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探究
——以河北省高校为例

2023-02-04 09:58郑伟波贾珮艺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7期
关键词:国际化京津冀河北省

□郑伟波 贾珮艺 孙 宇 高 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综合国力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是建设过程中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

建设京津冀区域国际化人才高地,可以通过“培养”与“吸引”两个渠道完成。目前,在协同发展规划的建设下,国际化人才储量显著提升,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京津区域国际化人才发展水平仍面临着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目标不适应问题,区域内国际化人才集聚度不高、总量不足。可以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国际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的探究,提高河北省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京津两地教育资源的承载力,推动区域内国际化人才储量达到世界水平,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区域协同机制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人才逐渐成为全球化市场和国际竞争中重要的人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来探索建立新的国际贸易规则,需要复合型、文化素质高的各类管理人才。聚焦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实践要求,将国际化人才分为海外高端人才、外国留学生、常驻国外专家、海外留学生、海外背景人才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六类。本文所讨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是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引入国际资源本土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天然的优势,也有利于使国际资源更好地为我所用。

裴文英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文君和蒋先玲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协同创新,联合各方面打好“组合拳”,协力保障国际化人才的历练与培养。徐小洲等认为在大变革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急需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国际化教学联合体建设。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多聚焦于战略视角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研究,本文聚焦于如何建设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区域协同机制。

京津冀协同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完善城市群布局,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关于区域协同,黎鹏将其定义为,各地域单元和经济组分之间的协同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穆东认为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强调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互补和同步。毛汉英认为,协同发展需要考虑产业分工要求和环境承载力,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区组成的区域。李海东等认为系统协同发展不是即生的,是对原有系统的不断诊断、调整、评价,周而复始逐步实现的。综上所述,内部协调是区域内协同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

京津冀区域协同建设中,区域人才协同机制的建设是推动区域协同的重要组分,在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京津冀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化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集聚和国际化人才高地。但是,京津冀三地的人才水平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差距明显,内部人才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协同。以河北省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提高河北省高校的京津承载力,是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重要一环。

二、京津冀区域国际化人才现状及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的主要方式。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划建设下,三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让中方院校引进了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但在京津冀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中,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合作办学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占比仍然较低。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21-21-14、15 表及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可知,截至2022 年10 月,京津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区域内部发展水平不均衡,如京津冀区域共有普通本专科学校273 所,其中有中外合作机构27 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275 项,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机构92 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4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0 项。天津普通高等学校、机构56 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3 项。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125 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2 项,在数量上和北京天津基本持平。但对比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机构学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北京市本科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7 项,硕士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46 项。天津市本科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5 项,硕士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4 项。河北省本科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1 项,硕士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4 项。河北省高等教育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整体水平亟待对标北京、天津两地。

京津冀地区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北京地区13 个工科项目,理科7 所,经济管理类17 项,其他学科4 项,其中交叉学科4 项。天津市工科项目4 项,理科项目6 项,经济管理类10 项,其他学科5 项。河北省工科项目9 项,理科项目9 项,经济管理类10 项。在国际化人才的本科教育中,北京率先开办了交叉学科培养项目,培养发展所需的具有全面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河北省、天津市暂无交叉学科设置。同时,在硕士及以上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河北省仅有4个国际化项目,其中艺术类项目1个,工科项目2 个,医学项目1 个,在河北省国际化人才本科阶段数量较多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与理科无硕士合作项目。

河北省大部分中外合作项目面向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与河北省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战略地位相匹配。在产业承接转移中,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产业链建设拓展的支撑性力量,提高河北省科技人才培养水平、自主培养能力,一方面有助于河北省高校自我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产业承接转移,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及主要区域的科技人才活力进行了评价建模及统计分析,区域科技人才活力水平中重要的两个二级评价指标,区域人才活力绩效和区域活力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标识了知识向产业转移的能力。高等教育在河北省整体人才质量提升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撑型角色。当前,河北省位处京畿要地,面对北京、天津优质教育资源,其高校教育工作区位优势明显。需要重视河北省本科及本科以上水平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面对北京、天津两市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承载力,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三、基于省域视角的区域协同模型构建

河北省高校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应当坚持以“能力提升”为主的发展理念,提高承载力,充分利用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借力北京、天津两地教育资源,提高河北省国际化人才高校的建设能力,实现京津冀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区域协同机制的建设,涉及多方主体,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的建立中,政府是区域协同的基础性支撑平台,其政策是支撑力量。高校是主要力量,其中协同机制共建中的流动元素是师资,主要受众是学生。企业、媒体等作为社会力量,对协同机制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根据多方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模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建设中,校际协同是基础,校际平台的建设为师资协同提供了可能性,为学生在区域内探索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提供了保障。在校际协同的建设中,既要关注教育体制的建设,又要关注“人”的因素。在教育体制方面,按照河北省战略定位,“阶梯式”对河北省各类高校的教育体制进行完善。学习北京、天津高校的体制,反思现有体制,借鉴与创新,在体制方面不仅要注重教学制度的学习,同时也要关注行政体系的配套建设。

师资协同是协同机制顺利运行的主导性因素。实现区域师资协同,不仅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京津冀区域协同的人才链匹配产业链建设来说也是重要因素。协同机制的建设是为了提高河北省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学生作为主要客体,在校际协同、师资协同体制基本建设完成的情境下,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跨地区学习,实现学生培养层面的协同。

京津冀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发挥区域1+1+1>3 的协同优势,推动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更符合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区域的整体世界影响力,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国际范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到京津冀进行合作,进一步提高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四、河北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建议

京津冀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河北省凭借较好的区位优势,可以主动对接,提升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实力。凭借京津冀区域协同的“东风”,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高校协同,建设各级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校综合体的国际化办学能力,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区域教育产业综合体。

(一)推动区域校际协同

河北省教育主管部门可帮助省属重点高校主动对接北京、天津高等教育与研究资源,提高协同建设可能性,可以通过设立高校特区、特例、特项,提升整体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省内高校更需要完善自身行政与管理体系,抓住校际协同发展的机会,高标准对标北京、天津的重点高校建设实践,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二)完善区域师资协同

师资是教育建设中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导向力量,基于校际协同与合作,重点培养一批河北省属高校的年轻教师与博士队伍,提升河北师资综合教学、教研能力。制定省属高校校级政策,鼓励本校教师与京津高校师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组建线上教研室,学习优秀的教学范式。通过课程共建、教研教改,提升河北省属高校育人水平。对于北京、天津高校院士、专家、重点和急需学科人才,实施共享待遇,对有意来冀工作的人才,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三)协同红利助力学生成长

立足河北省实体校园,加强区域内三地“多校园”建设,让区域内三地大学生共享区域协同红利,京津高校学生实现更广阔的实践与学习机会,河北学生实现更高水准的校园滋养。一是在成熟的对接项目中,探索硕博“区域双导师制”,拓宽学生升学渠道。二是基于区域平台,组织河北优质学生参与“区域寒暑假游学活动”。三是协同河北省知名企业对接,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用于上述活动的冠名、投入,甚至可实行企业“定制人才培养项目”,缓解教育资金投入问题。

总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区域协同机制建设,应当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的协同建设方针,有序地通过建立校际联盟、师资共建,实现学生主体共享协同红利的建设局面,为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有效供给奠定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京津冀河北省
聚焦港口国际化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