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帆
(西藏大学 文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文章学传统是指与文章相关的思想、观念、学说及文学活动等内容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种以总结历代文章创作经验为核心的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相伴而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学传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创作与批评、文章理论、文章学、文学流派等多个方面。文章学传统的理论形态主要有5 种:一是对先秦两汉文章理论的总结;二是对魏晋南北朝文章理论的总结;三是对唐代及以后文章理论的总结;四是对宋人文章理论的总结;五是对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文章学理论的总结。古代文章学传统的理论形态非常复杂,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水平。文章学传统从萌芽到兴盛再到衰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章学发展的规律。因此古代文章学传统对现代文学研究有借鉴意义及启示。
古代文章学的发展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其理论形态已经相当完备,对于现代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文章是中国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章学传统。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相伴而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看,古代文章学传统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兴盛再到衰落的发展历程。文章学传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文章学传统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引导力,对文学规律、文学观念、文学方法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文章学传统还可以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如散文材料、骈文材料、辞赋材料等,而这些丰富的材料又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学研究。
散文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其材料资源的丰富与散文的繁盛是分不开的。唐宋散文尤其是宋代散文,其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议论纵横、行文畅达,为后代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艺术经验。因此,宋代是我国古代文章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其散文创作和理论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在内容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抒情的、言志的文体,而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议论文,因此可以说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骈文不仅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于现代散文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沈从文《中国小说的历史》中对白话文运动前期的小说创作进行批评,就是骈文形式。
中国古代辞赋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从辞赋的角度来看,它一方面对新文学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新文学成立伊始,就面临着如何处理旧小说、旧戏曲和旧诗词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辞赋作为一种新形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同时,辞赋自身的特点也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资源。
文章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对文章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方法,即通过对文章结构、风格、意境等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其本质内涵,进而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由于文章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息息相关,因此文章学传统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写作技巧。首先,古代文章学研究方法对研究文学作品有很大启发意义。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去研究文学作品。文章学传统中有关“文” 与 “道” 关系的论述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启示。古代文人写作时通过对作品中 “道”“理”“情”等问题的分析与把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为文学作品分析与解读提供了有益借鉴。其次,古代文章学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新的思路。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注重对文章本体进行细致分析和探究,这一传统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必须对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其内在意蕴。文章学传统中注重对文章本体进行分析和解读,也是古代文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论语·述而》中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 “愤” 是指内心愤慨,而 “悱” 则是指心中有疑问但表达不出来[1]。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传统文章学研究就是从语言文字符号入手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又如《论语·公冶长》中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中的 “令色” 是指脸上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而 “鲜” 则是指脸色红润、热情大方[2]。从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这里所说的 “令色” 和 “鲜矣仁” 都是指一个人的脸色和表情。文章学传统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把握为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借鉴。
古代文章学理论中有关 “文” 的思想,对今天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古代文学创作中,文论家十分重视对文体的分析与把握,并注重对文章体裁的研究。《文心雕龙》认为,“文” 是 “道” 之体现,而 “道” 则是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这一观点为研究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应该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与再创造,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文学效果。同时,古代文论家还十分重视文章体裁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主张文学作品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形式。在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体裁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认为文章要以神理为本。“神理” 是指文章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以神理为本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对文章的构思和布局,要做到意在笔先,先立乎其大。
在中国古代的文章学传统中,有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叫 “义理之学”,主要指通过对文章文本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这种方法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可以借鉴 “义理之学” 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对鲁迅先生创作《呐喊》时所体现出来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时,可以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社会背景、思想状况及鲁迅先生所处时代精神风貌等多个角度去探寻这些情感产生的原因,从而把握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由此可见,古代文章学传统中所蕴含的研究方法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章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可以为现代文学批评提供借鉴和参考。比如,中国古代文人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注重对作品的情感、思想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而这种分析和研究一般都采用的是文章学理论[3]。例如,中国古代文章学中有关 “言志” 与 “言文”关系、“神似” 与 “形似” 关系等的观点,对于文学批评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文学批评所应借鉴的古代文章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古代文章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二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从古代文章学中汲取养分,这是由文章学本身的理论特点决定的。
古代文章学传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就当前而言,要想推动我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要对古代文章学传统进行梳理和研究,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古代文章学传统中的合理因素。
不仅要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章学以文为本、以道为依、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它所倡导的 “文道合一” 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与当前所提倡的 “人文精神” 一脉相承。要继承中国古代文章学中这一优良传统,将其作为推动现代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资源[4]。还要积极吸收古代文章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
古代文章学以文为本、以道为依、以经世致用为核心,而这些又都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在《文心雕龙》中,作者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文学创作,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论证文学创作的本质。《文心雕龙》中作者通过分析思维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来说明思维和文学创作都是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5]。同时,《文心雕龙》又强调 “思理为本”“思理为用”。文学创作源于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但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事物的“思理”。而思维和文学创作又不能割裂开来,因为思维和文学创作都是通过人的思维来实现的。只有将文学创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才能深刻理解文学创作与思维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只有通过对这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与思维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说,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中的 “文道合一” 思想,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文章更是思维体现的工具。现代文学写作要注重意在笔先,借鉴古代文章学思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古代文章学传统中的 “文道合一” 思想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我国古代作家在写作时,都会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体验融入作品之中,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现代文学创作时,也要注重意在笔先,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充分体现 “文道合一” 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
