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霏 陈闽君
作者简介:陈霏(1996-),女,汉族,江西九江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
陈闽君(1997-),男,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管理实践。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文章以江西L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模板,深入考察L村建设中的人才资源、考核机制、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建设主体等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并就问题给出了吸纳专业人才、建立长期考核机制、完善产业发展、监督工程质量、提高农民主体性等针对性对策,助推江西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振兴;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10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章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农村与城市差距大等问题。为了解决发展不均衡,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2018年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要求2035年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且重点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成了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1 江西L村概括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1.1 江西L村概况
L村成立于1958年,坐落于Y市区以北,北靠风景秀丽的庐山,南临碧海浩瀚的鄱阳湖。L村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有白鹿洞书院风景区、观音桥风景区、秀峰风景区、大口风景区等。环庐山南路穿越而过的工业园区的发展中心更是L村所属镇政府的所在地,全村行政区域面积11km2,耕地面积78.73hm2,森林面积226hm2,覆盖率70%以上,全村共辖16个村民小组,共575户,总人口2 742人。
1.2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1.2.1 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道路建设。L村内原始主干道为混凝土路面,质量较差,路面凹凸不平。同时村庄内存在断头路,部分入户道路尚未硬化,村民出行依然是黄泥路,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后,L村村内主干道全部铺设沥青,农户院落硬化率达100%。二是环境卫生建设。建设前村内污水无序排放,雨水污水不分流,生活垃圾统一弃置村前小河旁,大量的塑料袋堆放,臭气熏天污染水源。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后,L村修建导流渠,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将生活污水、化粪池污水等进行处理后再排入河中;建立专门的垃圾集中放置点,每天安排清运车定时清运垃圾,生活垃圾乱丢的问题得到解决,村庄整体更加干净。三是亮化工程。L村是在典型丘陵地貌上建设起来的村庄,村庄内各家各户比较分散。除主干道外,通向各家各户的小岔路都未安装路灯,村民晚间出行极其不方便,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后,L村所有主干道、村内岔路处拐角处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出行。
1.2.2 村容村貌建设
一是村口广场建设。原始村口景观性差,村口位置多条道路汇集,村口没有明显标识。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后,L村重新组织村口广场空间,树立明显标识,建景观遮挡墙和花坛将杂乱无章的村口空间有机整合起来,既有效引导行人,又营造了丰富、优美的景观场景。二是民居改造建设。建筑是反映村庄历史发展的载体,是村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村民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原始民居建筑未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前,存在部分建筑质量较差,整体风貌缺乏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后,L村对于特色的传统夯土民居采取外立面修旧如旧,内部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全面改造升级,外部环境整治措施。对于大部分民居外墙“穿衣戴帽”进行粉刷并绘画彩色图案,房顶统一铺盖传统砖瓦,美化整体环境的同时保留乡村特色韵味。
1.2.3 产业发展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第一条就是“产业兴旺”,只有产业兴旺才能留住人才,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有意义。L村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村,年轻的村民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村中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靠平时在村庄附近或者去县城打零工赚点生活费,村民整体收入不高,也没有相应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在对L村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积极与所辖市的职业大学建立联系引入菌菇产业,盘活闲置地块设立菌菇种植基地。菌菇基地占地面积约0.67hm2,生产菌菇有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品种丰富、产量高。菌菇种植基地可吸纳一部分村民就业,同时鼓励村民学习菌菇种植技术,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引导村民自主创业,为村民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2 江西L村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美丽乡村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作支撑,人才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和资源。L村美丽乡村建设中专业人才队伍不足,制约了江西L村美丽乡村的建设。一是本地人才匮乏。由于城乡差距,L村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乡村进城务工,现有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学历层次偏低。二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相比城市,L村的公共服务等仍有差距,人才大多集中在周邊城镇,L村也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政策激励环境。
2.2 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机制不合理
L村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地政府建设工程的一部分,需要接受当地政府的考核验收,但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机制待完善。美丽乡村考核重点突出强调“看变化”而忽视对隐蔽工程的考核,而隐蔽工程是能够实在影响百姓生活质量的工程,美化、亮化是锦上添花的需求。据L村村干部反映当地政府对美丽乡村的考核集中在建设的第一年,第一年特别是年底会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以此作为工作报告,第二年就不进行考核。政府部门尚未建立健全资金投入、环境综合治理,设施管理与维护、考评奖惩等长效机制,存在过完考核期大量基础设施被破坏或者荒废的现象,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3 美丽乡村建设中配套建设的产业项目难以盈利
产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L村在镇政府主导之下搭建了菌菇產业,可以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吸纳村内的剩余劳动力。但L村的菌菇产业存在散而小的特点,集中度不高,产业价值链不够长,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与“大市场”对接有困难,所生产的产品存在销售价格不高和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此外,产业发展受制约。据村民反映菌菇产业仅仅吸纳了7名60岁以上的妇女进入菌菇生产地工作,产业建设的初衷是通过产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但由于村内劳动力短缺,现有劳动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开展菌菇产业创业能力不足,最后导致产业建设难以持续性发展。
