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确立为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就业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就要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持续强化和丰富就业优先政策,夯实共同富裕根基。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下行、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使保障全面、充分高质量就业压力持续加大。职业教育如何充分发挥高层次技术技能的供给作用,为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技能发展、就业竞争力与发展适应力提供支撑,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企业为了保持或扩张市场份额,需要吸收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涌现,各行各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沟通交流能力、数字化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职业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大数据与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及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数字化财务转型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职业院校为提升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在不断进行改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职业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职业院校以现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能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与分析、具备纳税筹划意识并办理税务业务等,但忽略了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自学能力、专业基础难以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同时,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是继续升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与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适应的人才目标不符。加上大部分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并未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进行系统的了解,入校后,并未重视考取会计专业技能证书的必要性,导致毕业生并未达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再者,职业院校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较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无法避免的滞后性。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逐步引入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进行核算与分析,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会核算,还需要能分析、会管理、懂创新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而学校也需要充足的时间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后,才能有效更新大数据与会计人才的培养规格,即使严格按照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毕业后的学生依然与社会当下的需求略有差距。因而单方面通过学校层面去提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毕业生与专业岗位对接的契合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开展教学、学生接受教育期间主动探索专业技能要求,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对会计专业岗位所需人才的要求。
2.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为使学生毕业前具有足够的岗位实践经验,部分职业院校会安排跟岗实习课程与顶岗实习课程,使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实践学习。但增加的学生实践大大减少了专业理论课时,在2 年的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兼顾公共课程的学习任务,而部分公共基础课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度较低。理论是支撑实践操作的基础,理论课程的缺乏会影响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的缺乏会影响学生跟岗实习与顶岗实习课程的开展,职业院校针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式还需要围绕企业用人标准,进行合理化设置。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还设置有传统的手工核算课程,该课程目前占实训课程的比例较高,不符合现代化企业的要求。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向财务信息化过渡,智能财务软件的使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但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建账、记账、报账等职业技能时,依然以传统的手工账的实训方式为主,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并能够进行账务处理、核算和分析。学生采用智能化软件进行财税处理的课时较少,当学生面临跟岗实习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时,学生无法适应正在面临逐渐向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也并不具备熟练运用财务软件的技能。在跟岗实习与顶岗实习过程中无法由传统核算型会计的角色转变为共享财务人员的角色,进而影响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教师的教学手段。大部分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倾向于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理论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实践操作的技能学习,使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毕业后无法胜任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岗位。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未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枯燥,课堂活动单一,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并未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并未充分利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途径去培养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职业道德在学习过程中相分离。职业道德多是通过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去学习,降低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的效率。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校并未设计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培训长效机制,新入职教师也缺乏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技能考核,入职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操作经验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学习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系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者学习后受制于教学硬件、软件的配置等原因,并未能积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日常教学,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学生的专业探索意识。大部分职业院校都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专用的实训室,实训室安装了财务软件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运用水平,但除了学校安排的实训课程之外,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去实训室巩固财务软件的应用技能,这是学生无法熟练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原因之一。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兼职相关会计的工作岗位,对财务软件的普遍应用现状并不了解,也没有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探索会计软件操作的意识,进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财务软件的积极性。大部分学校实训室的财务会计软件更新换代较慢,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财务软件与跟岗实习期间应用的财务软件差别太大,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探索求知欲较弱,使毕业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
2.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数据技术不断升级,企业的财务部门也逐渐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往所需会计岗位进行缩减后,对入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过高。学校为对标企业对大数据与会计人才的要求,更新了课程设置,加大了专业课程难度,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升,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习效率和效果较差。再加上学生很难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导致学生在跟岗实习期间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违背了跟岗实习课程的真正意图。
1.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校要勇于适应新时代下市场对数字化会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具备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意识,不断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与软件资源,打造数字化校园,充分调动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使学生浸润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其次,学校需要将信息化水平纳入应聘教师的考核内容中,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会计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建立针对校内教师学习信息化技术的长效培训机制,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推动教师适应网络化信息化,进而改变教学模式,同时帮助学生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
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首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强公共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理论课程能够满足财务人员的专业基础和职业道德方面应掌握的知识,实践课程需要辅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财税软件,加速毕业生适应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企业的财务岗位。其次,有关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合理加大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的课时,实训课程应减少传统手工账的实训课时,增加财务软件的实训课时,在开展实训课程时,仿真企业真实的商业环境,帮助学生了解具体的岗位职能。
1.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主动接受时代发展带来的专业升级改造。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的培训,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培训中,逐渐适应数字化时代对专业带来的巨大变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信息化能力提升的竞赛,给自己创造交流的平台,同时激励自己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教师应主动联合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大数据与会计课程,更新授课内容,同时达成优化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的效果。
2.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应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情况的交流座谈会,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各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软件、硬件资源,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授课效率。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入校后应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主动考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去探索专业中的难点,积极学习先进的财务软件,加入班级学习风气的建设中,带动班级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和创新。学生不能只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注重信息化技能的提升,并能够不断尝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中,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2.重视跟岗实习课程。学生应珍惜毕业前的跟岗实习课程,完全按照岗位的实际需求,补充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的不足和专业技能的空缺,积极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跟岗实习课程将理论与实际无缝对接的目标,毕业生面临就业时也能快速上岗并适应岗位工作。
总之,各职业院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作为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要意识到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还需从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