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实施策略研究
——以赫哲族鱼皮画为例

2023-02-10 10:47高南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鱼皮赫哲族进校园

高南男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安徽 宣纸、福建南音、藏戏、甘肃花儿、朝鲜族农乐舞、赫哲族鱼皮画等均为我国灿烂的非遗文化,相关文化有着民族性、地域性、多元性等特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高度统一,属于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当前有些院校存在未能善用非遗资源的问题,出现了基于非遗的校园教育基本框架不稳、活动脱离学生群体、教育模式有待创新等情况。基于此,为了提升学校文化育人水平,探析非遗进校园实施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 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

1.1 弘扬优秀文化

非遗进校园能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以赫哲族鱼皮画为例,相关画作镂刻精巧、粘贴独特,展现出赫哲族同胞的审美情趣与聪明才智,鱼皮画保留了民族艺术风格,贴近自然,粗犷豪放,学生透过鱼皮画能了解赫哲族同胞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有一部分鱼皮画是以赫哲族宗教信仰为基础创作而来。在设计与制作鱼皮画时,人们会巧妙运用鱼皮的天然纹理,构图与色彩浑然天成,不仅有立体感,还有粗犷、古朴的民族风情。学生赏析与制作鱼皮画,能走进赫哲族,传承民族文化,产生文化自豪感,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从中获取养分,提升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

1.2 加强五育并举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有助于五育并举,同时学生可实现全面发展。以 “赫哲族鱼皮画进校园” 为例,学生能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接受美育,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陶冶情操,涵养高雅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实现美育目标。赫哲族鱼皮画表现形式、展现的内涵与民族心理、性格、习俗、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关系紧密,客观记录本民族发展历史,是赫哲族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赫哲族以游牧为主,在单调、恶劣的环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学生具有深刻启迪,其工匠精神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引领学生成为专注、坚持、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通过赫哲族鱼皮画学生能领略赫哲族传统艺术之美,还能借助作品走进赫哲族、了解赫哲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心,继而落实德育目标。学生在鱼皮画制作及材料采集的日常劳动中,领略赫哲族人勤劳、勇敢精神,树立健康的劳动观,实现以美促劳的目标[1]。

1.3 扩充教育资源

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多元,相关文化进校园能达到扩充教育资源的目的。例如,赫哲族鱼皮画可扩充审美鉴赏教学资源,美术教师指引学生关注构图、色彩、造型、线条等方面,学生可在鱼皮画启发下积极创新,赋予拼贴画美感与人文气息。思考艺术作品中几何图形的运动规律,同时强化抽象观念、逻辑推理能力等素养。还可以在赏析赫哲族鱼皮画作品的同时,围绕这一话题积极讨论,通过思、读、探对非遗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强化人文素养。通过各种 “非遗在校园” 活动,坚定师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树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决心,提升综合能力,同时以民族特色文化彰显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声誉。

2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

2.1 基本框架不稳

在文化育人热潮下,大多数学校开始重视并引入非遗文化资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非遗文化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非遗与教育活动的融合机械性有余、长效性不足,这与非遗进校园基本框架不稳有关,出现了一手资料不全、活动设计低效、忽视评估反馈的情况。

2.2 实践活动脱离学生群体

非遗进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了解、接收非遗文化,才能从中获取对个人审美思想、心理健康、创新意识等素养发展有益的养分。当前有些院校存在非遗进校园脱离学生群体的问题,学生被动了解非遗文化,对文化魅力、特点等方面的解析不够深入,亦不能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思考、实践与创新的动力。

2.3 地域性资源利用率较低

各地区均有非遗文化,以赫哲族鱼皮画为例,相关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体现出赫哲族渔猎文化魅力。这说明善用地域性资源可使非遗进校园相关活动设计与实施事半功倍。有些院校存在未能收集与利用地域性非遗资源的问题,出现了非遗文化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这使得校园非遗文化教育失去了生命力与特色。

2.4 基于非遗文化的育人活动频次低

通过对一些学校非遗文化教育现状加以分析可知,有些教师仅在书本内容提及非遗文化时予以浅要的讲解,讲解时间较短,教学方式以单向内容灌输为主,这不仅降低了非遗文化教育频率,还会影响学生与非遗文化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增强非遗文化的影响力[2]。

2.5 非遗进校园模式有待创新

因为有些教师忽视非遗文化教育,出现了教育模式固化的情况,学生接收非遗文化的途径较少,学习效率较低,很难全面发展,影响非遗进校园的育人成效。为了使非遗文化更具教育性,教师要改进育人方式,利用非遗文化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如音乐智能、逻辑智能、自省智能等)。

