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词语的同实异名问题*
——兼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疾病词语的收录与释义

2023-02-07 03:11
辞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义项

支 玲

一、 引 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时,医学词语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现代医学词语具有十分广阔的外延,从语义上可将其分为疾病、药物、护理、公共卫生、心理健康、医学工程、医学人文等类别。疾病词语是医学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角度可将疾病词语分为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分类、病理、临床表现、检查、鉴别诊断等方面,从大众使用的角度看,这些类别均可看作是疾病词语。

周荐(1997)认为,同实异名词语是一个事物对象有不同叫名的词语现象。可以看出, 同实异名词语的所指对象是相同的。疾病词语属于专业术语,而同实异名现象是专业术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现象和等义词类似,但等义词均是词,本文探讨的对象还包括短语。

从目前同实异名的研究成果看,既有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收录全部词条为研究对象的,如周荐(1997)、耿艳(2020);也有以专书词汇为研究对象的,如肖艳兰(2017)、刘兴均(2014);也有以某一类词汇为研究对象的,如外来词、方言词、亲属称谓语、全球华语等;还有不少文章研究了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的同实异名词语,研究对象涉及天文气象类词语(于海燕 2019)或动植物、农作物词语(曾令香 2012)。

关于同实异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少文章都已经提及,如曾令香(2012)从语言内外部分析了农业词语同实异名现象产生的原因。曾文对于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对象虽是农业词汇,但也基本适用于其他专业词语。我们认为,不同专业的同实异名词语组的产生原因有共性,但不同专业领域的词语,其同实异名现象的产生原因会有细微差异,具体将在下文分析。

总体而言,同实异名词语的研究内容涉及同实异名词语的特征、成因、差异表现、词典编纂、使用现状等。研究对象较为广泛,涉及汉语的通用词汇和专业词汇,研究内容也较为深入。然而,关于行业或专业词汇的同实异名研究尚有欠缺,主要表现在涉及的行业或专业较少。本文以医学词语中的疾病词语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同实异名现象的差异表现与成因,以期推动同实异名研究成果的拓展,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 疾病词语同实异名概况

通过对比疾病词语同实异名词语组的异同,可以看出,医学词语的同实异名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下面我们从词汇学和词典学角度做详细论述。

(一)同实异名疾病词语的对比分析

根据统计,《现汉》第7版共收录了359个疾病词语。通过对比词典的疾病词语释义,本文提取出72对同实异名词语组,[1]共计164个词。其中,由两个词语构成的同实异名词语组有56组,由三个词语构成的同实异名词语组有12组,由四个词语构成的同实异名词语组仅有4组。可见,疾病词语的同实异名形式多为一个。

现代汉语的疾病词语主要有两类来源:专业领域和非专业领域。专业领域包括来自中医的词,如“痨病、血亏”,以及来自西医的词,如“产褥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非专业领域的词来自民间,且多是一些疾病的俗称或旧称,如“鬼剃头、牛皮癣”,这类称法多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造词,具有较强的形象色彩。自晚清以来,西医影响逐渐深入,反映到词汇上,便是源自西医的词汇不断增多,基本每种疾病都有一个西医专业称名。因此,从总体数量看,源自西医的词数量最多,源自中医和民间的疾病名称数量相对较少。

从音节对应性看,有36对同实异名词语的音节不对称,如“黑死病—鼠疫”“火眼—急性结膜炎”;另外36对同实异名词语的音节对称,如“经痛—痛经”“脑溢血—脑出血”。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音节相等的同实异名词语的构词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如“贫血”是动宾结构复合词,“血亏”则是主谓结构复合词,“兔唇”是定中结构复合词,与之对应的“唇裂”则是主谓结构复合词。

从词性看,主要包括名词和动词,而在数量上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主,共计55对,仅有17对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造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疾病词语多是指称性质的。少部分表症状或体征的疾病词语则是动词,如“暴泻、偏瘫”。

从构词法看,疾病词语多以定中式为主。经统计,共有96个定中式复合词或词组,占比58.5%。其余依次是动宾(18)、主谓(16)、联合(13),但远少于定中式构词数量。还有一些简缩形式如“儿麻、甲亢、非典”,以及字母词AIDS、SARS,但数量不多。

