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成为读研热门专业背后
——基于扎根理论的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2023-02-08 10:54陈紫琪李知源
教育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硕士生读研教育学

陈紫琪,李知源

(1.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上海,200062)

一、问题提出

培养跨学科人才能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目前,我国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跨学科硕士生专业适应水平不高[2]、专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3],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明跨学科读研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当前,教育学已成为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领域。由于教育学研究领域广阔,研究对象复杂,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比例已高达1/3至1/2,且跨学科者的学科背景涵盖多个学科门类,呈现出“跨学科比例高,学科背景复杂”的特点。[4]但目前针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扎根理论探明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其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以期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提供合理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目前尚未有关于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的成熟理论,因此,通过定量方法研究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的影响因素有较大困难。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研究者以开放的态度对一手资料进行概括,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出理论。[5]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收集一手资料,通过扎根理论探索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二)研究对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12个学科门类。[6]本研究中的“跨学科”指研究对象的本科学位为非教育学门类,而硕士学位为教育学门类。2022年5月至2022年6月,研究者对14名H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的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每次访谈持续20—30分钟,访谈题目包括“哪些人或事对你的跨学科读研意愿产生影响”“家庭背景对你的跨学科读研意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个人规划对你的跨学科读研意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三、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指研究者将原始资料打散,逐句进行梳理和分类,再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概念化后确定初始范畴。[7]由于本研究聚焦于研究对象在已经确定读研的前提下,选择“教育学”这一非本科专业作为研究生专业的原因,故将“我爸很看重学历,强烈要求我考研”(04)等考研原因剔除。之后,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十位研究对象的访谈实录,预留四位研究对象的访谈实录做理论饱和度检验,确定了九个初始范畴,分别是个人性格、个人兴趣、专业体验、专业难度、教育实践、就业现状、求职意愿、跨考难度、他人经验。开放式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式编码结果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指研究者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分析各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出主范畴和副范畴。[7]本研究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九个初始范畴进一步整合,共归纳出四个主范畴,分别是个人特质、个人经历、就业需求、客观条件。主轴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结果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指研究者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并将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各副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故事线”的方式进行描绘和展现,“故事线”即为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框架。[8]本研究确定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影响机制”这一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概括为:个人特质、个人经历、就业需求、客观条件四个主范畴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读研意愿有显著影响。“就业需求”直接影响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读研意愿;“个人特质”和“个人经历”构成的内在情境,一方面直接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另一方面调节了“就业需求”和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之间的关系;“客观条件”则为外在情境,同样调节“就业需要”和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之间的关系。据此,本研究构建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模型,即“需求—情境—意愿”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模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指新的研究样本不会再发展出新的概念和范畴,也不会再产生新的理论。[9]以04号研究对象为例,04“以后想做英语老师”(求职意向),于是她“看了看教师招聘情况,教育学研究生的学历会比本科学历强很多”(就业现状)。同时,她也提到“英语专业到底是文学类的专业,很难学到‘怎么做研究’的知识”(专业体验),并且“教育学给我的陌生感和我当时对教育学的好奇使得我特别喜欢教育学”(个人兴趣)。对预留研究对象逐一进行饱和度检验后,没有发展出新的范畴和关系,由此可以确定,本研究提出的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需求—情境—意愿”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四、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模型阐述

经过前文分析发现,“需求—情境—意愿”模型可以解释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接下来对该模型进行具体解析。

(一)就业需求直接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读研意愿

就业需求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读研意愿有直接影响,几乎每位研究对象在访谈过程中都提及了“就业”这一因素,具体分为就业现状和求职意向两方面。

1.原专业就业情况促使学生升学脱离本专业

部分跨学科学生若以本科专业求职,则会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担忧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此外,就业地域限制、职业薪资待遇等因素也会促使学生跨学科读研。

2.求职意愿使学生将读研目标确定为教育学专业

访谈过程中,多位研究对象表达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原因包括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职业成长性、职业地域普适性等,由于教育学专业与教师职业高度相关,因此他们选择跨专业到教育学专业读研。

