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芳 舒 湘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湘潭,411105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该政策明确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1]。 中小学图书馆是青少年在校期间的重要活动场所,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双减”政策的颁布是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给中小学图书馆职能发挥带来新的挑战,也为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新的机遇。
“双减”政策颁布实施两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 以中国知网为例,“双减”政策主题下共检索出1 367 篇期刊论文(检索时间:2023 年7月16 日),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教育领域,图书馆学领域的论文约占3.30%(45 篇)。 这45 篇论文又多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探究应对之策,仅有个别论文从中小学图书馆视角出发,探究其服务转型与创新发展。 如胡彩瑶[2]分析中小学图书馆在“双减”政策下在人员团队、校内联动、馆际合作等方面进行的服务转型。 而图书馆界关于服务创新的研究主体主要集中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研究相对偏少。 在中国知网搜索可得,图书馆服务创新相关的论文约1. 2 万篇(检索时间:2023 年7 月16 日),其中明确指向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3 个主体的研究占比分别为26.70%、7.50%和0.30%。 在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研究论文(41 篇)中,又以网络环境与信息化时代为研究背景占多数(65.00%),以“双减”政策为研究背景的相关文献仅有11. 00%,如申屠芬[3]、陈燕华[4]等分别从发展机遇和阅读建设角度展开研究。 因此,无论就宏观教育政策的落地还是图书馆主体的彰显而言,目前关于中小学图书馆抓住“双减”机遇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探索较少。 本文就中小学图书馆如何结合“双减”政策深化改革进行全局性思考并探索具体行动指南,这既是推动“双减”政策切实落地的应然之举,也是中小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服务观念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指挥棒。“双减”政策强调“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1],这是对中小学图书馆“以书为本”传统观念的挑战。21 世纪以来,“以人为本”逐步成为引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共识[5]。 “以学生为本”是人本观念在学校环境中的具体化,理应引导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但由于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总体发展较薄弱,大多数仅满足于“资源中心”的角色,这使得中小学图书馆在衡量馆员工作效益时,主要是以图书资源是否保存完好而不是以读者满意度为指标[6]。 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即图书馆员在意识方面也存在工作定位模糊的问题,工作内容限于保管员角色[7]。 “书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学图书馆(室)“铁锁把门”、中小学图书馆员“无为而治”、图书借阅登记本“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这些现象在笔者针对中小学图书馆的走访调研中并不少见。 “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图书馆进行本位转换,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 因此,中小学图书馆需要对接行业共识,切实转换到人本观念引领、学生需求导向的服务思路上,实现从“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的图书馆”的角色转变。
服务空间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保障条件。“双减”政策要求同步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强调要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1]。中小学图书馆理应成为学生课堂教育的拓展空间和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 但多数中小学图书馆在空间利用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受重藏轻用观念影响注重于藏书空间建设,导致服务空间不足;二是主要依托实体物理馆舍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 有研究者调研了贵州9 所中小学校,发现7 所学校的图书馆只有藏书空间,缺少必要的阅览环境设计与布置[8]。 这种服务空间的局限性导致中小学图书馆无法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实体服务空间忽视至此,更遑论虚拟服务空间建设。 虽然一些地处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图书馆进行了数字化建设,但大多数中小学图书馆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更别提运营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其他平台的官方账号。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整治,学生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学校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小学图书馆仍坚持单一的实体服务空间建设,就不必奢谈其服务水平的提升了。
服务方式是满足图书馆读者需求的路径。 “双减”政策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动态把握并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1]。 然而事实上,中小学图书馆还多是以“柜台式”静态服务为主,呈现被动、封闭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只有把握住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核心需求,图书馆才能有效供给相应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供需之间的深度匹配[9]。 中小学图书馆的静态服务容易造成供需错位现象,很难形成持久吸引力。 以阅读推广服务为例,很多中小学图书馆开设了阅读活动和阅读指导课,实施过程中却忽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无法唤起受众积极性和参与欲望[10]。 此外,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过度强调服务学生而忽略了教师需求,从而在静态服务问题之余还存在片面化风险。 中小学图书馆服务的目标群体是在校师生[11]。 就教师而言,“双减”政策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中小学图书馆理应根据教师新需求购买资源、提供服务;就学生而言,年龄的增长、智力和阅历的变化都会对学生需求产生影响,中小学图书馆应及时把握多变的学生需求,以确保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服务供需之间的深度匹配。
服务内容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客观载体。“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更加注重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在课后服务中面向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1]。 由于馆藏资源有限、服务开发主体水平有限,中小学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服务内容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一是缺乏对服务内容的整体规划,如在开发服务内容时缺乏针对不同年级的服务逻辑、与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关联度不强。二是提供的服务内容广度不足,服务内容不仅受到图书馆资源限制,还受到发展规划和人员配置等因素的制约。 例如,针对22 个省份580 所中小学图书馆资源的调研发现,除小学外,初高中学生人均册数总体不达标,且教育部推荐书目配备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12]。 三是服务设计上存在保守思维,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员少有受过设计思维训练,且过于考虑学生安全而忽视服务效果,难以充分调用空间、资源、人员等服务要素。 这些都影响了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与延伸,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中小学图书馆是为师生读者服务的机构。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服务都需要中小学图书馆的支持与参与。 “双减”政策的落地给学生、教师及其所在的社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也应从学生、教师、社区3 个方面明确新的发展目标。
