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动画电影的叙事创新
——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2023-02-09 08:08:05杨晓雯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1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长安李白

杨晓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影市场中,都少有讲述真实历史人物的动画电影。以往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多取材于神话,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抑或是立足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如《雄狮少年》另辟蹊径,将非遗元素舞狮作为灵感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目光聚焦于唐代诗人群像的《长安三万里》,可以说为国产动画电影开辟了新的赛道,突破了既有的题材限制,挖掘出中华文明史中大众熟悉又陌生的内容。同时,放眼世界动画来看,运用计算机动画电影的形式演绎诗歌文化和历史变迁,同样是一次新的尝试。《长安三万里》由追光动画打造,此前追光动画基于神话传说推出“新传说”“新神榜”两个系列,此次上映的《长安三万里》是新开启的“新文化”系列首作。影片上映之后,该片不仅票房一路高走,收获了口碑效应,重新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甚至掀起了背诵唐诗的热潮,同时还被多家主流媒体轮番推荐。动画电影是民族精神与社会现实的晴雨表,更是特定时空下社会文化的艺术表征[1]。本文试探究作为新题材的开辟者,《长安三万里》是如何在叙事层面进行创新的,为以后动画电影在历史与传统文化领域中打造优秀内容助力。

1 陌生化原则的运用

历史题材叙事一大难点在于,人们对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已有大致的了解,对于故事的结局无法设置过多的悬念,如诗人的大致命运经历早已在课本上出现。例如,《长安三万里》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等人们早已熟知,描绘唐朝盛貌的电影如《妖猫传》等已经呈现出不俗的视听效果,甚至和唐朝有关的旅游景点如大唐不夜城近几年也不断爆火。简而言之,受众对于唐代、唐诗、李白等叙事对象较为熟知,如果缺乏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影片很有可能会呈现出历史纪录片的效果,缺乏电影应有的审美趣味。陌生化理论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通过不断用陌生化更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即“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2]。《长安三万里》之所以在人们早已熟稔的历史框架下仍然能创造出观影过程中的新鲜感,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在叙事过程中不断运用陌生化的手法,从叙事视角的选取、打破刻板印象的经典人物形象塑造、深化受众既有认知等方面,不断制造观影的新鲜感。

1.1 叙事视角的陌生化:“配角”站在舞台中央

对于历史题材的动画而言,叙事视角大多采取当朝统治者的视角,如同样将唐朝作为故事背景的国产动漫《隋唐英雄传》,选择唐太宗李世民的视角进行叙事。从创作的维度来说,这种视角的选择根植于更细致的史料,能够打开叙事的空间,还原更多的历史细节,但是受众往往对此类视角习以为常,新鲜感有所下降。《长安三万里》在叙事视角上大胆创新,不仅没有选择统治者的视角,甚至没有选择受众更为熟悉也更为热衷的李白的视角,而是选择大众较为陌生的人物高适作为故事的讲述者。

这种独特视角的选择,为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更多表达的空间。首先,高适本人与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有过交往,通过高适的视野能够让更多的历史人物“入镜”,同时高适本人的从军经历,让影片在叙事中能够自然串联起有关战争与历史动荡的内容。其次,高适与李白的人生经历虽然都坎坷不易,但亦形成了鲜明对比,如高适晚年身居要职,而此时李白已是阶下囚等待问询,这种命运的冲突感让影片的叙事更富有张力。尽管大众的认知中高适是唐朝诗人中的边缘人物,和李白、杜甫等人比较起来是“配角”般的存在,但是通过高适的视角,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出影片的主题,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叙事空间。

1.2 人物塑造的陌生化:从扁平到鲜活

影片中的陌生化不仅运用在主人公视角的开发上,在进行具体人物塑造时,影片也注重打造“熟悉又陌生”的感受。例如,片中出现的杜甫形象与受众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受众更为熟悉的是晚年的杜甫,经历家国离散与战火纷飞,每日写下忧国忧民的诗句。但是,在影片的主要时间线中,杜甫正值青少年时期,家境优渥,尚未经历历史动荡,正处心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的时期。这种人物形象上的反差不仅引起了受众的兴趣,还让扁平的历史人物更加鲜活立体,打破了大众对杜甫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将“诗圣”的形象变得平易近人,让观众对诗人和他们所创造的盛唐文化多了一份敬畏与尊重。