2.6 部分教师对非遗文化不够了解

教师了解、关注、喜爱非遗文化是将相关文化介绍给学生的先决条件,当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并不了解非遗文化,对相关文化知之甚少,这就会降低育人质量。如何提升教师的非遗文化素养,同时将非遗文化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成了非遗进校园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 非遗进校园实施策略

3.1 健全基本框架,赋予非遗进校园活动长效性

非遗进校园活动应有系统性与长效性,使非遗文化元素能渗入学校环境、课程建设、文化教育等各个环节,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人文资源。这就需要学校健全基本框架,为非遗进校园提供着力点。第一,夯实教育理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相关政策、指导方针、精神理念与学校育人战略、发展目标、新课标、教改要求等方面高度融合,维系博弈关系,二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校园文化教育走向、基调、风格,使非遗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部分,达到非遗进校园的目的。第二,建设非遗资料库,存储与赫哲族鱼皮画非遗项目有关的一手资料,涉及非遗文化诞生背景、经典作品鉴赏、艺术风格解析、社会影响、传承情况等方面,其目的是用资料库中的信息建设校本课程,挖掘传统文化的美育、德育等潜力,解决非遗在进校园过程中 “变形与走样” 的问题。第三,设计开展主题活动,如学校可开展 “赫哲族鱼皮画进校园” 主题活动,借助广播、校内刊物、板报等媒介宣传鱼皮画,组织开展鱼皮画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可在学校官网展览,亦可张贴在校内醒目的位置上,使学生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鱼皮画,热爱赫哲族,产生成就感与获得感,主动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第四,重视评价反馈,学校需对非遗进校园的教育价值、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行政管理效果、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定性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非遗进校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相关活动缺乏可持续性、未能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学科交叉育人力度较弱等,进而为下一阶段非遗进校园活动整改与实施提供发力点,使相关活动更具长效性,实现非遗以活动为载体进校园的目标[3]。

3.2 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学情开展实践活动

非遗进校园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需坚持育人为本,依据学情设计与实施非遗进校园行动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成非遗进校园的任务。

第一,借助绘本育人,组织学生读一些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资料。在对赫哲族鱼皮画制作前了解赫哲族人口分布、赫哲族人衣食住行等民族文化基本情况。从制作前鱼皮的处理,制作时材料和设计,以及制作后期的工具、装裱保存,通过实例为学校师生们进行详尽的艺术解析。

第二,组织开展开放性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线上开展赫哲族鱼皮手工技艺演变过程讲座,助力师生了解非遗文化历史和技术的发展演变,增强文化自信,实现非遗润德的育人目标。为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探究,教师要营造开放、民主的活动氛围,解决活动形式僵化、学生言行受约束等问题,使学生可在基于非遗的活动中解放思想,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并能全面发展[4]。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可以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其起源、传承、制作材料及制作技法,展示类型多样、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鱼皮画作品,耐心地讲解制作过程和方法,吸引学生走近非遗、亲近鱼皮画。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的劳动智慧、艺术美学,萌发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让传统美德深植内心。开展非遗馆体验活动,在非遗传习所学生不仅能听到专业人士的讲解,还能参与制作鱼皮画,了解鱼皮画制作工艺、特点与起源,在欢声笑语中 “零距离” 接触我国优秀的非遗传统文化。除社区以外,各地区的青少年宫、博物馆、文旅景区等机构需肩负校社共育责任,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实现优化配置当地非遗文化教育资源的目标[5]。

3.3 注重因地制宜,善用乡土性非遗资源

我国非遗文化多种多样,具有地域性特点,学校应抓住这一点,善用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助推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朝着特色性、地域性的方向发展,解决相关活动固化、低效、脱离实际等问题。赫哲族鱼皮画是重要的非遗资源,人们称之为 “无纸剪纸”,图案纹样有赫哲族的审美特点,赫哲族经常用鱼皮画装饰被褥、鞋帽、衣服,花朵、云纹、鸟兽造型独特,同时吸收汉族图案艺术设计精华,反映民族生活、生产特点,是我国民族传统图案艺术文化重要的构成元素。为了深度运用鱼皮画资源育人,学校可以以艺术题材为抓手,将宗教题材、生活题材、生产题材、自然题材、歌舞题材等设为校本特色非遗课程建设的发力点,用以优化配置非遗资源,各个题材教育涉及作品赏析、背景追溯、艺术价值、制作工艺等模块,使非遗文化教育更具规范性与高效性,解决相关教育笼统、空洞、随机等问题,使非遗文化教育事半功倍。善用乡土性非遗资源需学校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扎根当地,展开乡野调研活动,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获取非遗文化有关资料,对地域性非遗特色、发展历程、主要作品、传承趋势等方面有所了解,为非遗进校园活动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第二,坚持守正创新,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鱼皮画创作技法,同时立足新时代加以创新改进,通过二度创作增强鱼皮画创作的生命力,指引学生在传承、创新中推动赫哲族鱼皮画的良性发展;第三,将基于非遗的传统体验类活动引入校园,使学生能在参与地域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与传承非遗文化[6]。