“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锐减,学校教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凸显。 信息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3]。 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独立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自主学习、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目前,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有多种途径,包括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图书馆的读者培训等。 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小学图书馆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14-15]。 我国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也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有义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16]。 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应积极响应“双减”政策要求,责无旁贷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发挥“关键培养主体”[17]的作用。 中小学图书馆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馆舍空间,探索开展多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与活动,如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网络教育等[18],不断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重申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承担的责任越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就越高。教师既是“双减”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双减”政策的受影响者,面临着提升课堂质量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任务,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文化与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16]。 “双减”政策对教育的新要求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模式发生了变化。 这就意味着中小学图书馆将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要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优质的信息资源,还要满足教师在执行“双减”政策中出现的教学新需求。 在探索提质减负中,中小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馆藏资源优势,推动基于馆藏资源的服务创新,为学校开设国家规定课程和丰富课后服务提供优质的资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类资源,为课堂与图书馆的深度融合提供空间与相应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切实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与成效。
“双减”政策是一项系统性、社会性的大工程,涉及多个利益共同体,需要家庭、学校和其他机构等多方协作才能完成。 家校图社区协作正契合“双减”工作总体思路所强调的“综合治理”,即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19]。 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义务参与并完善家校图社区协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长期以来,学生与家长的角色在中小学图书馆发展与决策中处于“失声”状态。 要想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小学图书馆就应主动吸收家长意见,通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等发挥作用[1]。 此外,中小学图书馆还应积极与所在社区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或者相关单位开展合作。 2021 年国际图联发布的《国际图联学校图书馆宣言》着重强调了学校图书馆的合作属性,包括在目标中要“促进并让整个学校社区及以外的人参与学校图书馆的工作”,在管理中要“与教师、学校高级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家长、其他图书馆员、 信息专业人员以及社区团体进行合作”[20]。 在多方联动下,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从馆内延伸到学校其他空间乃至家庭中、社会中,能够打破以往“各自为营”的教育状态,让学生时时处处可学成为现实,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
“双减”政策给中小学图书馆带来挑战,使其在服务观念、服务空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都面临一定窘境。 同时,“双减”政策也为中小学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其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服务教师教学需求和推动家校图社区联动方面有了发展方向和可为空间。 面对挑战与机遇,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势在必行。 中小学图书馆应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从服务维度和相关保障2 个层面出发,探索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发展之路。 为进一步指导实践,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涵盖双层面、四维度、五保障的服务创新的行动框架(图1)。 该行动框架以“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4 个困境为出发点(图1 左侧),以其3 个发展目标为落脚点(图1右侧),行动框架主体由2 个层面构成。 其中,内层为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4 个行动维度,着重从主体、时空、对象和方法4 个维度切入形成创新服务内容体系;外层为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5 点行动保障,强调要重视资源、制度、技术、人才和评估方面的保障体系建设。 内容体系与保障体系相辅相成,服务创新的基础保障足够扎实,才能支撑内容的不断推陈出新;同样,有了服务内容的4 个维度来聚力,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基础保障建设。
图1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行动框架
中小学图书馆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保障性设施,还是学校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 面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新使命,中小学图书馆理应发挥主体能动性,使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 从图书馆服务的主体维度出发,中小学图书馆可以提供嵌入式教学服务,通过馆员与任课教师两大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课堂教学向“45 分钟”要效率[19]。