2.4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待提升
一是L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特色不足,未能根据L村的地形地貌山水特色进行设计。美丽乡村建设方案设计主要由县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大部分规划都是千篇一律,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二是L村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L村在初始规划设计时按照规划设计要求需投入300万才能达到规划效果但在规划设计完成后,实际批准的建设资金为100万[3]。三是L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不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4]。初始规划的要求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降低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地下排水设施隐蔽工程施工标准,例如,发生暴雨时,L村在建的排水工程有多处排水管堵塞,路面雨水横流;有些村民的房子建造所处地势低,大量雨水灌进村民家;村庄内部道路按要求铺上了沥青,但是由于施工方求急求快未对路面路基进行加固,导致大车碾轧存在部分路基塌陷,建设效果差,且路面沥青质量不高,路面凹凸不平,未达到理想效果。
2.5 美丽乡村建设中主体角色定位偏差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资金来源于政府,通过招投标形式组织施工队进行建设,村干部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发生的突发问题,并对施工项目进行验收监工。在政府主导下,村民参与度不高,村民主体意识不强[5]。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是村民,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村民只是被动地接受安排,除非涉及自身利益问题,大部分村民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此外,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和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因为建设中需要占用自家的土地而横加阻挠。
3 江西L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美丽乡村建设中吸纳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L村存在的人才缺乏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通过培训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建立优秀村后备干部选拔机制,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担当为人民做实事的高素质基层干部;其次,积极引进外部专业技术人才,例如,为返乡的大学生提供人才补贴等措施,通过校园招聘,引导大学生投身到乡村建设当中,为产业发展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最后,开设农村大课堂对村民进行相关农业知识技术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这一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具有重要意义。
3.2 改变考核方向,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美丽乡村的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工程上要切实考核真正影响百姓生活质量的关键项目。一是提高对隐蔽工程的考核要求,要以实际工程发挥的作用为考核标准,考核时间不局限于某个时间节点而是贯穿于建设前、建设中、使用后。二是建立健全资金投入、环境综合治理、设施管理与维护、考评奖惩等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考核机制由建设项目结束当年考核变为每年考核,加强对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修建、饮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日常管护重点考核。
3.3 美丽乡村产业建设合理规划,拓宽产业发展渠道
L村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可以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其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依托当地山、湖、林等自然资源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基地。二是美丽乡村产业建设要依托村庄原有的优势,在产业引进前对引进项目进行通盘考虑。政府部门要对引入的产业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例如,在项目上马前考察引进项目是否适合当地发展、预估项目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项目落地投入生产后销售渠道是否通畅问题。避免项目上马后生产出来的商品无人问津,打不开渠道最后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要重视融资渠道的拓宽,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社会资金的潜力,通过各种政策支持,合理引导资金流向[6]。对于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有经验的社会资本,可以在权益交易、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多方面释放政策红利,鼓励其带动村民拓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长农产品产业价值链。
3.4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美丽乡村工程建设质量关系和美乡村发展大计,不能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面子工程”。美丽乡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例如,L村的丘陵地形排水管道应该比正常管道口径更大,以便快速排水;对于地势较低的村民家应在设计改造时避免雨水对建筑的侵害,抬高地基或增加排水管网。避免因设计不完善导致被水淹的状况。抽调部分具有工程建设经验的村干部协助专业人员对村庄建设共同进行监工。工程建设结束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村干部和村民共同验收,对于质量不合格处做到不整改不验收,从根本上保证建设质量。
3.5 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村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首先要通过宣传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其次,在建设过程中涉及村民个人主体利益的建设,例如,对自家房屋改造时要征求村民意愿,鼓励其共同商量房屋整治效果,引导村民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最后,建立村民意见建议反馈机制,鼓励村民建言献策。通过建立微信群、村务信息平台,鼓励村民对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村干部、施工方积极对接问题、响应村民诉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及时有效完成,加快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4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通过政府、社会、村民等多方努力,形成合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文章基于江西地区实地乡村调研,深入考察L村建设中的人才、考核机制、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建设主体等问题,并就问题给出了吸纳专业人才、建立长期考核机制、完善产业发展、监督工程质量、提高农民主体性等针对性对策,以期助力江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 [2018-02-04].https://www.gov.cn/zhengce/
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王衛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01):1-6.
[4]于法稳,李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09):222-227.
[5]刘利利,杨英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角色定位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29-37+168.
[6]崔花蕾. “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