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为新时代媒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指南。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样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媒体融合正进入深水区。处于新闻报道最前沿的驻地记者如何顺应形势、发挥优势,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江苏镇江日报社积极探索实践,锚定“服务地方”落脚点,紧抓“做优内容”关键点,顺应“融合发展”切入点,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站稳主流媒体的地位。
党报驻地记者长期驻扎在地方基层,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走在田间地头找感觉”,具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综合能力。党报驻地记者的新闻报道既要反映时代特色,又要体现地方特色,这对党报驻地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镇江日报社县市部门记者肩负使命,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筑牢立身之基。这一点在镇江日报社服务句容市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句容市地处茅山革命老区,是农业大县,经济相对薄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近年来,句容全面落实各级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科学规划,奋力推进,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镇江日报社记者发挥离“三农”最近的优势,下沉一线,用带“温度”的笔触,描写句容各地因地制宜振兴乡村的生动实践。
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墓东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零散发展苗木,产业单一、收入薄弱。但这个村位于国家5A级景区茅山北面,整个村庄依山环绕在墓东水库周边,附近还有众多优质水资源,是一块藏在深山的“宝玉”。墓东村“两委”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富民强村的突破口,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干得风生水起。镇江日报社记者深入实地采写的《发展特色农业 唤醒“沉睡资源” 墓东村紧握生态“笔”画好乡村振兴“图”》一文,解锁墓东村乡村振兴的“密码”——生态是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最大的发展优势、最有力的支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句容市茅山镇何庄村的农房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屋老旧隐患多,村容村貌失颜值。2018年,句容市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先手棋”,以何庄村为单元整村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2022年5月,1186栋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民房建成后全部交到了村民手中。镇江日报社记者多次探访,采写的《茅山镇何庄:1186套新房 圆了安居梦》《茅山镇何庄村美化人居环境,聚力强村富民——乡村振兴,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两篇稿件,让人感受到村民们拿到新房的喜悦、满足和幸福,看到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何庄村。近年,镇江日报社记者足迹踏遍句容大地,茅山镇丁庄村的葡萄、白兔镇徐村的草莓、后白镇西冯村的草坪等一批乡村振兴的典型跃然纸上,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激发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自信和认同,凝聚奋进力量,唱响乡村振兴“好声音”。
产业强,城市强。而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一直是句容发展的短板。句容市坚持拉短板、强弱项,抓产业发展。2023年句容市“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强市“一号战略”。镇江日报社记者深度参与句容市产业强市“一号战略”主题宣传策划报道,走乡镇、进企业,抓特色、挖亮点,全身心投入,全媒体传播,营造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热烈氛围。《句容下蜀镇:“干”字当头,冲刺“开门红”》呈现下蜀高新技术产业园的30多家规上企业抢抓新年开局大好时机,开足马力赶订单、忙生产,以“干”字当头的奋斗姿态冲刺“开门红”;《“创”出新赛道 “转”出新机遇 边城镇新年产业强市步伐铿锵》反映了边城镇抢开局、争发展,鼓励企业抓好专业领域、主营业务的同时,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转型步伐,在“老产业”中“创”出新赛道、“转”出新机遇;《句容白兔镇坚定不移抓实体强企业优服务 真金白银奖企业 铆足干劲拼发展》彰显了白兔镇以思想“破冰”推动发展“破题”、工作“破局”,坚定不移抓实体、强企业、优服务,让企业家站C位、唱主角、得重奖,以扎实举措让企业对白兔发展充满信心、感到暖心、干得开心、拼得安心……这一组主题鲜明的报道,让“强信心”和推进产业强市“一号战略”成为社会主旋律和最强音,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句容新实践汇聚澎湃力量。
