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高校能否实现全方位培育人才的目标,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合理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是提升我国人才质量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与学科教育密切合作、相互促进,在培养人才时合作发力,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实现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最终目标。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科教育工作主体是相同的,都是大学生。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指的是高校通过一些非学术性质的活动或者事务管理和教育学生,从而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规范他们的行为,丰富大学生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而学科教育工作,不仅包括日常专业课、公共课教学,还包括科研辅助活动,它主要是通过学术性质的事务,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科教育工作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两者侧重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科教育要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在学校里学到的应该是一种考虑事情时的思维方式。那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思想品质、创新思维等全方位综合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都是以这一目标为中心点而各自发挥作用。学科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第二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相对灵活,内容形式丰富新颖,具有社会性和可操作性。据研究,我国高校学生将近四分之三的学习成果都来自于课堂以外。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作为第二课堂的主阵地,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两个课堂齐头并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经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日益革新,都给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这会使得教学条件和教育资源被稀释,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培养者,高等院校承担着无数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希望,他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再者,新时代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发展欲和求知欲,这些都会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和外在动力,也就会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科教育工作积极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是自主办学的主体,高校各部门职能要根据这一特征进行设置。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设置的专业面向市场需求,也就是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都是自己负责,因此必须设置专门的机构和职能部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部分高校建设了多个校区,学生和校区数量的猛增导致学生管理出现困难。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需要有专职机构和工作人员从事这一管理工作,在时代背景的推动下,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建设起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也逐渐完备。
我国近些年经济水平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有了新变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次,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专业化分工;最后,重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合作。这些都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新需求。
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独立性和专业性日益增强,使得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互独立甚至开始分崩离析,实际工作中这两者各自有着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没有协同共进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以及生活管理方面,对于各项活动与专业知识的对接不明确,使得两大课堂相背离。学生管理事务繁琐庞杂,这就会导致工作人员出现“管理本位”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举止,他们在管理学生时以自己管理方便快捷为出发点,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服务和指导,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管理工作的宗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工作者一般都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专业化、课程化,在高校内部建设了一支包括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除了思政教育以外,还包括招生、创业就业、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宿舍管理等内容,经过多年发展,学生管理体系日益专业化,然而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来看,进修深造、创新实践、学业推动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然而,学生管理与学科教学相互独立导致学生管理人员与专业课教学人员也相互分离。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讲授知识,不与学生进行交流。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组织架构是单向的纵深模式,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本院系的学生科负责,院系学生科由本院系的学院副书记领导,而副书记向学校学生处负责,这样可以高效率地实现管好学生的目标。然而从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来看,这样的管理模式会割裂学生管理与教育培养工作的关系,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教育服务的积极作用,高等院校的育人力量不够凝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科学、合理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探求自身发展路径,引导大学生朝着人才培养目标靠拢,还可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高效率开展。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学生成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标准;另外一种是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道德素质、社会实践、比赛证书、劳动状况等根据比例综合计算。第一类就是简单地一刀切的形式,没有按照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评价,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第二类显然更为科学合理。但是我国有的高校在评价学生时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在应用综合测评模式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受到禁锢,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提升。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是以生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组织活动或者管理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特征、家庭教育环境等进行切实有效的活动,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选举出代表与辅导员以及学校学生管理层组成团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等,让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课余活动更加符合学生需求,也更贴合学生心理,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将被管理变成我管理。高校也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目标,积极组织人才培养活动。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高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个性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制定分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人才培养体系获取知识和技能;从学生角度来说,要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充分发挥学生会以及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科技竞赛以及社会实践,获取更多的专业证书和荣誉,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跟随时代发展积极进行创新。高校首先要建设多元化的育人平台,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导向,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搭建有效的育人平台。其次,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校级内涵建设着力点,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并引导其进行自我管理。高等院校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建设一体化的人才服务平台,现代的大学生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网络,高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通过网络平台教育和管理学生,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高校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如将资助困难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心理健康教育搬上网络,学生点点手机就可以进行操作和学习,再结合班会,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在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终极目标,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就必须改革创新,多维度划分工作职能。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传统的直线式的管理架构变革为扁平化结构、传统的服从性管理转变为协商管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转变为交互式的模式、专制型的管理文化转变为协商合作的工作文化。基于此,高校首先要设立分层级的服务网络,只要是涉及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组织和部门,高校都要进一步健全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学校的学生处要对应各院系的学生科,学校的组织部要对应各院系的学生党总支,学校的团委要对应各院系的团委,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也要在各院系设置相关机构,使得每一个项目的人才培养工作都可以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专职人员和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此外,高校要构建全方位、全程服务体系,科学、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如心理辅导、生活帮助、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等。专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排头兵,要多维度多途径为学生指导如何过好大学生活,对于家庭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关注。高校可以聘请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承担班主任职责,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指导。高校也可以邀请一些在某领域有资历的教授担任各专业的导师,指导大学生怎样去探寻和运用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还可以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作为工作助理,通过他们的模范作用实现传帮带,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也能够设身处地了解学生诉求,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贴心的服务。
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给予学生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彻底摒弃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弊端。高校要创新大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运用新形式新方法在期初、期末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组织横向和纵向综合评价,还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寻找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将其与学科教育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是否有效能够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高等院校要积极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转型,创新工作理念,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