1.3 诗歌内容的陌生化:从刻板走向立体

对于受众而言,影片中出现的《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是耳熟能详的诗作,理解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较为简单,但是影片却通过对诗人经历的呈现,巧妙地将早已熟知的诗歌与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使得诗歌本身的意蕴更加丰富,让观众轻易理解到诗歌背后更为深刻的情感意涵,由此产生情感共鸣,甚至掀起了背诵唐诗的热潮。例如:《静夜思》不仅仅是思乡之作,还体现了李白自父亲逝世之后的情感无所依托的状态;《早发白帝城》中传递的喜悦之情,并非简单地游山玩水所带来的快乐,更是李白在晚年免受牢狱之灾后迫切归家的心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熟悉的诗歌,让原本沉寂的传统文化再一次以鲜活的姿态走入大众的视线,这也是本片能收获良好口碑的原因所在。

2 叙事时空的多维打造

2.1 叙事时间维度:双线叙事下的悬念制造

历史题材的动画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顺应时间发展顺序,以免造成受众记忆上的混乱。《长安三万里》中涉及的人物庞杂,空间地点跳跃,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按照时间发展进行单线叙事是较为稳妥的叙事策略,但是本片却选择双线叙事,以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制造出更多的悬念。

第一条时间线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高适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退守泸水关,正在考虑如何破解长安被围困的危机。在军营整顿时,朝廷派来的监军向高适发起了问询,由此引出第二条时间线,即从高适的视角出发,讲述与李白从青年到暮年的交游故事,串联起两人一生的波折,同时呈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经过。

往事与当下双线交织,不仅能够交代过往剧情,更能够和当下时空建立联系,产生对话,让影片的艺术表达呈现出更丰富的效果。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动画电影,历史题材的动画电影在时空维度的打造上受限较多,可操作性小。例如,基于神话故事创作的《白蛇:缘起》,在叙事时可以跨越时空,在影片打造的非现实时空修罗城中,各个朝代的现实人物或神话人物得以聚集,无须遵循正常的时间逻辑进行叙述,而历史题材的动画由于根植于现实,在进行叙事时间的把控上很难有操作的空间。但是,《长安三万里》在叙事时间顺序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首先,李白的人物经历是受众在观影前最为期待的部分,影片选择将这部分内容后置,为李白的出场进行铺垫。其次,故事开篇选择了扣人心弦的军事场面,吊足观众胃口,同时降低了观众对于高适视角讲述故事的接受难度。双线的叙事结构打破了沉闷单一的时间顺序,形成时空交错,避免内容的封闭和形式的呆板。

2.2 叙事空间维度:地点与情感的连接

空间问题是叙事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从文学叙事领域不断延伸至图像、电影研究领域[3]。在《长安三万里》中,长安、扬州、黄鹤楼、梁园成为贯穿人物经历的重要场景空间,这些空间的出现并非作为单纯的物理空间存在,还通过情节、台词、画面的多重叠加,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内在隐喻。例如,长安在影片中的内涵十分丰富,从个体角度来看,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主人公追逐梦想的圣地:高适渴望在长安实现一番抱负;李白被玉真公主赏识,在长安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从历史角度来看,长安成为一个见证者。高适初入长安,看到的是热闹繁华,暮年再入长安,却是安史之乱后凋敝衰败、满目疮痍的光景。这种对比在其他叙事空间中也有体现,如盛世时期的黄鹤楼与战乱后被毁坏的黄鹤楼的对比,精巧雅致的扬州与晦暗破败的扬州的对比,通过相同空间的不同时间的对比呈现,让受众感受到历史洪流带来的兴衰更迭。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长安是集体记忆的符号载体,正如影片中高适的经典台词“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长安浓缩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即便从物理空间来说长安会消失,但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该片通过对空间的叙事,强化了受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除了服务于打造文化符号,强化民族认同,该片在进行空间叙事时还有更多维度的创新。不同于长安、扬州等大场景,影片还塑造了黄鹤楼、岐王府、梁园等微观空间。梁园作为高适的居所在历史上并不起眼,但物理空间的狭小并不对应叙事空间的狭小。在影片中,梁园成为高适的精神故乡,每当在外遇到挫折,高适都选择回到梁园,潜心蛰伏。这种对于空间的强调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质,是为之后高适取得的政治成就作铺垫。长安等大场景与梁园等小空间相互映照,使得影片的叙事空间富有层次。