全媒体时代,无论传播方式怎样变化,内容生产始终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镇江日报社坚持“内容为王”,县市部门记者践行“四力”,精心挖掘、用心思考,以敏锐的眼光,在基层的“活水”中捕捉“活鱼”,近几年写出一批在当地有反响的独家新闻,以内容优势赢得竞争优势。
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与镇江农科所合作,发展有机农业。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辛勤耕耘下,戴庄成为全国农业发展典型。但戴庄农业何以出彩?前几年,戴庄村民在自家鱼塘捕到一条娃娃鱼。娃娃鱼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要求十分苛刻,五六十年不见的娃娃鱼重新现身,充分证明了戴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优良,达到了原生态的程度。记者得知这一信息后,迅速跟进,数次实地探访及与赵亚夫交谈中了解到,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恢复生态系统,戴庄田间小动物多达127种,农田肥力在增加、效益在提升。记者采写的《127种生物遍布田野 戴庄村成全国生物多样性样板》一文,率先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形象地向读者阐明戴庄农业“天下无双”的奥秘所在。自此,生物多样性也成了戴庄现代农业的一张名片。记者挖掘追寻的这篇独家新闻成功出圈,并获得当年江苏省新闻奖二等奖。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电网及江苏省重点工程,总投资近百亿元,于2017年3月开建。2022年9月,6台机组中,1号机和2号机工作面由土建施工转到机电安装阶段,标志着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记者通过通讯员提供的信息,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迅速赶赴现场采访。《由土建施工转到机电安装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创三项世界之最》《句容蓄能电站研发创造20项施工标准工艺——科技创新,搬走前进路上“拦路石”》等3篇鲜活的报道,经《镇江日报》刊发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大量转发,吸引了央媒、省媒等众多媒体前往采访。镇江日报社充分发挥通讯员的作用,建立新闻信息网络,有效获取线索,有的放矢深入,并非可遇不可求的新闻,写出了“独家”,受到媒体圈的点赞。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传播领域发生巨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快融合。新闻内容视频化、新闻宣传平台化、新闻推送实时化,已成为新闻宣传工作新形态,这也是媒体间竞争的发力点。近年来,镇江日报社句容分社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不断探索前行,做好融合文章。
媒体间新闻竞争,拼的是速度。镇江日报社坚持移动优先,信息“快”报,原创稿件第一时间通过镇江日报社旗下的“今日镇江”平台发布,力求“快”人一步。2023年3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句容茅山文化旅游节专题新闻发布召开。在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以真山真水著称、旅游资源丰富的句容,将端出怎样的“旅游大餐”?这是广大读者关注的内容。新闻发布会一结束,镇江日报社记者就从十楼会议室匆忙赶到一楼办公室,将本届茅山文化旅游节推出的四大板块36项主题活动迅速落于笔端,稿件推上“今日镇江”客户端,前后仅用10分钟,在众多媒体中,抢得“先”机。当地旅游部门负责人称赞说:“镇江日报记者真是‘快手’。”
全媒体时代,以短视频形式报道新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阅读需要,得到受众青睐。镇江日报社用新媒体思维,借力驻地各媒体,探索短视频新闻报道,适应传播业态的变化。2023年3月26日,第十三届句容茅山文化旅游节暨2023镇江乡村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举行。活动现场,马灯舞、镋舞等非遗展演给游人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喝彩声此起彼伏;天贵老鹅、天王米酒等特色农副产品、老字号展览,刺激着游客的味蕾,销售火爆。镇江日报社记者在做好“文字+图片”新闻报道的同时,与句容当地媒体合作,拍摄了《句容茅山文化旅游节:“文旅大餐”醉了游人》短视频,通过“今日镇江”客户端发出,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读者好评如潮。
在充分利用镇江日报社旗下全媒体传播平台的同时,镇江日报社积极向央媒、省媒等平台投稿,多途径、多维度展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多篇稿件被交汇点“江苏24小时·滚动推送”、人民网“人民图片”等采用。记者还把目光投向新闻宣传的“另一个维度”——新华社,让世界听到句容的“声音”。配设备、找选题、搞策划,深入采访、积极投稿,在2022年夏季迎来了收获,7月7~8日,48小时3篇图片新闻被新华社采用,签发通稿。仅2023年上半年,镇江日报社有关句容的报道有12篇图片新闻被新华社采用,在世界级的新闻跑道上留下“句容脚印”。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流程再造、传播渠道多元多维,驻地记者需顺应时势、主动作为,在掌握采、写、编、摄等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视频拍摄、制作等新媒体运用能力,从“一专”到“多能”再到“全能”,以更好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发挥主流媒体主力军作用,不断开创基层宣传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