嵌入式教学服务是指采取各种方式把资源及各类服务形式嵌入课堂教学中,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21]。 根据中小学图书馆与课堂的互动关系,嵌入式教学服务可分为正向嵌入和反向嵌入。 正向嵌入式教学服务的路径是“中小学图书馆走进课程”,即馆员在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为教师提供有关学科知识或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扩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馆员与教师的引导,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有能力地利用中小学图书馆。 反向嵌入式教学服务的路径是“课堂走进中小学图书馆”,即将教师从服务对象转换为服务人员,使其反过来成为图书馆服务主体的一部分,将一些教学任务置于图书馆服务的框架中,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工作带来一种循序渐进的、可持续的、能够将教学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目标相联系的模式。 在反向嵌入式教学服务中,馆员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协作关系。
嵌入式教学服务的目标是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学生能力。 因此,学生的反馈对于嵌入式教学服务来说至关重要。 图书馆员与教师可以向学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教学与图书馆服务的态度和建议,根据问卷结果来调整现有的嵌入式教学服务。 通过评估嵌入式教学服务的效果,有助于教师改善现有教学方式的薄弱点、提升教学水平,也有助于中小学图书馆进一步优化信息素养教育[22]。
“双减”政策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师生对中小学图书馆的要求随之提高,需要图书馆打破时空限制,构建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提供服务的平台。 泛在服务理念认为图书馆服务可渗透于所有环境之中,是无处不在的[23]。从图书馆服务的时空维度出发,中小学图书馆可以提供泛在化平台服务,推出跨越时空的创新服务内容。
在实体服务上,中小学图书馆要以读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进行服务时空的延展。 一是延长开馆时间,如在课余、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开放,让师生进馆无障碍、无限制,最大限度满足师生利用图书馆的需求。 二是延展图书流通空间,以全开架借阅为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分馆、分区,如充分利用走廊、教室等空间,以“阅读走廊”“班级图书角”等方式创建泛在阅读环境[16]。 湖南省首届中小学阅读优秀案例一等奖获得者的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就设置了开放式书香走廊、班级图书角、共享书架和教学楼朗读亭,用以推广“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 ,让师生不踏足图书馆也能时刻接触到图书[24]。
在虚拟服务上,随着电子产品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中小学图书馆有了通过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服务的可能。 “双减”政策也提出要做强做优线上学习服务,免费向读者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 因此,作为校园资源中心的中小学图书馆可通过建设网络服务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向读者提供免费的线上学习和阅读服务。 中小学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平台有不同形式,除了官方网站,可以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也可以是图书馆自己开发的移动端阅读软件。 在这些平台上提供数字资源在线阅读、各年级和学科资源推荐、相关教育教学视频浏览、学习活动通知等功能,中小学图书馆能够为师生创造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获取服务的虚拟学习空间。
读者的需求会受到其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图书馆只有主动参与、主动出击、深度挖掘资源价值,以及充分调研用户需求与行为,才能搭建起服务与需求之间的快捷通道,从而快速推进中小学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9]。 从图书馆服务的对象维度出发,中小学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动态服务,将自身服务体系与读者个性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精准参与“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动态服务主要是指依据读者的群体需求和个体需求展开服务。 一方面,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师生,在提供服务时应当根据教师的教学科目和学生所在年级,在科学的指导下开展服务活动。 同时也要不断细化这两大群体中受年龄、性别、家庭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不同需求。 比如中小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分析馆内图书借出率、社交媒体上的阅读数据等,得出不同类型师生的阅读习惯、图书喜好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阅读推广活动。 此外,中小学图书馆还可以适当借鉴目前已有的优秀服务案例,如2022 年荣获国际图联营销奖的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图书馆,该馆结合学生的特殊需求推出了一个“点亮图书馆”项目,该项目是以“图书馆”为学习主题,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活动[25]。另一方面,读者群体需求中隐含着不同的个体需求。读者个体需求不仅体现在不同的人,还体现在同一人的不同发展阶段。 中小学图书馆可开通与读者的长期互动渠道,在馆内或校内设置交流台、开设线上咨询渠道等方式及时把握读者需求变向。 此外,中小学图书馆还可通过建立“读者档案”,收集和保存读者的借阅、活动参与信息,或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大数据分析等动态观测读者需求变化。 比如,某中小学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有部分男生对科普类活动感兴趣,通过开展相应活动不仅满足了对科普类活动有兴趣的学生的需求,还盘活了馆内科普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26]。
校外培训机构的“火爆”曾一度转移了学生对学校的课后服务以及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与执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责任重新回归学校。 “双减”政策还提出要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1]。 2021 年版《国际图联学校图书馆宣言》也强调学校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信息专家及社区等开展广泛合作[20]。 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应清醒认识到自身在公共文化和教育服务体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从图书馆服务的方法维度出发,中小学图书馆可以提供多元化协同服务,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协同探索服务,通过资源与活动内容的共建共享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多样化需求。
中小学图书馆多元化协同服务不仅指协同服务机构的多元化,还包括协同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中小学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同属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各类型图书馆、相关图书馆学(协)会、图书馆管理与指导机构是中小学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坚实保障和坚强后盾[27]。 依托馆藏资源方面的合作,中小学图书馆可通过与同区域其他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甚至通借通还合作关系,让一馆读者之阅读延展到一整个地区,再让图书借阅服务延展至阅读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阅读活动方面,中小学图书馆可通过开展馆际交流工作,学习借鉴其他类型图书馆的服务经验和做法,积极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合作探索和开展阅读服务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此外,“双减”政策强调“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1]。 各地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积极响应“双减”政策,调整优化了课程结构,暂停了学科类培训的课程,拓展了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等服务项目[28]。 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和这些机构合作,利用这些机构的人才、资源、空间和设施开展多元服务,如组建学生社团、开展兴趣课程等。