3.4 三级课堂联动,赋予非遗进校园活动经常性

在非遗进校园进程中,学校要做到三级课堂联动。一级课堂为常规课堂,要求任课教师树立非遗进课堂的主观意识,主动将非遗文化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学科特点,指向学科素养,达成学科育人目标。以音乐课堂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鉴赏民歌、民俗等艺术形式,在此过程中,研讨民歌特征,畅谈听后感,接受非遗音乐文化熏染,提升审美水平,透过音乐作品走进各个民族与不同的地区,了解风土人情,传承优秀文化,萌生命运共同体意识。二级课堂为课后服务环节的课堂,在课上开展社团活动,活动涉及手工制作、歌舞表演、朗读、绘画、书法等,在此前提下渗入非遗文化,如雕刻鱼皮画、学写甲骨文等,继而拓宽学生非遗文化视野,增强非遗教育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综合性与生本性,学生能参与活动,接受非遗文化熏染,达到身体力行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效果。三级课堂为校外课堂,基于校社共育凸显社会即学校的育人价值,赋予 “课堂” 概念宽泛性,善用社会资源。当前许多社区建有非遗体验馆,为学生参与特色非遗活动提供了条件[7]。

3.5 善用网络资源,改进基于非遗的教育模式

虽然各地区均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因课时、地域环境、教学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地域性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为了弥补上述教育缺陷,学校应在非遗进校园进程中推行“互联网+” 模式,善用网络资源,增强非遗资源跨地域共享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赫哲族鱼皮画、伊玛堪、桦树皮工艺等非遗文化时,可以在线享受黑龙江数字化民族博物馆提供的多元服务,在数字化变革背景下,黑龙江民族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文物信息,构建文物模型,使文物能在线立体化展示,学生能多角度观察,该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不仅能展示各类文物,还能提供语音讲解服务,相关服务与虚拟漫游全景展览融合在一起,可打造沉浸式观展环境,消除时空隔膜,学生能借助音频、图文、视频了解赫哲族传统文化。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注重挖掘文物内涵,唤醒民俗记忆,引领人们传承民族文化,让文物 “动” 起来,该馆收藏了上百幅与赫哲族渔猎文化有关的民俗画作,以熟鱼皮技艺、夏季渔猎、冬季渔猎、伊玛堪、渔猎生活、狩猎、修补渔具7 个主题为支点,充分利用民俗画资源,使学生能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赫哲族及相关非遗文化[8]。相较于传统的非遗文化教育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更具感染力,主要源于图片、视频能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其产生感性认知,迸发探究兴趣,能驱动学生思考、实践以及创新,将网络资源转变为传承非遗文化的动力。除与数字化展馆合作弘扬非遗文化以外,学校还可利用数字技术自主建设非遗展馆,使用可穿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观展空间,指引学生全情投入,在融入先辈生活、生产情境的条件下了解非遗诞生的过程与传承意义,继而运用网络资源扩宽非遗进校园的渠道[9]。

3.6 提升专业素养,打造一支热爱、了解并能运用非遗文化育人的教育队伍

实践证明,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深度、喜爱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对非遗的看法,基于此,教师要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应组织展开 “教学研” 一体化实践活动,一方面对基于非遗的教学效果加以评估,关注师生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发现非遗进校园短板与缺陷,并设定教研方案,该方案需说明研究目标、方法、过程、效果等,用以增强可行性与高效性,助力教师解决非遗进校园相关问题,加大常规教育、非遗文化的交融力度。除 “教学研” 一体化以外,学校应给教师提供接触非遗的机会[10]。例如,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开展研讨会、演说会等实践活动,引领教师关注、了解、研究非遗,能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解析非遗作品的综合价值,还能将学习收获用于校本课程开发、教案设计、活动策划与组织,继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非遗进校园提供师资保障。为了调动教师自觉了解、弘扬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学校还可推行非遗进校园考评活动,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驱动教师完成非遗文化育人任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遗进校园对师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育人等方面有益。基于此,无论是小学院校,还是初中、高校均需重视落实非遗进校园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要将常规育人活动、非遗文化融合起来,还要设计学生能参与其中的文化育人活动,亦需善用社会资源、网络资源改进育人模式,持续提升专业素养,解决非遗进校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升学校文化育人水平。

猜你喜欢
鱼皮赫哲族进校园
鱼皮画,指尖上的猎鱼文化
凉拌鱼皮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