3 东方意蕴下的美学表达

《长安三万里》吸收此前中外动画片造型上的诸多经验和教训,注重查阅唐代绘画、壁画、陶俑等作品的造型,塑造出现有的动画形象整体[4]。对于该片来说,除了诗人群像是主要刻画对象之外,唐朝风貌的再现也是受众关注的焦点。该片从唐代历史资料中进行挖掘,提炼主要视觉要素再现唐代画卷,让受众拥有更为沉浸的体验。人物造型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电影的呈现效果,提升人物表现力,激发受众观赏兴趣。影片在进行人物造型设计时大胆参考唐代陶俑的特色,人物上半身比下半身略长,展现出迥异于西方的人物外形设计思路,彰显东方特有的审美意蕴。女性角色的妆容佩饰,所着服装的款式色彩,都体现了唐代美学精髓。主人公所乘骏马在身长比例上也很有特色,头小腿小,但是体格肥硕,在造型上参考了昭陵六骏石刻。种种细节,使得视觉整体上呈现出更逼真的效果。

除了造型设计之外,影片中对诗歌的具象化呈现也是一大亮点。影片中一共出现48首诗歌,成为传奇人物关系和经历的重要线索,而影片运用视听语言也重新演绎了诗人心境。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诗歌的特点,在诗句进行具象化呈现时,该片参考了中国水墨画,伴随着诗句的吟咏,以水墨笔触表现的二维插画营造出更浓厚的审美意境,凸显出具有东方特色的美术风格。

其中,无论从时长来看,还是从画面呈现效果来看,《将进酒》是这48首诗歌中最重要的呈现文本。此外,《将进酒》还起到烘托高潮的关键作用,成为全篇情感迸发的集中点。这首诗既是唐诗代表作之一,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李白的诗歌风格与人生态度。影片画面以超现实的方式展现,由仙鹤带领主人公飞跃瀑布与天际间,结合李白的诗句,给予观众奇幻与浪漫的视听感受。

4 叙事融合: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

“五千年的文明史赋予中国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民族文化的汲取及民族特性的展现一直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之路。”[5]历史题材动画取材于现实,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此外,动画的受众面向青年群体,是一种更富活力的媒介形式,因此传统文化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够吸引更多受众。但与此同时,如若只是让“旧故事”换了一个“新瓶子”来装,那么无疑会让传统文化失去活力。因此,历史题材动画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在叙事过程中摆脱生硬的呈现,避免说教性的传达,如果无法与当下的时空产生对话,那么历史只能停留在书本中。而《长安三万里》将传统文化内核与当代精神接轨,把对当下精神思潮的洞察融入传统文化的叙事之中。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该片展现了唐代的文化繁荣样貌,将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唐诗作为主要描摹对象,此外还展现了作为政治家的高适在军事上的成就,从文化和家国情怀上进行渲染烘托,打造出心怀天下、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故事的主线围绕两个青年的成长故事展开,探讨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人命运的抉择等时代母题。影片中主人公在唐朝面临的困境,和当下年轻人有共通之处,因此能够引发共鸣,激起情感认同。该片在塑造主要人物时,没有因循传统的叙事逻辑,打造“伟光正”的人物形象,而是将历史中的人作为普通人来呈现。高适虽然是唐朝诗人中政治成就最显著的,但是他直到晚年才实现抱负。李白虽然被后世誉为“诗仙”,但是片中的李白却似乎从未取得过真正的成功。这种对历史经典人物进行的全新塑造,注重人物的立体呈现,不拘泥于“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的二元对立,更强调时代背景下人物不同的抉择,彰显人物的内在精神。这种跳脱传统叙事的尝试,以更贴近当代精神主题的方式,成功实现了用角色讲述传统故事的同时,还反映出当下的时代特征。

通过在叙事过程中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该片使得传统文化中被忽视的部分内容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大众对于唐诗的刻板印象,跳脱出原有的基于课本的生硬理解,在唐朝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新领悟古诗的价值与审美意蕴。

5 结语

《长安三万里》为国产动画打开了新的叙事路径,除了选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历史题材也能打造出优秀的动画电影。当然,影片在历史加工、人物塑造上还应尽力提升,尽可能消除史实呈现过程中存在争议的部分,在人物的表现倾向上更加平衡,使得历史题材动画在叙事上愈发成熟。《长安三万里》的市场反馈也进一步证明,当下的电影受众更加包容,对于新题材新形式的表达表现出更高的包容度,也反映出受众对动画电影的期待更加多元。未来的动画电影创作可以尝试打破更多的藩篱,挖掘更多维的题材,讲述更独特的故事。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长安李白
我们长安
水VS火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艺术启蒙(2020年12期)2020-12-24 02:34:42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52
纸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纸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西游新记 2
倒下的那一刻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