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奇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图书情报研究所,长沙,4102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 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红色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是红旗,其所创立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红色政权。在思想舆论领域守住红色地带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要使命!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浓郁、教育价值深厚,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 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西方“普世价值”、享乐主义等的迷惑。 怎样在思想舆论领域守住高校红色地带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 “大思政课”内容创新视角下的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及征编研究,有利于用好红色资源和弘扬革命精神,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利于守住高校红色地带主阵地。
2021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3]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该文件提出:“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4]由此可见,“大思政课”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研究恰能促进“大思政课”内容创新。
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融入“大思政课”,符合“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符合“大思政课”建设中开门办思政课的需求。 将社会中的优质资源融入思政课是开门办思政课的重要一环,而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优质资源自然成了首选。 另一方面,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融入“大思政课”可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比如,收集和整理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的鲜活例子、感人事迹,并把它们征编成册,广泛运用到“大思政课”中。
评判一个社会是朝气蓬勃还是暮气沉沉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青年人的精神状况。 新时代的中国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一群承前启后、勇挑重担的生力军,一群听党指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血青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推动大学生自觉地抵御西方“普世价值”、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不良影响,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而挖掘、整理和征编红色资源并将其融入“大思政课”能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继承我党的优良传统,认同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习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以及自觉做到对红色资源中所含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认可和追随。 可以说,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是哺育青年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剂。
通过对部分高校实地走访调查,笔者将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一些高校编写本校的红色资源教材,创建并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红色资源网站,创办红色品牌栏目,同时重视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本校已有的红色资源了解较少,即使部分学生了解但对已有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满意度也不太高,更别说参与到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工作中。
以上情况喜忧参半。 喜的是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融入“大思政课”已经有深厚的实践土壤,迎来了大好时机;令人担忧的是存在红色资源内容挖掘不深、整理不全、征编不一、形式单一、载体不全,相关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应用不广等现象。 同时,还存在着挖掘、整理和征编后的红色资源在传播过程中运用现代媒体手段不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红色资源传播拟态环境的营造,让学生难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资源的熏陶,而且会导致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被削弱,受众体验感不佳,感召力和震撼力缺乏,从而降低“大思政课”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红色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凝结而成的,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间跨度长。 对青年人来说,将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和征编并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他们充分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从地域范围来看,红色资源分布广,遍及全中国,要全面、系统、深入地挖掘、征集和征编分布在大江南北的红色资源,有极大挑战性。 并且中国革命具有独特性,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特殊道路,红色资源散布在革命老区,那里经济不太发达,交通不方便,这无疑加大了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和征编的难度。
关联性难题主要表现在:局部和全局的关联性不够,很难将地方红色资源和全国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同地区的关联性不够,很难将不同区域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红色资源分布广,历史上长期沿袭的红色资源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管一块,管理体制不顺畅,影响了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和征编工作的集中统一进行;另一方面,受行政区划和行业的限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范围内的红色资源很难有机融合。
程序性难题主要表现为:在挖掘、整理和征编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和规范标准,导致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未被充分发现,从而削弱了红色资源在“大思政课”中的作用,进而造成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等问题。
“红色资源本身的价值是抽象的、不可计量的,必须由教育者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转化后,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影响。”[5]红色资源的价值抽象性导致价值潜隐性,也使得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主要表现在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和征编的深度不够,新媒体参与度较低,教育理论缺乏整合等方面。
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使一些涉世未深或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受到影响,阻碍其对红色资源的认同,久而久之,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动摇理想信念,从而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是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融入“大思政课”所遇到的主要问题,除了这些,还存在场域建设不合理,队伍专业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各方面配套扶持措施有待加强等问题。 在机遇和挑战的双重驱动下,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融入“大思政课”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机理。
红色资源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产生的宝贵资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6]18,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长期不懈奋斗中产生的,它带有中华民族的特性。 “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6]18因此,我们需要挖掘、整理和征编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使红色资源更系统、深入地融入“大思政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红色资源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离开了人民大众,红色资源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7]。 以此类推,若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工作不接近民众,那这样运用红色资源就会成为口号式的行动;若将这样的红色资源运用到“大思政课”中,其火力既打不倒敌人,也激发不了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共鸣,很难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红色资源是民族性和大众性的辩证统一。 体现在:红色资源本身所具备的民族性特征跟“大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天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色资源本身所具备的大众性特征跟“大思政课”中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是有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从反面来看,若只讲民族性而抛开大众性,就好比离开中国人民来谈中华民族;同理,也不能离开民族性而光谈大众性,若抛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人民将会成为一盘散沙,这又如何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色资源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渐产生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6]9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产生的宝贵财富和珍贵资源。 因此,使对实践中产生的红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征编的想法付诸实践,将其融入“大思政课”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引导和培育中,是一项非常紧迫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重任。
