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光
(山东省宁津县第三实验中学,山东宁津 253400)
2021 年5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针对的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双减”政策不但有效遏制了校外教育机构的无序发展,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而且也让学校教师重新思考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何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是此次“双减”政策出台留给广大教师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作业是教师为达成某一教学目标而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完成作业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前预习作业、随堂练习作业和课后实践作业,按照作业完成地点的差异可以分为家庭作业和学校作业……无论哪种作业,本质上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首先,作业能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学知识,是巩固、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为解决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时习”和“温故”,完成对知识的初步具象化改造,是记忆、理解、巩固乃至创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其次,学生在学习时有一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经过思考内化才能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和实施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供了有效途径。学生在完成作业特别是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仅仅运用单一知识点或者单一学科知识可能无法完成,这时就需要积极调动学过的各种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条理化分析和系统化把握。最后,素养的形成必须靠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想将知识、能力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最终融入学生的素养培养中,作业是最具普及性和有效性的方式。
此外,基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作业设计和实施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缩小学生的学业差距和帮助教师对教学的诊断改进,而是进一步深刻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超出了学校的空间限制,成为影响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做好新时期的作业设计和实施工作,教师必须树立系统观念,从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备课、上课、小组或个别辅导、作业及批改、考试及总结等各个环节,提高对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与完成、作业批改、作业统计分析、讲评辅导等每一步骤的认识和实践。教师应立足于作业设计和实施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精准性”基本要求,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着眼要点、针对难点、促进理解”的基础性作业和“着眼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体系、内涵与外延”的发展性作业。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对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 分钟。”为了兼顾数量与效果,教师必须对作业难度进行梯级化改进,并对作业内容进行横向、纵向的优化组合。
1.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分层作业。所谓分层作业,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能力等设置不同的难度,让学生量力而行写作业。例如教师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题为基础性作业,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选做”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力完成。另外,教师也可以把班级学生按学情分为A、B、C 三个层级,科学明确地制定分层目标,设计分层作业。分层作业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纵向融合,布置单元作业甚至是长期专题性作业。单元作业强调从单元的视角关注不同课时教学内容的逻辑内涵,梯度设置作业难度,教师需要对单元目标、教学、评价、作业等进行统筹思考,充分发挥作业与教学、评价的协同作用。教师可以参照“单元规划—作业目标确立—作业内容的选择与优化—作业题目的组织与形成”的路径进行作业设计,这样既可以强化各课时作业间的联系,又可以避免一些机械练习型作业在不同课时中反复出现,有助于增强作业内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单元作业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组合运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既是温习、巩固知识的过程,也是在创新知识组合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对培养创新思维、拓展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3.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系统运用选编、改编、创编等方式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横向融合,布置跨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强调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加强协作,发挥统筹协同作用,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定作业内容中各学科知识的比例和组合方式。教研组要经常开展作业设计和实施的教研活动,组织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加强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跨学科作业从不同学科的特点、功能出发,根据不同作业对象、不同目标等合理选择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新课程提出的学科联动要求,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业不仅是学生缩小学业差距和教师改进教学的工具,更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的能力,也要顾及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实践;要摆脱单纯的书面作业,更加重视调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提高实践性。
1.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由独立走向合作,是作业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虽然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但也容易产生降低学生积极性等负面效应,甚至出现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无法有效完成作业而产生厌学情绪的状况。教师需要深刻思考在确保基础性作业得到独立完成的同时,是否可以灵活创新小组合作作业的新形式。教师既然成立了学习小组,让学生遇到难题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那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态度的差异,合理设置合作小组,布置小组合作作业。教师应指导组内成员定期轮换分工,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小组成员在相互帮助、相互竞争中得到共同提高。小组合作作业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主动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以实现创造性学习和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得到同步优化。
2.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是书面文字,也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课本中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和生活,不能完整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要求,而综合实践作业则是让学生把做作业变成一种乐趣,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游戏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设计综合实践作业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行动起来做作业,通过实践完成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提高。综合实践作业具有外延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操作灵活等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信心。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有睡眠障碍现象,超半数学生因睡眠质量问题在白天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和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学业负担过重、环境影响以及个人情绪三大因素……课外作业过多是睡眠不足的主因。”[1]《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这是对传统强制性作业的坚决纠正,变“强制作业”为“强制休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预留充分的保障空间。
与作业设计上的分层化和个性化相适应,“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实施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推行弹性作业制度。强制作业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已经掌握得很透彻了,但还要进行强制性练习,造成学习精力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繁重的作业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导致他们放弃完成作业。弹性作业致力于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超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作业,“作业超市”应包含A 类(基础性、保底性)和B 类(拓展性、选择性)等不同类型的作业组合,教师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弹性”布置作业,基础好的可以适当做一些拓展题,而稍微薄弱的则多做基础题巩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作业的巩固与提升功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巩固奠定基础,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学生进行全面、完善、重过程、重创新的评价,是作业实施的重要环节。“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评价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开展贯穿各阶段学习情况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1.作业评价要具有动态性。作业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给予学生学习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及学习训练上的方法指导。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单一结果导向的“符号纠错,分数定性”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施“符号纠错,字母定级,评语指导”的综合评价策略,特别注重发挥作业评语的综合性功能,全面反映学生在作业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培育。作业评价的动态性要求将评价贯穿整个作业过程,在每个节点对学生作出适当评价,给予学生充分修正错误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获得灵感和信心。
2.作业评价要具有情感性。学生是充满个性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看到学生的思维、情感、手段、技能和方法等侧面,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新的增长点,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价视角上,要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作业,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
3.作业评价要具有全面性。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作业的进步情况、学生做作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使用弹性评价尺度,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答辩、问题探究、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评价学生,使学生通过不同主体的评价对照自我。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才能真正令学生信服。因此,全面的评价应坚持向学生传递真实的信息,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而是讲究批评的艺术,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作业是此次“双减”政策的主要对象之一,要想在有效减少作业量的同时确保作业效能,教师就必须对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根本性改革。广大教师要提高自主作业设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督促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强化综合实践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创新作业评价诊断机制,让学生在作业系统优化的带动下,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巩固知识、拓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