实就是做学问的人。做学问,首先要直面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并没有那么高深。直面问题后要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写文章不能“为写而写”。目前很多人写文章是为了评职称,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写而写”。我们做学问是要做“问题中人”,而非“为写而写”之人。中国文人一直推崇文以载道。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要在文章中发现和抓住问题的本质,体现自己的主见。

第二个方面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很多人从中学时期就学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故而知道理论来自实践而又用以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按照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学会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虽然目前常常讲调查研究,但深入调查研究真的很难。只有深入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才会使理论成果有更强的说服力。理论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是否可以站得住脚。

第三个方面是处理好对外开放和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一定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把对外开放、贯穿中西作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比较就找不到差距,也就无法产生前进的动力。对国际上一些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吸收。拿现当代美术研究来说,国内很多人出于一些顾虑,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现当代美术到底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它和传统美术有何关系、怎么在弘扬传统美术的基础上发展我们自己的现当代美术等,都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四个方面是处理好简与繁的关系。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写文章也一样,要把复杂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令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能做到这一点的才是一个能力强的作者,反之则只会写出一篇坏文章。对作者来说,进行文字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心中装着读者,要明白自己是写给谁看。会写文章的人都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而不是用名词的堆砌和旁征博引来掩盖自己知识的贫乏。在写作中,处理好繁与简的关系很关键,该简的时候要把复杂的道理用简单的话表述出来,该繁的时候也要能够把论据讲得非常清楚。

第五个方面是处理好材料与观点、结构与逻辑的关系。关于材料与观点之间关系的处理,就是要能够根据观点进行材料的取舍,分清主次,以免把文章写得冗长。至于结构与逻辑之间关系的处理,则是要明确如何运用合理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文章的架构,同时在这个架构下将论点讲得清楚且令人信服。处理好这两层关系,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比较深厚的逻辑素养。

第六个方面最为重要,也最难做到,那就是处理好志向与现实的关系。青年人要有志向。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志向,就不可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志向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卷”的年代。在这个很“卷”的年代,怎么坚持自己的志向呢?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想要攻克这个难题,唯有自立自强,处理好志向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长期与短期、良知与功利、吃苦与享受,甚至天下与个人的关系。这是我们要做真学问,要真正成为一个有个性、有价值的作者所必须思考的。

写出一篇好的论文,除了做到上述六个方面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鲜明、生动。就论文写作而言,从开始到最后一般要经过八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很重要,而能否发现贴合实践、贴近时代、结合现实的问题也颇为关键。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实际。发现问题以后,要深入实际去了解问题,去学习、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西比较、古今比较,于比较中发现优势、找到差距。第四个阶段是融会贯通,也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第五个阶段是小心求证。第六个阶段是提出观点,即表明主张和见解,也就是找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七个阶段是回到实践。也就是要使理论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后再用以指导实践。第八个阶段是天高云淡。也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会进一步产生“理论升华”,有“更上层楼”的感觉。毛泽东同志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写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文章写到这个阶段,便应当具备这种胸怀、高度和底气,最终达到天高云淡、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本文整理自周伟同志2023年9月24日在“《中国美术》杂志·美术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提高班”中的讲课内容。)

猜你喜欢
栏目杂志美术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关于栏目的要求
创意美术
杂志介绍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