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研究

2023-02-10 14:53:43叶小玲
成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协同育人

叶小玲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师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专门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担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2]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挑战性,如何促进主渠道和主阵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研究的重点问题。

1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两者的协同育人是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2019 年3 月18 日,在北京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健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机制,两者要全面贯彻党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加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相互配合。新时代,要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高校要充分加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配合,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挖掘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等主阵地的教育引导功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1.2 加强两者的协同育人是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的重要课题

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2020-2023 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发展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强化思政课程的建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锻造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中,营造校园“大思政”氛围,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各高校要引导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加强思政课教师向专家化提升,从而促进两者的协同育人。

1.3 加强两者的协同育人对全面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就“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如何办好思政课”等系列问题作出重要要求。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在思政课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联合作用。两者要统筹双方教育资源共享、经验方法互鉴,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共同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将思政课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提高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潜移默化地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从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建设,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障碍

2.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同育人理念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角色定位不清晰。由于管理学生的事务性工作比较繁琐,部分辅导员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保姆”。辅导员除了完成日常性的事务以外,最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思政课教师则长期关注第一课堂的科研与教学,导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割裂。二是日常沟通交流甚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渠道与主阵地并列平行,思政课教育与辅导员“各自为政,各司其职”。[4]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政课教学情况和表现了解较少,对学生的推优考察只局限于日常表现。思政课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课堂上仅限于理论性的讲授。二是理论专业背景差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匹配度相对较高,而大部分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并非是教育学或思政专业,理论专业背景的差异决定着对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关注点和关注度存在背离。因此,角色定位不清晰、日常交流甚少和专业背景差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同育人理念淡薄。

2.2 加强两者协同育人的载体有待拓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上,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文化载体加强两者的协同育人,两者协同育人的载体单一。思政课教师仅仅局限于“主渠道”的坚守,缺少与“实践阵地”的对接,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导致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载体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第一,需创新活动载体的形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自媒体市场越来越成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内容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相应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活动载体时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活动载体。第二,需完善管理载体的建设。目前,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管理环境氛围不浓,个别社团管理不严,部分学生活动审核不严等要求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管理载体的建设。第三,需加强网络载体的运用。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抓住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提高网络载体运用的有效性。

2.3 促进两者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完善

要提高思政课全面高质量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解决好“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但事实上,促进两者协同育人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第一,缺乏两支队伍“融合建设”的体制保障。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辅导员属于学生工作系统,一般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和辅导员所在院(系)双重管理,而思政课教师属于教学系统,一般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5]两者在制度、经费、培训以及晋升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立的运行机制,在工作中缺少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深入开展。第二,缺乏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针对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相关激励机制,在评价考核、职称评审以及奖惩制度方面有不同的标准体系,导致两者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第三,缺乏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交流机制。由于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和工作分工的不同,大部分高校较少开展两者相互沟通交流的培训和活动,导致两者协同育人的交叉性不强。因此,推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融合发展,加强两者的交流互动,需要完善促进两者协同育人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3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3.1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以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6]意识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形成协同育人的基础。抓好大学生的实践育人工作,必须要搭建好平台,把实践育人落实落细。网络平台、校园文化平台、学生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等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践载体。第一,搭建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各高校基本上都组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引导和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实践,加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第二,打造“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各高校每年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不同时代主题的社会实践,前往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加强了青年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三,加强实习实践平台。实习实践是高校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青年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加强校企联动机制,探索课内外衔接、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营造校园“大思政”氛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3.2 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载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用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善于把握新媒体的规律,利用网络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载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但也在一定程度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协同育人,共同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平台。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整合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统计数据可知:目前易班全国共建高校超过1700 所,覆盖学生2400 万余人。构建基于易班优课的网络思政线上学习平台,实现思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把握内容建设,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实现思政课线上线下相结合,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和思想性;另一方面,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主导性,不断提高自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要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的建设,做好舆论引导,在利用论坛、自媒体等网络载体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主动争取话语权,推动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引导健康的网络文明行为,加强网络话语的监督,完善网络话语回应机制,打造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从而发挥网络舆论中积极的引导力量。

3.3 加强两者角色互动,构建以交流、评价和激励为主的协同育人机制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8]加强两者的交流和融合,要打破机制壁垒,有机衔接思政课程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如大连海事大学首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融合”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引领实现“人人思政、思政人人”的生动局面,加强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者的角色互动。高校党委要重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融合建设,畅通两者交流的平台,制定与教育培训、管理考核、职称评审等相关的评价机制,发挥政策激励的优势。第一,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关注大学生与现实的“对话”,实现对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育人实效考核,多角度、宽维度综合考量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坚持以育人实效为导向,提高两者的专业化水平。第三,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引导辅导员参与到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鼓励思政课教师投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实际工作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为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帮助梳理典型案例中的科学规律;辅导员则向思政课教师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帮助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促进两支队伍的融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互补,从而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辅导员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