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鹏,索靖东,申贤磊,王丹,朱学敏,刘跃华*,梁万年
失智症(dementia,又称痴呆症或认知症)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经验表明,早期识别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并针对风险因素进行干预,有助于预防失智症和延缓其进展,降低患者及家庭的疾病与经济负担。WHO于2017年发布“2017—2025年失智症公共卫生应对全球行动计划”(简称“全球行动计划”),该计划对全球重点领域行动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失智症的多阶段、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应对措施,并认为将失智症防治计划与现有的精神健康政策、照护模式及具体护理服务相结合,可以避免服务碎片化、提升失智症防治的连续性[1]。WHO“全球行动计划”可作为国家(地区)层面筹备、发起并落地失智症防治项目的较好参照。目前已有40余个国家(地区)制定了针对失智症的国家行动战略,国家(地区)层面的失智症防治实践取得了良好进展。从WHO“全球行动计划”来看,针对失智症全球负担加重、防治行动需要系统统筹等现状,制定清晰且可实施的中国“失智症防治行动”任务清单迫在眉睫,这也是预防失智症和延缓其进展的重要工作基础。本文通过梳理WHO“全球行动计划”行动领域及内容,从应对失智症的全球行动视角出发,提出了针对失智症防治行动的关键要素与任务清单,希望可以为中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失智症防治行动”计划提供参考。
失智症的发生是一个连续过程:从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进展到轻度认知障 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进一步发展至失智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失智症的主要形式,其他亚型包括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2]。
据WHO于2021年发布的《公共卫生领域应对失智症全球状况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超过5 520万人患有失智症,西太平洋地区失智症患者人数最多(2 010万人),其次是欧洲地区(1 410万人)、美洲地区(1 030万人)、东南亚地区(650万人)、东地中海地区(230万人)、非洲地区(190万人),失智症的全球成本约为1.3万亿美元。在65岁以上人群中,女性患病率约为8.1%,男性患病率约为5.4%。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7 800万失智症患者,失智症的全球成本预计将增至1.7万亿美元[3]。
据统计,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的失智症发病率 为(17.7~24.0)/1 000人 年[4],MCI发病率为21.7/1 000人年[5]。失智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我国>90岁人群中,女性患病率约为39%,男性患病率约为28.9%。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6年中国年龄标准化失智症患病率增加了5.6%,明显高于全球的1.7%[6]。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7]。老年失智症患者的快速增加,不仅给中国社会伦理、家庭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还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为积极应对老年重大疾病带来的失能、失智挑战,《“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开展老年痴呆防治和心理关爱行动”[8]。《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的目标[9]。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确定了“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的目标[10]。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提出“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提高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及早识别轻度认知障碍,预防和减少老年痴呆发生。组织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与干预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组织开展省级试点工作,减少老年人失能(失智)发生”[11]。
目前,我国轻度失智患者和重度失智患者的就诊率分别为14%和34%,49%的病例被误认为是自然衰老现象,诊断及时性不足[12]。中国作为“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多方呼吁应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符合国情的“失智症防治行动”计划,从早筛早诊、诊疗标准、药物研制及社会保障等多维度制定策略[12]。
WHO“全球行动计划”于2017年发起,针对失智症人群的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需求展开行动,为各国家(地区)提供了失智症防治多领域综合行动蓝图。WHO“全球行动计划”包括7个主要行动领域。其一,将失智症纳入公共卫生重点领域优先应对。主要包括:(1)医疗卫生、社会养老等行政部门全面响应,多部门协同制定政策并协调政策实施,以确保政策落地;(2)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背景及行动进展下识别和满足失智症患者的复杂需求,并让失智症患者、护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其二,提高公众对失智症的认识,增强社会友善意识。主要包括:(1)增强临床上对失智症亚型不同阶段的准确理解;(2)减少社会对失智症的歧视,使失智症患者的权利被充分尊重。其三,干预失智症关键风险因素。主要包括:(1)降低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暴露水平,控制失智症的关键风险因素;(2)最大限度使公众主动做出更健康的行为选择。其四,加强失智症诊断、照护和社会支持能力。