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文县教育局 (甘肃省陇南市 746400)
从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经济特区、沿海城市,这一发展策略导致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近些年来区域间的教育发展差异越发的突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择校等现象越发的激烈,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异,缩短城乡差距,如何衡量区域之间的差距,也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指标体系,对区域间的教育发展做到准确反映,对决策提供必要的帮助。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很多都局限在我国义务教育时期,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和状况的描述当中,不同研究者对于教育指标的选取和权赋值的测度方式存在着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其背后理解解释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对于教育均衡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的决策者可以根据相关的指标系数,清晰准确的掌握教育发展形式,从而确保觉得的客观性、合理性、可行性,指标自身有着很强的监控意义,可以直接反映出教育的均衡发展程度,在义务教育出现偏差之后可以及时的警示决策者。当前,我国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系研究处在初始阶段,国内现有的指标体系不够成熟,有的指标过于片面,无法准确反映出教育系统,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完善和扩展,很多指标体系较为复杂,不利于数据的收集,这些都会影响到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教育公平这一思想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人们在教育上的关注度一直很高,教育可以说是民生大计,教育的开展能够提升人的素养,提高国民品质,也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却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地域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的教育,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带给国民最为优质的义务教育,让大家都能够平等的接受教育,接受到高质量的教学。此外,构建公平、均衡的指标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关系到了国家的进步和民族存亡,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早在多年以前,袁振国便提出了一个关于义务教育发展的平衡指标,他认为,“均衡”是指通过一系列更敏感、更重要的教育指标来衡量发展指数,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得出各区域、各学校的发展水平基准,从而得出各区域、各学校的发展偏差。这一参考价值的探讨,不仅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指导,而且也是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的根本途径。杨东平提出了义务教育入学机会、义务教育教育过程和义务教育学业这三点,从这三个方面构建了义务教育均衡指数。该指数要求具体计算城乡、性别等不同的指标,可用比率表示,多变量指标可用基尼系数计算。王善迈则从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四个维度来分析教育公平,均衡指数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比较容易,指标更为精确,能够突出不同层次均衡程度之间的比较,可以直观反映出差异的大小,对于一些围观具体的指标缺少探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可操作性不足。
指标体系需要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构成,这一系统是极为复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中涉及到的指标基友明确的科学内涵,要想避免出现含义模糊的指标,就必须要在指标的选择和层次划分上符合一定的逻辑,不能划分标准不同,界限错误,建立的指标体系还需要满足当前的实际情况。
要想满足义务教育的整体要求,指标要能够反映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办学规模、教育教师规模、经费分配等多方因素。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指标体系需要重视发展相关要素和层次要求,要能够揭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架构,需要从整体出发,真实的反映出义务教育的多方面特征,各个指标不仅要做到格子独立,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联系,这样才能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受到不同地区之间资源差异的影响,各地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做到简洁明了、具体使用,要采取较少的指标来反映实质性的问题,指标的数据要方便获取,此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口径要做到统一,这样才能便于进行横向、纵向以及区域之间的比较。
指标的选择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指标的含义要明确,统计的方法要灵活,计算的方式要简便,基本满足评价要求和公众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前提之下,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指标的数量,这样才能够使得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价值。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权重,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主要针对某一个指标而言,某一个指标的权重,则是代表了指标在整体评价当中的重要程度。很多时候在方法上会加入专家主观性的看法,其代表人物有于发友,他能够从衡量区域内义务教育和经济均衡度、城乡均衡度、结果均衡度等多个方面来构建县域内的义务教育衡量指标。第一个维度是用人均教育经费占人均财政总开支的比重来度量地区义务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率愈大,则义务教育与经济合作程度愈高,则义务教育发展的条件愈佳。第二个层面,从普及程度、办学条件、资金投入、师资队伍等各方面的差距,构建了城乡均衡发展的均衡。而在这些指标中,按重要程度和相关性分别给予相应的权重。第三个层面是通过素质、毕业率等指标来衡量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平衡性(低于85% 的教育是不平衡的,最好的情况是1 或1)。最后,则需要借助整体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权重赋值,得出区域内的最终综合均衡度。
义务教育均衡是包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均衡发展以及个人均衡发展在内的广义概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集中体现在我国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可以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但如果学校发展不平衡,则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为了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协调好学校间的协调发展。学校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组织,学校的均衡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在测度单位的选择上,可以将学校作为测度的分析单位,将测度的数据选择为学校层面上的数据。
