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冬
(永吉县口前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吉林 130000)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关键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双减”背景下,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渗透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德育渗透还可以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将德育融入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德育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德育渗透,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此外,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乐于分享。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德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还能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此外,德育融入教学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此外,教师应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道德教育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由于课上时间有限,现有班级学生数量众多,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时间已经很紧张,还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对教学内容难以揣摩透彻,到课前也不能得其要领,课堂上必然磕磕绊绊,甚至“走回头路”。再者没有认真研究学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什么、学习困难在哪里、学习的兴奋点是什么等没太多想过,真正把学生备进“教案”的更是少之又少。更有新教师缺乏课堂调控能力,从课堂内容的呈现,到对学生学习的组织等整个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控心中没有计划,导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平衡知识传授和德育培养。
现有的语文教材更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德育内容。教师要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文本和素材,将其中的德育价值有效传达给学生。小学语文教师难以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上进行开发与创新,以丰富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课余时间少,参与的校本课程、课外实践活动不多,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实践并坚持下去的更寥寥无几。虽然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但为学生甄选科学、准确的道德教育资源并不是一般教师能胜任的。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但实际是有的教师更重视职称评聘,重视业绩和能力的提升,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很难将德育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学习新知识,了解道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理念,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动力不足。基层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道德教育能力。此外,教师可阅读到的有关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书籍和文章少之又少,导致他们在自身修养的建设上无明确目标,无显性成果。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有的学生缺乏家庭德育的支持,这对教师渗透德育产生了一定的挑战。父母陪孩子时间少,有时间更多的是辅导作业、接送参加课外培训班,没有时间和心情关注品德教育。另外,家长自身的道德水平也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生活中家长也不能完全身体力行,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孩子也渐渐不信服父母的简单说教。现代社会成人的消极情绪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良的社会现象和家庭关系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影响其道德成长。
德育是一个相对主观的领域,德育的标准和评价方法也较为复杂。小学语文教师很少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合理评估学生的德育发展。“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但现行的教育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价,没有将道德教育纳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中。同时,德育评价还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平衡知识传授和德育培养,设计富有德育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他们在探讨中加深对道德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原则。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们的观点,并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还要积极拓展学习途径,不能局限在教材内,为教学活动准备的有关素材、学生预习中查找的资料、整理的汇报材料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德行为。教师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直、诚信、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形象。教师也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举止优雅,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教师还应积极参与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在经历各类德育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把握教育契机,通过随笔、习作等方式把学生体验转化为德育精神,将德育目标落实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实现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此外,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子女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还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高教育质量,从而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要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可以尝试构建符合当前学段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主线,并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小学生道德素养发展规律,设计包含多个维度、多个关键能力、多个能力要点、多项内容的综合评价指标。采用简单易行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加入对学业成绩的评价中,使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足够重视此项工作,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德育发展,鼓励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有所提升。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开展德育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成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使他们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道德教育中得以成长。
教师应运用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教师还要关注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从而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德育方法。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德育策略,以满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教师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与智育中获得成长。教师还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教师应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将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的熏陶。教师还要关注德育与智育的结合点,通过开展各类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