从构词成分的来源看,大部分疾病词语是汉语自有语素构词,但也有少部分是音译成分构词,如音译单纯词“歇斯底里”(hysteria),汉语中与其对应的是复合词“癔症、癔病”;也有音译成分和汉语语素加和构成的词,如“艾滋病”(AIDS)。

(二) 同实异名疾病词语的词典释义情况

疾病词语的释义内容也可反映同实异名词语组之间的关系,主条、副条可以根据释义内容来判断。一般来说,主条是较为通用、使用广泛的词条,副条是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条。周荐(1997)指出,《现汉》在为异名同实词语设立条目时,凡地位和作用都很重要的,则在主条释语,例证之后以“也叫×××”的方式引出副条,副条另见;凡地位和作用不同等重要的,则只列主条,不出副条。从疾病词语的收录和释义情况来看,《现汉》绝大多数词条都遵循此原则。

1. 释义模式

根据词典的释义内容,我们总结出十类词典中同实异名词语组的释义模式:

(1) 也叫……/也作……

(2) 有的地区叫……

(3) 中医叫……

(4) ……的简缩形式/……简称……

(5) ……的通称

(6) ……的俗称/俗称……

(7) 指……

(8) ……的旧称

(9) 同……

(10) 直接用副条释义

以上十类释义模式是本文判断其是否具有同实异名词语的重要依据。凡是用以上释义模式释义的词为主条,释义中出现的词则为副条。

2. 义项对应情况

吕桂(2017)认为,科技通俗词语具生动性、语义欠透明和随意性三大特征,而医学领域的正式术语“在专业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经过严格厘定”,“词义透明,即指称确定,表达明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单义性等特征”。从我们统计的数量看,大部分疾病词语是单义词,是符合这一特征的,但也有一些疾病词语语义引申或泛化。我们对词条义项进行统计发现,义项对应情况包括三类:单对单、单对多、多对多。

(1) 单对单

此类词语组的成员均为单义词。根据统计,共有51组,占比71%。单对单的词语组是较为典型的同实异名词语组。如:

高烧—高热

肺结核—肺病

以上例词的释义内容在主条呈现,副条释义内容多是“参见主条”的释义方式。例如:

肺结核 名肺部发生的结核病。症状是低热……有时咯血。通称肺病。

肺病 名肺结核的通称。

(2) 单对多

此类是单义词对应多义词的某个义项。根据统计,共有18组,占比25%。如:

发烧—发热②

风瘫—瘫痪①

以“发热”为例:

发热动 ①温度增高;产生热量;②体温增高。人的正常体温在 37℃左右,如超过37.5℃,就是发热,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叫发烧,有的地区叫寒热。③比喻不冷静,不清醒。

发烧动 发热②。

“发热”有三个义项:义项①是本义,义项②是专业义项,义项③是由义项②引申出的泛化义,而其同实异名词语“发烧”则是单义词。从术语的严谨度看,“发烧”符合科技术语单义性的特征。然而,从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的检索情况看,“发热”在2020年 11月—2021年11月中出现了131次,“发烧”则只出现了18次,即使排除“发热”的其他义项用法,发热②的使用频率和通用性也高于“发烧”。因此,将“发热”作为主条释义主要是考虑到其通用性特征。类似的还有多义词“瘫痪”,《现汉》第7版也将之作为主条 立目:

瘫痪:动 ①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也叫风瘫。②比喻机构、交通等不能正常运转或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可以看出,疾病词语主条副条的确立并不受义项多少影响,而主要取决于是否常用或通用。

(3)多对多

此类是多义词的某一或多个义项对应另一个多义词的某一或多个义项。根据统计,共有3组,占比0.4%。分别是“红眼-红眼病、斜视-斜眼、卒中-中风”。以“红眼-红眼病”为例,《现汉》第7版释义为:

红眼①动 指发怒或发急。②形眼红①。③名红眼病的俗称。

红眼病名①病,因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而眼白发红。俗称红眼。②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毛病。

可以看出,二者只有一个重合义项,其中作为疾病词语主条收录的是“红眼病”,“红眼病②”是泛化义项。也有多义义项完全重合的,这类例词仅有1组:

卒中①名病,多由脑血栓、脑出血等引起。初起时突然头痛……严重时很快死亡。也叫脑卒中。②动 患这种病。||通称中风。

中风①名卒中①的通称。②动 卒中②的通称。

可以看出,二者义项完全对应,“中风”是通称。

三、 疾病词语的同实异名成因探析

同实异名词语的出现,有相当复杂的成因。结合疾病词语的专业特征,本文将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分析疾病词语同实异名形式的成因。