主要包括:(1)失智症患者需要综合、系统、“以人为本”、可及且可负担的健康服务,所需的照护包括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安宁疗护等,其他支持则包括出行运动、饮食营养及提供轻松愉悦的家庭互动;(2)失智症失能阶段的患者需长期照护,既包括提供健康维护、社会护理服务、安宁疗护服务等,还包括营造对失智症患者友好的环境。其五,支持失智症患者照护人员和家庭成员。主要包括:(1)提高照护者和家庭对患者参与家庭生活及有益结局的认识;(2)社会政策应将失智症患者或照护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关系纳入考量范围,识别并减轻照护人员的压力与倦怠,更多地对其进行赋能。其六,建设失智症信息系统。主要包括:(1)建立国家层面失智症领域的信息整合平台,将失智症关键危险因素监测结果纳入健康档案;(2)进行相应的系统监测,为后续政策评估、决策制定、服务改进提供最佳证据,借以改善失智症患者在认知功能变化过程中预防、诊断、治疗、护理的可及性和连续性。其七,增进失智症领域研究与创新。主要包括:(1)确定优先研究领域,以指导科研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工作;(2)同步提高全社会对失智症防治重点领域的认知(图1)。
图1 WHO“全球行动计划”的7个主要行动领域及重点内容Table 1 Seven areas and key contents of the WHO "Global Action Plan for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 2017—2025"
WHO“全球行动计划”发布后,国际上很多国家(地区)相继发布应对失智症的国家(地区)级行动计划,并在多领域协同合作、满足失智症患者真实需求、制定可持续战略方案、兼顾公平性与创新性等方面达成共识[13]。总体而言,各国家(地区)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依据WHO“全球行动计划”,在充分梳理人口、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多领域协作、多地域试点,厘清了本国(地区)失智症人群社区支持模式的发展路径,对本国(地区)失智症防治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未来5~10年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窗口期”,结合WHO失智症应对全球行动进展,考量中国现实情况,清楚界定中国应对失智症计划的关键举措和要素,可为中国制定“失智症防治行动”的任务清单提供参考。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失智症防治行动应作为中国健康老龄化的重点工作[14]。任务清单则在综合考量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命尊严的原则上综合施策,围绕关键风险因素控制及监测、社会支持、“以人为本”的照护、创新研究与科技转化等要素展开。
WHO“全球行动计划”的7个重点领域包括成为公共卫生优先事项、设立意识提升项目与友善计划、降低风险因素、提升诊断-治疗-护理水平、支持照护人员、改善信息系统、促进研究与创新。本文梳理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和家庭、高校/企业等多主体关系,从多方联动、服务协同、需求迭代与持续创新等不同侧面对应优化失智症防治体系及促进服务能力提升,构建“失智症防治行动”关键要素与任务清单见图2。
图2 中国“失智症防治行动”的关键要素与任务清单Figure 2 China's "Dementia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ction Plan":list of key elements and tasks
3.1 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失智症防治行动” 明确“失智症防治行动”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优先级。在“失智症防治行动”中纳入多元主体,使政府、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社会组织与行业团体、家庭等主体形成合力。目前,研究者已普遍达成共识:失智症的防治既涉及包含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在内的医疗生态体系,也涉及包含健康教育、家庭支持、社区照护、筹资保障等在内的社会生态体系。政府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建立早筛机制、规范医疗机构诊断行为等制度层面发挥促进系统改革落地的重要作用;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机构在“防诊治康”领域发挥技术支撑与载体作用;企业/高校在创新诊断技术、药物研发等科技转化层面发挥促进作用;社会组织与行业团体可以在专业社工队伍构建、适宜照护模式开发、居家护理实践推进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家庭层面则可以强化健康内在能力,提升健康意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如下:近期,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机构可在失智症健康知识普及、风险因素干预、认知功能筛查等方面着力,抓住早期干预的关键“窗口期”;中期,企业/高校可以持续助力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与社会支持创新;远期,政府可结合现有医疗及社会资源,持续做好多方能力整合,健全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更加精准的“防诊治康”路径,而社会组织与行业团体可帮助失智症患者回归社区与家庭,打造对老龄人群友好的失智症照护模式,最终减轻社会与家庭负担。
3.2 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失智症友好社会环境 失智症友好环境构建离不开媒体的正向倡导与人群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如今,中国失智症呈现“低知晓率、低就诊率、低诊断率和高发病率”的特点,大多数中国居民难以直面家中长者患失智症的情况,加上“痴呆”等的症状描述含有歧视,间接导致了较大一部分群体因病耻感延迟诊断,给失智症的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未来,可以更轻松、基于信任的方式,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由家庭医生及协作网络提升社区场景的疾病接纳度,创造失智症患者与外部关系的连接,让情绪在沟通中得到疗愈;同时,可基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5],以及大众媒体等渠道,强化全人群健康教育,着重强调失智症早期筛查的必要性、可行性、简易性与重要意义,推动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与健康行为的形成,促进社会友善氛围的营造。