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根基。 “双减”政策引领教育改革与减负,学生有了更加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需求和更加充裕的阅读时间。 为了更好地满足青少年阅读需求,中小学图书馆应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建成一个多样化的多媒体资源保障体系。
首先,中小学图书馆要重视多媒体资源的采集与利用。 在建设馆藏资源体系时,中小学图书馆不仅要采集实体纸质书籍,还应当加强电子图书、期刊等其他信息资源的建设,形成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资源相互补充、合理配备的格局[29]。 通过丰富馆藏资源载体的方式,积极建设中小学图书馆多媒体资源体系来应对服务内容不足的困局,确保其学校“多媒体中心”称号实至名归。 其次,不同中小学图书馆应结合自身情况,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需求。 中小学图书馆在采购资源时,应该以年级特色为依据,参考相关中小学阅读推荐书目,针对不同年级采集不同图书资源;同时还要做好现有馆藏数量与质量、读者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使馆藏资源建设目标化、精准化、科学化。 在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基础上,还要确保资源的动态更新。
制度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依据。 “双减”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中小学教育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之相适应,中小学图书馆也应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和鼓励服务创新,促进“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图书馆职能的发挥。
中小学图书馆制度层面的保障主要有自身战略规划与外部法律环境两方面。 在自身战略规划方面,一要重视顶层设计,通过接轨国际相关政策与指南,结合我国具体环境做好本地化规划;二要推进具体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图书馆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机制、信息素养培训制度、科学考评与激励机制等。 在外部法律环境方面,国家应结合现有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以及相关教育政策,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双减”政策强调遵循依法治理的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19]。 因此,中小学图书馆既要依循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又要援引图书馆行业的相关指南,在规范合法的框架内提供高质量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双减”政策下从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对中小学图书馆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图书馆要重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善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积极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及配套阅览条件建设,更好地服务读者。
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支持和促进服务创新可从多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在线服务平台建设,比如搭载“中小学图书馆网(区域化图书馆云平台)”,实现中小学图书馆(室)、教委下属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图书馆建设相关供应商的综合性信息化管理应用和服务[30]。 二是加大数字化设备投入,比如购买RFID 自助借还机、触摸屏查询机、IC 卡读卡器等图书馆配套产品,为读者带来新的知识体验,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 三是积极引进网络数据库,包括国家提供的免费平台,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也包括商业数据库,如万方公司的中小学“一站式”数字图书馆。 中小学图书馆积极对接这些平台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真正参与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 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馆员,才能有效推动中小学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满足读者需求。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图书馆员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首先,中小学图书馆要加大在岗人员培训力度,提高馆员队伍整体素质。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不仅需要掌握充足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和技能。 其次,中小学图书馆应实施严格的图书馆员职业准入制度,优先吸纳高层次专业人才充实图书馆服务队伍。 比如借鉴国外的“教师”“馆员”双重专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中小学图书馆员应同时具备图书馆员专业资质和教师资质[31]。 最后,中小学图书馆应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 只有自身具备高度的事业认同感,热爱本职工作,才能端正服务态度,将满足读者需求放在服务的重要位置。 比如国际上把每年的4 月4 日定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员日”,以此表彰在中小学图书馆中提供专业服务的“无名英雄”[32]。 一个职业的纪念日意味着一定分量的社会认可,也为职业共同体带来了精神力量。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也应积极推广此类纪念日,以促进中小学图书馆服务队伍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估可以为图书馆服务指明具体方向,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加强课后服务,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19]。 服务评估能够有效监测、提升中小学图书馆服务质量。
中小学图书馆服务评估工作包括确立服务指标体系、组建服务评估小组、实施服务评估方案3 部分。 首先,中小学图书馆要根据《中小学图书馆评估指标》的要求,结合中小学图书馆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考核标准、评估细则与实施方案,将服务目标、内容、方向等具体化[33]。 其次,中小学图书馆要组建专门的服务评估小组,以鼓励、建议而非批评、处罚为原则开展评估,并将服务评估小组的工作内容与成效纳入绩效考核。 最后,中小学图书馆要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展开具体工作,包括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服务活动前后状态数据、反馈学生意见、坚持专家评估与师生评估相结合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服务评估,中小学图书馆才能稳步提升其服务质量。
面对“双减”政策带来的新挑战,中小学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服务观念和做法,对现有的服务活动和模式进行审视,发挥自身在资源、空间、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寻求服务上新的探索和变革。 未来,中小学图书馆在教育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