(一) 语言内部原因

1. 造词理据不同

造词理据不同带来的差异体现在形成专业和非专业词语的对立上,这里包括词的通称、俗称和正称。非专业词语倾向于通过疾病特征或与疾病相关的事物进行联想,并作为造词材料进行造词。

(1) 通称词和正称词

吴汉江(2004)认为,通称词是相对于正称词而言的,通称词大量来自生活中的口语,往往由口头常见的语素构成,部分来源于各行各业,由专业性走向了大众化。通称词有全民性,在正式场合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专业词语的通称往往更加形象易懂。如:

羊痫风名癫痫的通称。

“羊痫风”也叫“羊角风、羊癫疯、羊羔疯”等,《现汉》收录了部分。根据查询到的相关知识,“癫痫”有如此多与“羊”有关的称名,主要原因是疾病在发作时,患者会发出类似羊叫的声音。“癫痫”则为正称,是对疾病的正式命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2) 俗称词和正称词

“俗称”在《现汉》第7版中释义为“通俗的名称”[2]。我们认为,“俗称”与“通称”是不同的,主要差异在于使用频率和大众接受度的差异,“通称”使用频率高于专称,也更为大众认可。俗称的形象色彩虽突出,但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对部分疾病认识的深入,很多俗称已逐渐演变为旧称。因此,在使用频率和认可度方面要低于专称。如:

血癌名白血病的俗称。

鬼剃头名斑秃的俗称。

“血癌”是类比“X癌”进行造词的方法,但从专业角度看,“血癌”的称法并不准确。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以下简称“BCC语料库”)发现,“血癌”常加双引号使用,说明其作为疾病词语的认可度较低。“鬼剃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造词,暗含了对这种疾病的贬斥态度。我们在BCC语料库中仅检索到35个用例,且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或加双引号使用。

另外,有些疾病的俗称从专业角度看是不准确的,如“精神病”:

精神病名人的大脑功能紊乱而突出表现为精神失常的病……俗称神经病。

神经病名①神经系统的组织发生病变或功能发生障碍的疾病……昏迷等。②精神病的俗称。

从医学上来说,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神经病指神经系统故障引发的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而精神病指和精神相关的疾病,如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然而,大众常将两种疾病混称,因此就出现了“俗称”的用法,我们认为这是语言约定俗成形成的义项,不必规范。

2. 原型形式和简缩形式并存

从西方医学中引进的词语往往音节较多,因此在部分交际场合需要进行简缩。如此就形成原型形式和简缩形式并存的局面。如:

上呼吸道感染以鼻咽部为主的呼吸道炎症,多由病毒引起。症状……简称上感。

流行性感冒呼吸道传染病,由流感病毒引起……简称流感。

甲亢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简称。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体重减轻等。

儿麻名小儿麻痹症的简称。

从词典收词情况看,有些原型形式在《现汉》中未出条,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若原型形式出条,则为主条,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麻痹症”,若原型形式不出条,则简缩形式为主条。简缩形式和原型形式的使用频率是有差异的,如“上感”“儿麻”的语义信息丧失较多,脱离专业环境意义难以理解,因此多用于专业领域;而“甲亢、流感”则由于其简单高效的表达特点,使用频率远高于原形形式。[3]可见,并非所有简缩形式都是通用词语。一般来说,原型形式并不会消失,而是与简缩形式共同存在于词汇系统内部,二者承担不同的交际功能。

3. 同义语素造词

有些同实异名词语组在造词材料上有差异,通常是采用同义语素替换。如:

脑溢血动 脑出血。 失音 动 失声。

有一些词语组构词材料稍有差异,并非同义关系。如:

老人斑名老年斑。

4. 语体不同

语体差异主要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如:

拉肚子〈口〉指腹泻。

软骨病名②〈口〉佝偻病。

疠疫〈书〉名瘟疫。

怔忡〈书〉动 心悸。

口语色彩浓厚的词多用于日常交际,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疾病词语多用于专业领域。“拉肚子、软骨病”均是口语色彩强烈的词,“疠疫、怔忡”是书面色彩强烈的词,与其对应的“腹泻、佝偻病、瘟疫、心悸”则是中性色彩词。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列举的“怔忡、心悸、疠疫、瘟疫”等词均源自中医。以“疠疫、瘟疫”为例,两个词均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疠疫”最早见于《左传》:“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瘟疫”一词出现较晚,较早见于晋朝《抱朴子·微旨》:“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这说明同实异名词语组的成员并非完全是中医体系和西医体系的对立,同一医学体系内对同一疾病也可能有不同称名。