当前我国很多的学者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囊括了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均等、教育产出均等、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均等,在2008 年9 月份,我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费、杂费,实现了义务教育机会的均等,虽然说做到了义务教育机会上的均衡,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等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距。教育产出的均衡是不可控的,但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却是能够控制的,政府需要努力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我们认为,教育资源的平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没有了教育资源,就没有了教育。教育资源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形式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物力、人力、财力,教育资源的存在方式就是所谓的“均衡”,即“教育资源”的分配,要使“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解决“合理分配”的问题。在资金、师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必须达到均衡发展,必须实现学校的规范化、师资的均衡、优质的办学品质。分配资源可以实现当地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其中可以从学校的公共经费、教师的综合素养这两个方面来看,学校的经费投入、实验器材等可以说是硬性资源,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养则是软性资源,这两个指标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和可测度。
“均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对事物发展状况的描述,它是指许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在统计学上,数据的分布特点,有三个方面,一种是集中式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数据的聚集、聚集;二是分布的离散性,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数据从中心向外移动的趋势;第三类是统计数据的分布形态,它能反映数据的倾斜度和峰度。我们可以利用离散度来描述一个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它的分布可以反映出各边区与中心的距离,这就是所谓的“离中”。用平均差、方差等衡量数字型资料的离散度,因其度量指标的差异,存在着绝对离散与相对离散之别。其中绝对离散的测度:离散程度度量值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方差和标准差,方差主要是指各观察值和算数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则是方差的平方根,这些数值都是根据数据来计算的,能够准确反映出数据和算术平均数相比的平均相差数值,因此反映出的数据离散程度也更为准确。比较离散的度量:方差和标准偏差能反映数据的绝对分布,一方面,数据的规模依赖于变量的平均,另一方面又依赖于测量的变量的不同,而离散度的测量值也有差异。要为了克服变量的水平和计量单位的不同,需要计算出变异系数,也就是离散系数。它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离散趋势度量,当多个数据集的值基数水平、研究对象性质等有差别时,该变量可以很好地反映问题。
首先,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和方法测量的前提是假设的,它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此外,还应注意到教育平衡发展指数的数据收集是否准确、及时、而测量工作是否能够按时进行,与信息资料的准确性息息相关,如果收集的资料有误,情况失真,根据这些数据所计算出的内容,结果必然是不争气的,若是搜集的数据是准确的,但是数据的提供不及时,同样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最后,由于教育均衡的发展是动态化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是外在调控对平衡的不断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内部矛盾的运动而导致的新的不平衡。这就导致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由平衡到平衡、先有不平衡、后有较高的均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平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平衡的内涵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要正确地认识到度量和平衡发展的静态结果和动态结果的关系。
不管在哪个时代,受过的教育都是有区别的,但是,教育上的差距,却是完全不同的,要说完全的缩小,那就太不符合常理了。我们必须把教育的不平衡发展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并通过持续的努力来缩短高水平和低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差距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来说,最为有效的策略就是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准,也就是义务教育的底线基准。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高水平和低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这一趋势无法遏制的,由于缺乏基本的义务教育办学底线,难以统计低于基本水平的学校数目和人数,不能消除低于最低限度的学校的责任,不能制订有效的政策来消除低于最低限度的学校。为此,我们要确立义务教育的基本标准,以保证所有的中小学都能达到最基本的教育水平,同时越能够建立起适合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进一步细化和细化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大量资料将会使我们直观地感觉到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但这种直观的统计数字往往会带来片面的感受,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关于义务教育差距的预警系统。而且还可以定期公布,让大众了解到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义务教育的不平衡。保证对义务教育的不平衡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基尼系数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此,可以建立一种数学模式,以求一种教育发展的基准,比如,我们可以把义务教育的资金,简单地看成是一种货币化的教育资源,它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由此得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洛伦兹曲线,并由此求出基尼系数,以此来比较义务教育阶段的基尼系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偏差,并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对相关的政策制定单位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警醒。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我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其评估指标与测试手段可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必须要选择适当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度指标,借助科学的方差、标准差等测度离散程度工具来进行测量,再与基础值进行比较,发现教育均衡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结构调整,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保证义务教育能够实现比较平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