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石 磊 评析|余丽芳
一、了解腊八,增喜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腊八粥》。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是腊八吗?
生:老师,腊八是农历腊月初八的节日,我们会吃腊八粥。
师: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农历这样的历法。腊八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从宋代开始就有了煮腊八粥的习俗。腊八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腊八开始,“年”就开始了。
生:腊八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降生前一天,他当时是吃粥养身的。
师:太棒了,了解得真多!腊八粥的传统起源于佛教,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出示腊八粥图片)
师:看看这碗腊八粥,和平时的粥有什么不一样?
生:腊八粥里边的东西多一些,平时我们早晨喝的白粥里只有大米,但是腊八粥里有好几种东西。
生:花生、大枣、红豆、栗子,看馋啦。
师:腊八节很重要,人们多盼着这碗美味的腊八粥呀!正因为这样,有很多名家都写过腊八粥。老舍写过,冰心写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腊八粥》吧。
【评析: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腊八节是什么,并解释腊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样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启蒙有利于学生了解腊八粥的文化背景和起源,激发学习兴趣。】
二、关注脉络,增味道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起走进这一幅温暖独特的腊八风俗画。快速浏览,边读边做记号,一会儿请你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生:沈从文先生说:“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子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我了解到了那里的人都喜欢吃腊八粥。
师:哦,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吸引了老老少少,难怪诗人木心也说“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还了解到,文中写了八儿盼腊八粥、分腊八粥、看腊八粥和喝腊八粥。
师:你不仅阅读了全文,还细读了关键语段,关注到了文章的脉络。“喝粥”只用了两个自然段,是略写,而“等粥”却用了大量笔墨详写。(板书:盼、分、猜、看)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对腊八粥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出示表格)文段中,哪些语句吸引了你的注意?做上记号,读一读。
师: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腊八这一天,小小的八儿他是一心盼着腊八粥,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为了这腊八粥,谁来读这一句?
生: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师:我听到了八儿的喜,更听到了他的急呀! 还有哪些语句?
生:煮粥的时候,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佛陀在世时,经常喝腊八粥。有一天,佛陀感到饥饿,可是他没有东西吃。于是,一个贵族拿来了米、花生、红枣和莲子,煮了一锅腊八粥给佛陀吃。佛陀觉得这粥又香又甜,从那以后,人们每年腊月初八都煮腊八粥来纪念佛陀。
师: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读了这句话的感受?
生:我觉得《腊八粥》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感恩和分享。就像故事里的贵族一样,他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来煮粥给佛陀,让佛陀充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乐于帮助别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且,当我们分享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师:非常好。你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感恩和分享是人们应该具备的美德。同时,这也是我们培养积极的阅读者和理性的表达者的一部分。
【评析:记叙文的线索貫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理清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又通过全班齐读和个别学生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聚焦“等粥”,增感受
师:作者沈从文用传神的文字塑造了一个聪明、可爱的人物——八儿。通过刚才的阅读与分享,八儿等粥时馋嘴的样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等粥”部分主要写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这几个情节。每个情节都能让我们看到八儿那馋嘴的样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品一品“等粥”,重点去读一读吧。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出了八儿怎样的心情呢?
1.读“盼粥”,品馋样
师:默读第2~8自然段。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八儿的馋样儿呢?
生:“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我从“进进出出”这个词,感受到八儿的馋样儿。
师:了不起,抓住了动作描写。八儿多着急啊,他急着问妈妈——谁来读妈妈的话,谁来读八儿的话?(出示)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师指名读。师生合作读,体会“馋”,读出八儿的馋样儿。)
师:八儿是真的饿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没有饿,我从“那”字感觉到他在撒娇,没饿偏说饿了,只是想早点吃上腊八粥。
师:一个“那”字,八儿的撒娇、淘气、急着想吃无可奈何又极不甘心的神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着教师的样子做批注,抓住“进进出出”这个动作描写,进一步感受八儿的馋样儿,顺势引出八儿和妈妈的对话。通过多形式朗读对话,在具体的语境中品读,从而深入理解八儿的馋样儿。】
2.读“分粥”,品淘气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八儿母子的家常话呢?