5. 异形词

这部分同实异名词语组可以看作是异形词,其中书写形式不同的语素互为异形字。同实异名词语组中仅有两对异形词,均源自中医:

瘛疭动 中医指痊孪;抽风。也作瘈瘲。[4]

瘀滞动 中医指经络血脉等阻塞不通。也作淤滞。

以“淤滞、瘀滞”为例,根据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我们共检索到29个“瘀滞”用例,33个“淤滞”用例。《现汉》第7版将“瘀滞”作为主条,我们认为是符合理据性原则的。[5]“瘀”义为“(血液)不流通”,而“淤”的常见义项是“淤积”,虽也有“瘀”的用法,但在词义和语素义的联结上,“瘀”能提供更多的词义信息,故将“瘀滞”作为主条。

6. 双音化的结果

单音节词通过增加词缀或对词进行附注的成分,实现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演化。这类词多是汉语的自有疾病名称,即中医词语。如:

疖-疖子 癞-癞子 痔-痔疮

这类疾病词语只有以上列举的三组词。双音节词语的口语色彩更加突出,也更为常用,如“痔疮”是“痔”的通称,“疖子”是“疖”的通称。

(二) 语言外部因素

1. 西医引进后与中医词汇形成对照

这是社会变化对汉语词汇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鲁萍(2020),在清代以前并没有“西医”的概念,晚清口岸开放直接带来了西方医学,伴随“西医”称谓出现的是“华医、中医”,中医和西医的二元对立最早产生于19世纪。我们认为,两类医学系统在疾病的命名、诊疗方式和诊疗手段上都有显著差异。中医在疾病的命名上具有多样性和模糊性,由于缺乏技术手段的支持,中医命名多根据观察或按病因、病症来命名。比较而言,西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较多的限定成分,同时语义信息增多,表义精确度也有提高。如:

中医词“痄腮”对应的西医名音节数量长,且均是词组,因此表义明确;“鹅掌风”对应的西医“手癣”为定中结构复合词,语义同样比中医明确。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每种中医所称疾病都有西医名与之对应,大多是在内涵或外延上有所不同。另外,在疾病类型的划分上,西医更为细致,词的数量也更多。

2. 源自不同方言系统

有些疾病词语在共同语和方言中的称法不同,但所指基本相同。如:

杨梅疮〈方〉名梅毒。

发痧〈方〉动 中暑。

有些词语甚至有多个方言的对应词。如:

黄癣名头癣的一种……痊愈后留下疤痕,不生毛发。北方叫癞,南方叫癞痢。

3. 产生时期不同

有些疾病在现当代有了更为专业的称法,因此和旧时的称法对照,形成了同名异实词语组。如:

癔症名精神病,多由精神受重大刺激引起。发作时……也叫歇斯底里。旧称癔病。

产褥热名产褥感染的旧称。

一般来说,旧称多是俗称或沿用中医的称法,部分词的旧称在当代汉语中逐渐被淘汰,如“产褥热”,我们在北京语言大学BCC报刊语料库(以下简称“BCC报刊语料库”)中仅检索到58个用例,且均是1950—1960年间使用的例句;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仅检索到23个例句。

以上是疾病词语同实异名的成因探析。为了直观显示出同实异名词语组内部成员使用情况的差异,我们选择部分疾病词语,结合CCL现代汉语语料库、BCC报刊语料库对具有通称、俗称、旧称等同实异名形式的词语组进行词频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疾病词语通称、俗称、旧称与专称的词频统计表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通称使用频率要高于专称。这是由于通称是大众通用的称名,使用群体和范围较广。其次,俗称多用于非正式的口语表达,且随着医学与科学的不断进步,大部分俗称不能满足疾病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要求,已逐渐演变为旧称,如“鬼剃头、血癌”等,其使用频率在当代汉语中也大大降低。最后,大部分旧称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与BCC报刊语料库中检索的词频要高于新的专称。[6]我们认为,这部分疾病的旧称与新称在构词和表义上并无显著差异,如“心肌梗塞”与“心肌梗死”仅有1个构词语素不同,而旧称是人们长期使用并熟悉的词,因此在使用中更倾向于选择旧称而非新称。

