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毅媛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江苏 盐城 224002)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在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着力引导学生开创美好未来。基于文件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关注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解读德育具体内容,根据学习主题及学生学习能力合理设计渗透方案,帮助学生改善参与积极性不足、缺乏对德育的正确理解等现实问题,使其在教师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自觉融入建设祖国、发展自我的事业中,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德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的重要价值在于:第一,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小学德育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德育工作,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帮助其更好地感受到德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德育的重要意义。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充分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发展。第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有效的德育能帮助学生感受德育的魅力,使其在教师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改善自身因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其长期在德育的浸润与影响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第三,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是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学科知识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能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有利于学科改革的顺利进行,契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
综上,德育不仅是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素养形成的必要举措。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德育和道德与法治的连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构建高品质的课堂环境,保障学生能通过学科学习,将德育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育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渗透方向,还需要教师清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这样才能保障德育的有效渗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教材是开展德育的重要材料,只有利用好教材,做好学生与教材的连接桥梁,才能保障学生“吃透”教材内容,顺利掌握知识,落实德育渗透。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期,教师要深度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蕴含的德育知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计德育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应达成的基本目标,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为例,本课包含白色污染、生活中的环境污染这两部分内容。课程开始前,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与整理,明确了本课重点主题为“环境污染”,并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元素“指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德育的基本方向:第一,通过学习了解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与同伴共同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以辩证思维思考塑料制品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给生活造成的影响。第二,阅读教材阅读角内容,尝试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塑料垃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困扰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三,分析塑料制品危害的同时,设想如果失去塑料制品可能对生活造成的影响,促使学生初步建立合理、节制使用塑料制品的环保意识。第四,搜集资料与同伴共同就“生活中还有哪些环境污染”进行调查,帮助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促使其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理念,能积极践行环境保护措施,充当环保小卫士。目标设计完毕后,教师即可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围绕“绿色环保”主题参与实践探究。
与德育息息相关的目标内容,能帮助学生在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履行目标要求,实现道德与法治和德育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德育内容一知半解,在初始教育阶段,教师还要保障目标难易程度适中,防止学生因目标难度较高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为保障学生能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手段进行导入,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作为素材,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德育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情境创设的方式也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特征,能帮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将抽象学科知识转化为真实印象,使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活动中,增强教学质量。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为例,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本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意识,做守法公民。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为帮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分享视频内容:某小学课间操时间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为参加下一节课的体育活动蜂拥而出,完全不顾老师提出的“上下楼梯慢行,不要推搡”的规则,一味冲出教室。在画面中,学生能捕捉到几点重要线索,向教师分享自己看到视频后的想法,并表示:因不守规则很可能出现踩踏事件。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再次借助情境内容,邀请学生回忆自己在下课后前往室外时是否存在视频中的危险行为,通过集中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规则,意识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接下来,在指导学生学会自觉遵守规则阶段,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手段,请学生分析:如果你的朋友不遵守规则,你会如何选择?如何去做?以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与遵守规则相关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感受生活中规则的无处不在,进一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此种手段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能借助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在采用情境创设手段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保障情境内容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德育的顺利融入。
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内驱力。考虑到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说教色彩,为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实践活动与德育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自觉接受德育,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丰富自身情境体验,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深厚魅力。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为例,本课教学内容围绕着古代的科学技术,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能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成就,树立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强化爱国主义情怀。本课学习中,为保障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德育学习中,教师可以“传统文化耀中华”为主题,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实践要求:第一,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寻找灿若繁星的我国古代科技,如造纸术、指南针、麻沸散、活字印刷术等,选择某一具体事物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在班级中进行分享。第二,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医学家、文化学家,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请自主选择主题,与小组成员查找资料,选择某一具体人物,分析其在历史上的成就及著作、研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我国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以“从古代科技成就中获得的启示”为话题,与同伴进行集中讨论。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要求,各组成员积极参与实践,并在班级中分享本组的实践成果。例如,选择以“地动仪”为主题的小组为同学分享了该小组设计的地动仪模型,并讲解了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设计地动仪的相关资料,通过故事的讲述成功吸引班级同学,帮助同学进一步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用汗水及智慧创造的不朽成就。
为保障学生的参与质量,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小组协作后,鼓励其在班级中分享本组的实践成果,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累经验,拓宽自身文化视野,在和谐的交互环境下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达成爱国主义德育目标。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渗透效果无法得到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及时革新思想,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就某一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与辩论,在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道德视角对事件做出审判。这样,既能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帮助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环节,真正理解哪些是有道德的行为。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为例,本课内容选自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学生要通过学习形成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意识到友情并非庇护伞,与朋友之间遇到冲突时要以理性的视角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科学地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念。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被友情蒙蔽双眼,出现对朋友言听计从、缺乏自主想法的现象,可能会对其自身造成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话题讨论,向学生分享情境“当你与朋友在图书馆学习时,对方拿出了食品邀请你共享,但图书馆明令禁止携带食物,此时你会怎么办?”并让学生就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表示“分享证明我在朋友的心中很重要,友谊比规则重要”,而有些学生则表示“规则就是规则,不能因为个人主观情绪改变规则”。学生在讨论中都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将话题与德育相联系,鼓励学生分析忍受、指责及真诚劝告的可能结果,然后再引导学生明确友谊的具体内涵及表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友谊并非一味的退让,而是要在对方出现问题时及时劝阻、告诫,两人共同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才是友谊的真谛。
这样的讨论方式既避免了刻板讲授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思考中顺利理解德育的具体范畴,改正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良行为,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以德育为重点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关注对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塑造,充分借助教材内容实现德育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德育的本质内涵,将德育中包含的积极元素转化为自觉行为,充分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在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学生核心素养将得到长足发展,为后续学习、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