内燃机的余热形式为烟气、冷却水,其中烟气温度400~600℃,缸套冷却水80~110℃,中冷器、润滑油冷却水40~65℃。余热利用可考虑回收烟气和各部件冷却水用于制冷或供热。

(二)内在情境直接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读研意愿

内在情境包括主观层面的个人特质和客观层面的个人经历,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读研意愿有直接影响。

1.个人特质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影响学生跨学科读研意愿

学生在本科阶段发现个人性格“不适合这个专业”(13)时,会倾向于跨学科读研,而“更喜欢和人打交道”(14)的性格会促使学生选择教育学读研。学生的个人兴趣也会影响其跨学科读研意愿,对开展原专业相关研究“自我驱动力不足”(05),或因教育学“实践性强”(01)、能“接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特点而产生兴趣的学生,会选择跨学科读研。

2.个人经历中与专业相关事件的体验影响学生的跨学科读研意愿

原专业学习过程中“工作枯燥繁复、不是很安全、对健康不是很有利”(14)、“心灵会受到伤害”(08)等不良体验,以及“给同学答疑解惑”(12)、“支教”(14)等有鲜明教育学色彩的实践活动带来的良好体验均会促使学生跨学科选择教育学读研。此外,一些理工科专业的研究对象提到“课程太难”(08),“学数学比较吃力”(02),原专业的高难度也促使他们“逃离”本专业。

(三)内在情境调节就业需求和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之间的关系

相比于高度关注内在情境的学生,就业需求对那些不太关注内在情境的学生的跨学科读研意愿影响更小。例如,09的本科专业金融学属于就业情况尚可的专业,但是她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金融学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就业都对数学和编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她对这些“既没有兴趣也不擅长”,且她判断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从事金融行业,最终还是选择了教育学专业读研。与她相反,11虽然承认“幼师工作薪资不高”,但她出于对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兴趣,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跨学科读研。

(四)外在情境调节就业需求和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之间的关系

五、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和扎根理论,从九个初始范畴中提炼出了个人特质、个人经历、就业需求、客观条件四个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有显著影响的主范畴,尝试构建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需求—情境—意愿”理论模型。本研究丰富了跨学科教育学研究生读研意愿生成机制的理论,也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指导学生合理开展生涯规划

有研究表明,高考生在选择本科专业时,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考生科类(文理科),就业形势也对专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而个人兴趣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则较小。[10]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都是跨学科读研的硕士生,他们实则在读研前进行了第二次专业选择。研究表明,在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的过程中,就业需求和个人特质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跨学科读研意愿,这提醒教育者在学生进行第一次专业选择时,要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个人内在的性格、兴趣等特点,避免“随大流”错选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二)注重激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推动学科融合是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教育学已不仅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包括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等众多子学科的交叉学科。[11]在研究生阶段,吸纳具有多元背景的学生进入教育学有助于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教育学研究领域,丰富教育学理论成果,这使得教育学专业相对理工类专业对跨专业学生更加包容。当这种“包容性”表现为“跨考难度低”时,容易使学生出于功利性目的,而非出于对教育学的兴趣和热情,选择跨学科读研。针对这部分学生,培养单位应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加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开展专业论坛等方式充分激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加强专业认同。

(三)重视教育学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

部分研究对象在访谈过程中表示自己“不擅长数学”,为避开需要学习计算、编程等对逻辑思维有较高要求的内容而选择教育学读研。实际上,思辨性的定性研究和基于事实证据的实证研究都是教育学重要的研究范式,在教育学科追求科学化的今天,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经途径。[12]量化方法是实证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在高等教育机构和众多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实证研究已经成为教育学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但本研究发现,在作为教育学研究重要力量的教育学硕士生群体中,仍然存在着诸如“教育学是纯文科”“教育学不需要学数学”的错误观点,这对教育学硕士生的个人发展和教育学专业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在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开展种类齐全的研究方法类课程,从研究方法层面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深化学生对教育学学科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跨学科读研意愿有个体差异,并非所有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都受到以上全部因素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虽然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读研意愿影响机制模型,但该理论模型还未经过大样本数据的检验,未来可开发相应的量表,进一步完善理论模型。

猜你喜欢
硕士生读研教育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关于在校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调查报告
赵燕磊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