四、 《现汉》第7版收录疾病词语的问题及建议

疾病词语在《现汉》中数量不多,但却是词条收录中不可缺少的一类。《现汉》第7版中疾病词语的编纂总体较为系统全面,但在词条收录、释义方面仍存在可完善之处。

(一) 《现汉》词条收录问题

词条收录主要存在多收、漏收的问题。具体修订建议如下。

1. 删除少用或不用的词条

部分疾病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尤其是在《现汉》第7版释义中出现“旧称”的词条。因此,对于长久不用的词可以做进一步规范,如“产褥热”在BCC报刊语料库中仅能检索到1950年前后的例句,“神经官能症”仅能检索到1970年前后的例句。还有“瘈瘲、瘛瘲”,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BCC报刊语料库中未检索到任何用例,可见其已淡出大众语言生活。我们认为此类词条可在修订时酌情删去。

2. 增收漏收词条和新词

词典修订时增收的词条需包括漏收词和新词。通过对比其他中型语文词典、语料库词频查询等方法,我们发现,部分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词语并未在《现汉》第7版中收录。另外还有一些在新时期产生的词语,在词典修订时也可适当增收。

(1) 增收“乙肝、甲肝”

作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现汉》第7版并未收“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缩略)、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缩略)”。同样作为现代汉语中型语文词典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则同时收录了这两个词条。以“乙肝”为例,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乙肝”的出现频率是778词,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使用频率是17,可见在当代语言生活中较为常用。我们认为《现汉》修订时可增收这两个词条。

(2) 增收主条“口腔溃疡”

有些词的同实异名形式较为常用,在语言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可以立为主条,但《现汉》第7版未收录。以“口疮-口腔溃疡”为例:通过查询“术语在线”[7],我们发现,“口疮”源自中医,“口腔溃疡”源自西医,二者所指是一致的。《现汉》第7版收录了作为俗称的“口疮”,未收录使用较为频繁的作为专称的“口腔溃疡”。我们统计了BCC报刊语料库和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二者的使用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口疮”“口腔溃疡”使用情况对比

可见,“口腔溃疡”的词频远远高于作为俗称的“口疮”。而在实际语用中,“口腔溃疡”也更为通用。因此,建议《现汉》修订时增加此条目。

(3)增收专业术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通过对比《现汉》早期版本我们发现,2003年“SARS”大流行之后,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汉》增收了这一词条:

非典型肺炎:名①由支原体、衣原体……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所以叫作非典型肺炎。②特指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正式名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非典。

“SARS”及其简称“非典”对应的是“非典型肺炎②”。刘宏(2006)指出,在“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这一疾病出现以前,“非典型肺炎”仅表示有别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的一组疾病,后随着这种疾病的流行,“非典型肺炎”一词出现了特指义项。

根据“术语在线”查询显示,“非典型肺炎”仅有1个义项,即《现汉》所列义项①,而“SARS”则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随着医学术语的不断规范以及专家对疾病的认知不断加深,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将“SARS”疾病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可见,从专业角度看,“非典”的原型形式应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然而,从大众接受度看,“非典”等同于“非典型肺炎”。我们认为,语文型词典在收词和释义上应兼顾词的专业特征,因此建议删除“非典型肺炎”义项②,增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词。

(4) 增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新冠”等新词语

疾病词语能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现状,2020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型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其简称形式“新冠肺炎、新冠”应在词典修订时作为新词收录。

(二) 《现汉》中疾病词语释义存在的问题

在释义方面,《现汉》主要存在主条副条对应性缺乏及专业术语义项的释义不够精确等问题。具体修订建议如下。

1. 释义内容增加副条说明

部分同实异名词语的释义中并未有副条提示。如:

临产-临蓐

临产动( 孕妇)快要生小孩儿。

临蓐动 临产。

可以看出,“临产”是主条,而在释义内容中未提示副条“临蓐”。

2. 更正不够准确的释义内容

《现汉》第7版中部分疾病词语的释义和专业用法有出入,如“粉刺、痤疮、青春痘”。三者在《现汉》第7版的释义为:

粉刺名痤疮的通称。

痤疮名皮肤病,多生在青年人的面部,有时也生在胸、背、肩等部位……通称粉刺。

青春痘名痤疮,因多生在青年人的面部,所以叫青春痘。

可以看出,《现汉》是将所收三词看作同实异名词语组的。但通过查询“术语在线”,我们发现,这三个词并非完全同义的关系,也并非同实异名词语组。其具体释义如下:

粉刺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寻常痤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俗称青春痘。

青春痘寻常痤疮(规范用词)的俗称。

可以看出,“痤疮”有多种类别,青春痘是寻常痤疮的俗称,而“粉刺”和 “痤疮”的所指并不相同。严格来说,“粉刺”是痤疮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因此,建议《现汉》针对这类专业术语进行修订。

(三) 疾病词语的词典编纂建议

《现汉》第7版的修订宗旨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汉语词汇新面貌,体现有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落实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新规范”[7]。基于此,我们认为,《现汉》在疾病词语的处理上需符合以下原则。

1. 通用性原则

指尽量收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活跃和常用的疾病词语。建议以CCL现代汉语语料库、BCC报刊语料库、《人民日报》等代表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的语料库为参考,尽量收录在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条,淘汰少用或基本不用的词条。

2. 系统性原则

这里的系统性主要讨论释义。我们认为,疾病词语释义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释义模式。潘雪莲(2011)对普通名词和百科词语的释义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心语的位置对释义逻辑性、整体性有较大影响。《现汉》第7版疾病词语的释义模式并不完全统一。如:

以上三个例词释义的中心语位置并不完全统一,“肺结核”中心语居首,“老年斑”居末,“艾滋病”居中。我们认为,名词性疾病词语的释义模式可以采用中心居首或居中的位置,更便于表达复杂的内涵特征。另外,从以上三个词的释义内容可以看出,同实异名词语的标注位置也并不一致,前两个词条标注在释义后,而“艾滋病”标注在释义前。建议做统一处理。

其次,主条副条系统对应。关于同实异名疾病词语的释义,主条副条的选择应符合常用或通用等原则,并在释语中有所对应。上文已有分析,此不赘述。

3. 科学性原则

张志毅、张庆云(2005)关于学科义位的释义有过相关论述,他们认为:对只有普通义位或只有学科义位、兼具普通义位和学科义位的词的解释,最能体现语文辞书的水平;关于学科义位的释义并不完全需要与百科词典的释义一致。我们认为,语文辞书固然有不同于百科词典之处,但仍有必要对疾病词语这类专业术语做基本的科学性解释。

与普通语文词条不同的是,专业领域对疾病词语的认知在不断深化。因此,语文词典中疾病词语编纂的科学性应包括词典修订时结合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释义、标注等内容进行优化,也包括根据疾病称名的更换及时增删词条。上文结合部分例词已有分析,此不赘述。

五、 结 语

本文从《现汉》第7版中提取了72组同实异名的疾病词语,从来源、词性等宏观角度对其进行了描写,并总结出多种成因。最后,从词条收录和词典释义方面对疾病类同实异名词语的词典编纂问题提出了系统性建议。

同实异名词语组的成员并非是固定的,若旧称已完全淘汰,那同实异名词语组也就不复存在;若疾病词语发展出新的替代形式,又会形成新的同实异名词语组。另外,由于科技手段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一个词语组内部,有些称名可能逐渐发展出新义项,从而在义项对应上产生新的对应方式。总之,从历时角度看,疾病词语同实异名词语组并非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疾病词语的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探究。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将另文撰述。

附 注

[1] 疾病词语中有不少涉及“全称”的固定语,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词”,而是词组。因此,本文采用周荐(1997)“词语组”的说法,即两个或多个同实异名形式中既可以有词,也可以有词组。

[2] 这里指名词义项②。

[3] 我们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到“甲亢”50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条;“流感”6755条, “流行性感冒”149条。

[4] 我们未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以及BCC报刊语料库等现代汉语的语料库中中检索到“瘈瘲、瘛瘲”,可见二者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极少。

[5] 晁继周(2004)总结了异形词整理的三项原则:理据性、通用性、系统性。我们认为同样可以作为区分同实异名词主条副条的原则。

[6] 虽然表1统计的样本较少,但所列词条是在统计了同类型词语组后,筛选出的较有代表性的词条,可以代表这类词语的大致使用情况。

[7] 术语在线:https:www.termonline.cn.lindex。

[8] 详情参考《现汉》第7版“第7版说明”部分。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义项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大数据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