生:第9~11自然段,这是八儿和妈妈的对话。
师:八儿从盼粥想到了怎样分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男生读八儿的话,女生读妈妈的话。(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师: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特点,这就叫语言为表现人物“量身定做”。你们读完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他是想尽办法要把自己的粥分得多一点儿,还讨价还价,我看出八儿对于腊八粥真的超级喜爱,也感觉他很淘气。
【评析: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十分传神,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作者语言的“家常话”特色,让人物立起来。】
3. 读“看粥”,品急切
师:请大家读第13~17自然段,找找正面描写腊八粥的语段,想象八儿的馋样儿。谁来分享?
生:(读)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师:这是八儿在“猜粥”。读出来八儿什么样的心情?
生:八儿虽然没有看见粥,但是他却一直想着粥,我读出了他急切的心情。
师:作者沈从文把八儿的内心世界描写得生动、可爱,把急切吃到粥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除了“猜粥”,你还注意到了文中的哪个部分?
生: (读)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师:这是八儿在“看粥”,谁来“猜粥”“看粥”对比读一读?八儿有没猜到的事情吗?
生:他没有猜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师:虽然有一点点没猜到,但又怎样呢?这丝毫不影响八儿对这碗粥的热衷。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这段正面描写腊八粥的话。
生:老师,我觉得八儿猜得基本全对。作者为什么要把“猜粥”和“看粥”重复写呢?
师:是呀,这些看似雷同的句子,你读起来觉得啰唆是吗?谁有自己的想法来说一说?
生:可能是因为八儿吃过腊八粥,隔了那么久还记得粥里面的材料,写“猜粥”的句子是想说明八儿对腊八粥印象很深、很喜欢。
生:看粥是最真实的感受,比想象更令人兴奋,作者写“看粥”很有必要。我读着读着,也跟着八儿激动起来。
师:这种回环复沓的写作形式,让我们感受到更浓的惊喜与幸福,八儿喜得发疯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像水一样温柔,又像阳光一样洒进了我们的心。
【评析:作家是以八儿这个儿童的视角进行描写的,所以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对文中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品读,才能真正做到用好统编本教材。在《腊八粥》中,作者的语言简洁而不缺乏孩子气,有趣、幽默而又不缺乏当地特色。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特点,得到语言的滋养和语言的成长?抓住“重复”这一矛盾处,引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法,明白作者抓住细节,通过反复的描写,将八儿的喜、八儿的急、八儿的馋写得活灵活现。通过对比可以在提问和询问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实现大规模的深度学习。】
四、走近作者,增“人”“文”
师:每年腊八那天,喝上一碗暖暖的腊八粥,家人围坐,灯火可亲,那是咱们中华民族千年的风俗。作者为何要把等粥的过程写得那么详细,而只用一句话写八儿喝粥时的情景呢?请大家读一读文中描写喝粥的段落。
生:我认为作者想通过大家对腊八粥的期待,体现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不富裕、八儿家里的穷苦,这样更能突出八儿家人对八儿的爱。所以详写“等粥”,略写“喝粥”。
师:一下子说出了很多东西,听得出来你在边阅读边思考。喝粥部分没有详写,也没有写家人是怎样喝的,更没有直接描写腊八粥的美味。那作家究竟要借这些文字表明怎样的心迹呢?
生:我认为他写这么多的等粥,能体现出他妈妈、他大哥、他爹对他浓浓的爱。这样写,给读者留下八儿喝粥时更多的画面去想象,吸引读者的心。
师:太好了,你们不仅能想象粥的美味,还能想象母亲和儿子的亲情,以及一家人的快乐。原来作者写粥不仅是写节日、习俗,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亲人的爱。这一碗腊八粥对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与那时的小八儿来说,它是一碗怎样的粥?