红色资源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 红色资源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并积累下来的不断发展的动态资源。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大思政课”同样需要吸收被赋予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红色资源作为其创新的源泉。 我们需要以挖掘、整理和征编红色资源为切入点,全方位服务于“大思政课”建设,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内驱力、创造力。
红色资源是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6]13红色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也是一个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是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的产物。 新时代赋予红色资源新内涵,这需要我们不断挖掘红色资源所拥有的真正价值和宝贵内涵,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更深层次地理解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工作,从而给它插上一双时代的翅膀。
综上所述,重视红色资源及其运用,找到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融入“大思政课”背后的机理,提出更好的建议和对策,能够促进两者进一步的融合与创新。
从融入“大思政课”教学的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工作,探索系统挖掘、整理和征编红色资源的科学方法,具体包括:
第一,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实现全国红色资源整体的高质量挖掘、整理和征编。 比如,按照中国行政区划,或者按照井冈山区域、延安区域、西柏坡区域、太行区域、大别山区域等的分类方式对红色资源进行划分,再整合到全国红色资源这一盘大棋中。
第二,按照红色资源产生的不同历史年代进行挖掘、整理和征编。 以时间为脉络,根据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红色资源实际产生的先后排序,让研究者、学习者一目了然,方便其传播和应用。
第三,根据红色资源的载体和传播途径进行挖掘、整理和征编。 红色资源的载体有很多种,如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重要档案、文献、手稿、视听资料和实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其他资源等。 传播红色资源的途径也有很多种,比如网站、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等,尤以红色网站最受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很多地方建成了一批主题鲜明、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这为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提供了新的便捷途径。
在全面加强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和征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全面规整并全方位阐发其义理。
第一,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理论价值,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现场教学、社会实践、VR 体验以及其他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形式,充分挖掘全国红色资源、地方红色资源甚至学校红色资源,将其中涌现的典型案例故事化、场景化、生活化。 在学习典型案例中融入场景化互动,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学习、学生思维和日常生活中。
第二,实现“大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彰显个性化和精准度。 要因地制宜,推动当地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将其融入“大思政课”教学;要因材施教,推动实施读、听、思、说、行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例,首先,通过正读、熟读、悟读、诵读的方式学习雷锋日记;其次,通过聆听雷锋战友、全国道德模范宣讲的方式,深入了解雷锋优秀事迹,将雷锋赤胆忠诚的爱国精神、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忠于职守的螺丝钉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内化为个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最后,知行合一,将雷锋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进而渗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充分发挥思政老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大思政课”的学习中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当代“大思政课”。 在数字时代,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通、优学院等教育平台,又应该充分挖掘、整理和征编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转变为可掌控的信息化数据库资源,使其成为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接受红色教育的好帮手。
第一,打造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运用教育、学习和实践平台,采用多种方法让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数字中国的建设,驱动着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变革,也促进着“大思政课”内容的创新。 为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所。 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场所密切联系,交流合作,开设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 有的学校已经与纪念馆、博物院、陈列馆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则应为红色资源融入相关场所积极创造条件,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协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第二,将红色资源融入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建设中。 在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的前提下,实施数字红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将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深度融合起来,促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建设等,最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具体落实方面,为吸引师生参与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工作,可以鼓励师生创作以红色资源为素材的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
第三,建设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的同时,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快速提升,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也随之提升,既为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添砖加瓦,又促进了“大思政课”的内容创新。 在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数字技术创新在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既让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又促进红色资源的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建设。 若具体落实到“大思政课”建设中,则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20。 而建设好、利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是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
以挖掘、整理和征编后的红色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推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传承和发扬红色资源立德树人功能为目标,为共同推动“大思政课”的内容创新和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正能量。 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红色资源共享机制。 在传统管理体制下,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只注重局部环节,按照专业职能划分而各管各的事,很难形成合力,导致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征编、整合共享弱化。 我们需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建立一个统筹协调、统一管理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和征编的共享管理部门。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红色资源共享机制,由政府部门主导负责;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建设。 只有以上主体共同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征编、整合共享,才能为红色资源共享融入“大思政课”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浓郁氛围。
第二,促进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共同建设“大思政课”。 在实现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和征编的共享进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8]8。 需要将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组织有效联系起来,打破各地方性红色资源之间的界限,把建设同一个或同一类主题的红色资源的相关单位和部门组合起来,进行跨区域、跨单位和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合作。 个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只需要一个多功能的入口或站点就可以获得多个单位、多个部门以及不同区域范围的各种红色资源信息和咨询服务。 相关管理部门则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并处理各界人士对所查询的各类红色资源提出的反馈意见,共同管理、保护和传承好红色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助于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红色资源网络服务体系,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交互式的信息传输和一站式的红色资源在线服务。
总的来说,对挖掘、整理和征编的红色资源实行共享,从而促进“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实现从红色资源的信息孤岛转向红色资源信息的集成整合,核心是“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8]5,以实现挖掘、整理和征编后的红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终实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立并留存下来的红色资源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使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征编传播、整合共享为“大思政课”服务。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并有机地融入“大思政课”,融入培养带有浓郁中国风和民族魂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