3.3 促进主动健康,针对失智症关键风险因素进行干预 建立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培育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针对失智症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对失智症关键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失智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16]。《失智症预防、干预及照护:2020年》报告显示,规避所有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可将失智症的发生风险降低40%,而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缺乏运动、有害饮酒、不健康饮食,保护因素包括获得正规教育、参加体育活动、有增进社会联系的机会、就业和其他认知刺激[16]。可见,促进身体活动、均衡饮食,干预失智症关键风险因素,提升高风险人群健康依从性,是失智症防治的重点。
3.4 实现需求迭代,提供“以人为本”的失智症诊断、治疗与护理服务 “以人为本”的照护方式可以延缓失智症进展,缓解患者及家庭压力。诊断准确是及时进行失智症干预的切入点,基于循证的数字化筛查将有助于使服务形成闭环,故应积极探索[17]。同时,治疗及干预体系成熟是承接筛查工作的重点,安全的诊治路径、贴近失智症患者需求的干预方式是需要明确的重点问题。在失智症患者居住的所有环境中,需要将家庭、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四方联动起来,构建协同照护模式,探索适宜的老年人服务需求评估等机制。在持续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背景下,努力为失智症患者提供覆盖“防诊治康”环节的健康服务。
3.5 推动服务整合,建立失智症连续、可及健康服务体系 逐步探索失智症整合服务模式。对失智症患者的服务不能仅靠医养系统,亦无法完全依赖家庭或社会福利机构。医养服务、社会服务、民政支持须整合起来,建立失智症健康服务体系,才能发挥最大功效[18]。其一,可建立政府主导的老年失智症患者养老和照护机构,发展嵌入社区的养老驿站,推广整合照护、延续护理等理念;其二,可同步发展老年失智症相关服务业,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和保险机构投资老年失智症服务产业,针对不同阶段老年失智症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二者兼顾,结合试点实践,方能实现更完整的失智症群体照护。
3.6 数字技术赋能,持续做好风险因素监测与干预
搭建国家级失智症健康信息系统。促进疾病数据持续收集,进行精准分型与预测将有助于生成更具针对性的一级、二级预防策略,更好实现连续性的失智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失智症健康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具体指标包括失智症负担、风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等;在服务联动方面,具体实践包括优化连续性服务流程、线上-线下融合等。此外,失智症健康信息系统还有助于机构、人员等重点资源的动态管理,以及中国“失智症防治行动”任务清单实施进展的可视化跟进。
3.7 瞄准关键问题和长远问题,促进失智症创新研究与科技转化 制定国家研究议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创新干预。目前,失智症相关药物研究的进展缓慢、多学科联合研究转化不足,数字技术筛查与全程管理的应用不足。在健康老龄化框架下,应积极鼓励认知功能健康领域的创新研究与科技转化,投资失智症研究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协同策略创新推动“失智症防治行动”的扎实落地,在国家级研究中心统一入组标准及研究方法,进行多中心、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在关键领域实现失智症研究的领跑[19]。同时,应充分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创新体系,实现政策与产业协同驱动,加速失智症研究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风险干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提供指导方案。
综上所述,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失智症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愈发受到重视,WHO“全球行动计划”在中国的落地也需要精准考量。因此,面对老年群体失智症问题的复杂性,在充分关注中国老年人群需求特征后,精准推进“失智症防治行动”关键要素与任务清单落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需要公共卫生及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针对失智症的预防性措施及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做到诊断准确且易操作,并能通过信息系统将数据联结。同时,筛查与预防性措施的根本目标是使失智症患者在早期即可获得“以人为本”的诊断、治疗、护理与社会支持,需要将安全且可靠的健康干预路径设定清楚,从而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干预。此外,政府设计的整合、连续性失智症服务将补齐服务链条中的“短板”,市场协同建设的失智症养老及照护机构也将使供给更加充分。长期来看,高校/企业也应将失智症研究转化与科技创新落到实处,提升失智症防治的效率与精准性。本文提出任务清单,旨在从WHO“全球行动计划”视角,提前关注应对失智症的关键环节,关注“窗口期”提前应对策略,并对中国当前的失智症防治重点及现实资源进行综合考量,以供失智症防治决策及实践参考。
作者贡献:杨昊鹏、刘跃华负责文章的构思、设计、撰写及修订;杨昊鹏、索靖东、申贤磊、王丹、朱学敏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刘跃华、梁万年负责对文章进行审校和质量监督。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