生:我覺得这是一碗珍贵的腊八粥。
生:我觉得这是一碗充满着家人的爱的腊八粥。
师:温暖的、珍贵的、有爱的腊八粥。其实,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理解作者的意图,有必要了解他的经验和背景。谁来分享课前你对沈从文先生的了解呢?
生: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师:是呀,所以作者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凸现出乡村人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正是展现了质朴的人性美:八儿的天真、家人的宠爱。原来,作者写腊八粥,其实是在抒写对亲人的怀念,对亲情的想念。让我们再来把最后一段读一读吧!
【评析: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仍是当前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注“人”“文”,可以揣摩作者立意之高雅,可以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兴趣可以发展,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珍惜、学会感恩的人。】
五、导图联想,增体验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预习思考题——如果你来写腊八粥,你会从哪些方面去介绍它呢?请完成“我的《腊八粥》”思维导图。今天我们所学的《腊八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那么,沈从文先生又是怎么描写腊八粥的呢?请大家结合这节课的学习,完成“沈从文的《腊八粥》”思维导图。
(生完成思维导图并出示)
师:比较作者的“爱粥”“等粥”“喝粥”,大家一定发现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构思之精巧了。有什么感受吗?
生:写作时要学习作者在选材上注重新颖,在构思上追求精巧。
生:一碗粥就能传达一份浓浓的情意,我在写作时要学会有“文心”。
师:是啊,所谓经典,就是像沈从文先生的这篇《腊八粥》,匠心独运。想到这里,大家已经开始重新绘制“我的《腊八粥》”思维导图了,相信这一次你的思考会更深刻。
【评析:以上活动是学生一次知识的自主构成。从过去的自我选择体验到启发,再到学习作家的习作体验,新的写作知识得到激发,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融合,改变着旧的写作模式。“选材要新颖,构思要巧妙。”这样的写作技巧是真正由学生自主构成的。】
师:整理完思维导图,除了写作技巧有收获,你还有哪些体验呢?想听听大家的分享。
生:前几遍读文章,我觉得作者在写八儿。多读几遍以后,我觉得八儿就是作者自己。我觉得他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想念和向往。
师:那份思念,那么深。对不对啊?腊八粥,那是家乡的味道,沁人心脾。
生:我觉得腊八粥给作者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在作者家乡,老老少少非常喜欢腊八粥,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过去的怀念。
师: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温暖而又质朴。腊八粥就是家乡,就是生活。同学们,腊八的脚步已经近了,今年腊八也请你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上一碗暖暖的腊八粥吧。灯火可亲,家人围坐,粥香暖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风俗啊!现在,我想给你们一个小任务,希望你们能够进一步思考和运用所学。请你们回家后,写一篇《我的腊八粥》,记得参考自己绘制的“我的《腊八粥》”思维导图。在文章中,你们可以表达自己对腊八粥文化的理解、感悟,以及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同时,可以分享自己家里制作腊八粥的经验或者感受。完成后,你们可以把作文带回学校,我将会选取几篇分享和讨论。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这个任务,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表达。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不仅能够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创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锻炼你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鼓励你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多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去读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比较一下,同样的腊八粥,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腊八粥的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积极阅读、理性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评析:学生经过对思维导图的修改,再借助思维导图完成属于自己的《腊八粥》后,写作的思路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食物,会尝试将食物与人、与事相结合,让自己的腊八粥根植于文化,可以寄托情感。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迁移与运用。他们能够将课文中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并通过写作展现出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以《腊八粥》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和理性的表达者。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腊八粥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课文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环节都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另外,通过布置写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關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和表达。同时,除了写作任务,还应增加口头表达、小组讨论等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模拟煮腊八粥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有关腊八粥的研究或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家与家人一起制作腊八粥,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等,开展与腊八粥相关的跨学科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和理性的表达者,使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中得到更丰富的成长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