在我国古代的文章学传统中,思维与创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曾这样谈到文学研究:“夫言以载道,文以明道。道之不载,何文之明? 故曰:夫道不载而文存,文不显而神应。”[6]可见,刘勰对文学研究的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文学研究的本质是思维与创作。当然,今天对文学研究的本质还需要深入探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理论形态,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文学创作和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个人的整体思维能力来看,它是在整体中表现出来的,从个体思维能力来看,它又是在个体思维能力中表现出来的。所以,文学创作和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二者互相促进,相互转化。例如《文心雕龙》中讲道:“立言之要,在乎立诚。” 文学创作与思维活动之间的联系在于,通过文学创作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审美意识和思想意识。比如 “立诚” 就是指一个人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虚伪。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7]。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文学创作和思维活动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文学作品创作主体一定要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现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时要注重作者背景分析,才能更好解读文章。
古代文论中,“道” 是指文学的本质,文学是 “道”的艺术体现;“文” 则是指文学的内容,文学是 “道” 的表达和呈现。古人强调,只有通过对 “文” 的观照,才能真正了解 “道”,才能深入领悟 “文”。“文” 与 “道”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8]。如果离开了对 “文” 的观照和体悟,就不可能深入领悟文学的本质和内容;如果离开了对 “道” 的观照和体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文学的内容。可见,通过对 “文” 和“道” 这两个范畴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常常会提到一个重要的命题:文章与政治是相互统一的。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章与政治关系的论述有4 处之多。如在《原道》中说:盖文之为物也,莫贵于用。……是以文之为数,虽有大者、小者;虽有雅者、鄙者;虽有雅正之质者、鄙俗者,然必与用相体而不相离。用之得其道则兴,用之不得其道则亡。……是故文与道有同也。……故曰:“文以载道” 也。这个命题就充分说明了文章与政治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现代文学研究要深入挖掘时代背景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知青文学就是作者在知青下乡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不论是现代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要始终把握文学的内容是文学本质的表达和呈现。
“文章”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价值理念和表达方式。文章学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为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9]。对于外国人而言,文字是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了解中国文化必然离不开对文章的了解。
虽然现代西方汉学对文章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却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中,更需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在对外交流中注重文学翻译和作品编译。
中国古代文章学写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文人个人修养和心灵世界的体现,它对中国文人个体的自我意识、生命体验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10]。当代西方汉学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尤其是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学文本进行翻译、阐释、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建构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是西方汉学家在进行中国文学文本阐释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是西方学者根据自身研究领域而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缺陷。同时,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一些西方汉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同时要认识到文章学传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对外交流中需要注意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文化价值。
“翻译” 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指对一种语言的文字进行翻译。它涉及对文学作品、经典著作、外语读物等内容的翻译,还涉及对文章学理论、文体特征、修辞方法等内容的翻译。而 “编译” 则是指对原文进行编译。它既包括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调整,使之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包括对译文内容进行选择,使之更好地反映原文的思想内容。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与编译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译本,很难理解和认识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理解程度;如果没有译本,也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原著出发,在充分理解原著、准确把握原作者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和改写,使之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译本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语种之间语言习惯的差异。在进行对外交流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种之间语言习惯的差异问题,根据不同语种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调整和删减。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走出去”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国际上广泛宣传,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对外交流中,要重视文学作品的编译工作。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以《四库全书》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版本之多,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这套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在翻译《四库全书》时,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学传统来促进这套书的翻译。通过编译,不仅可以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介绍给世界各国读者,还可以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学术理念和思维方式等。
文化遗产的 “走出去” 工程不仅包括文化遗产文献资料的翻译和出版工作,还包括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工作。例如,《四库全书》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古籍文献,有些古籍文献是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甚至个人保存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如果能够把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保护好并合理利用起来,那么它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古代文章学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密切相关,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古代文章学传统的研究和对外传播能力建设[11]。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古代文章学传统的深入研究,特别是要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全面阐释古代文章学传统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其次,要加强对古代文章学传统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对外传播方法与手段,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再次,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出去”。通过多种渠道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以借助《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来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应加强海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中所需人才,提高数量和提升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
综上所述,古代文章学传统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加强对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的研究和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重新审视文章学传统,就是要认真总结古代文章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吸取其合理成分,使其真正为现代所用。文章学传统不仅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些宝贵经验包括:文学研究应该从实际出发,扎根于中国国情和本土文化;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的基础上推动现代文学研究;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文章学研究与具体的文学实践紧密结合;应该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则,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不断赋予当代文学研究以新的时代内涵。总之,文章学传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研究文章学传统,推动我国文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