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船政幼儿园
黄亚鸿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园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培养幼儿的良好个人习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体验,让幼儿对活动、素材、个人能力有更多的感受。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何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未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并且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何针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将成为幼儿园各项工作开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幼儿阶段正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须要切实结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实现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以及现实生活中为幼儿的各项行为习惯开展做好模范榜样作用,切实提升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效果。本文就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分析。
所谓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行为以及良好的习惯两个方面。幼儿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比较常见的不正确习惯主要表现为不团结同学、不讲礼貌、不讲卫生、吃饭的时候随意挑食和浪费食物等,这些都属于非常典型的错误行为和习惯。这些习惯与行为如果得不到纠正,久而久之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所以在幼儿教育的关键阶段,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各项工作开展的重点。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幼儿园阶段正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有效开展启蒙教育工作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教师必须注重在幼儿知识传授、幼儿生活能力培养方面的基础能力提升。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游戏渗透以及区角活动等方法,以注重寓教于乐方式的运用,更好的帮助幼儿形成科学的思想意识,逐步建立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价值观念与体系,为未来幼儿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帮助幼儿成长懂礼貌、讲卫生、热心助人、无私奉献的新时代青少年。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因为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师必须要从主观意识层面告诉幼儿如何正确和他人沟通与交流,如何形成正确的思考意识和能力,这对促进幼儿在未来的发展以及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情境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工具,将图片、音频等相互融合,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置身于教学情境中,能更好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行为规范的必要性,享受学习知识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自主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幼儿园阶段正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大多会存在精神以及身体层面发展不够成熟的情况,幼儿大多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也不够明晰,这就会导致幼儿很容易被一些负面的信息误导,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许多教育学家将人一生的教育和成长看作是一栋高楼,幼儿时期的发展更像是整栋高楼稳定的地基,如果不能够将地基打牢,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整栋楼的坍塌。所以幼儿园在后续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以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使幼儿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发生一定的变化。
首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幼儿改变做事的态度和讲话的方式,最终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可以在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时,尝试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取,尤其需要选择出适合幼儿发展的精华内容,将其以为幼儿可以接受的教育形式进行展示,使得幼儿可以长期在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之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行为习惯。教师通过针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汇总,然后分析和构思,打造和设计出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内容。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比较适合对幼儿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简单的绘画或者是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画面呈现,从而使得幼儿通过这些故事清晰地意识到善良、尊老爱幼、讲文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意识,为其在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幼儿园在为幼儿成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过程中,还可以聘请一些比较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可以充分针对幼儿的成长以及常见的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制定出详细的培养计划,进而找到最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理解能力的传统文化故事,再将其中的故事和人物转换为幼儿容易理解的形式和内容。如果选择图画的形式进行呈现效果会更加显著。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往往是帮助幼儿形成和树立榜样的关键。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榜样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简言之,言传身教中,身教的作用和效果明显超过了言传。幼儿往往具有极高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的行为和举止往往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园必须严格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也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约束幼儿。当教师出现态度不端正或者是教师自身存在坏习惯的情况,往往会对幼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格外重视自己的衣着打扮,通过外表形象的树立帮助幼儿实现榜样模仿与学习。假如教师的衣着非常的凌乱,或者是存在妆容不符合教师仪容仪表要求的情况,在幼儿的潜意识里往往也会觉得这样的表现是正确的。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应以自身得体的打扮反馈到幼儿的观念中,够帮助幼儿形成整洁的生活习惯。教师也应该应用更多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不客气等,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幼儿体会到礼貌用语的重要性,从而能在之后和他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礼貌用语,切实发挥了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玩才是其天性,所以幼儿普遍比较喜欢参与游戏活动。幼儿的年龄相对比较小,而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比较简单,所以幼儿可谓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参与游戏活动。为此,教师应该把握游戏活动这个良好的教学机会,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内容的渗透。
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下,教师更加侧重幼儿知识水平的提升,容易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渗透和培养。事实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来说,比基础知识的获得更为关键。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活动,以相应的情景促进幼儿实现心智方面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为幼儿发放新玩具时,多数幼儿都喜欢争抢新的玩具,造成幼儿之间的争吵或者抢夺。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家都去拿新的小汽车,可是刚刚你们扔下的玩具熊悄悄告诉老师他很孤独、伤心,因为他只是有一点脏了,如果大家可以给他洗洗澡,那么他也会和新的一样的。大家有人愿意帮助他吗?此时,大多数幼儿就会停止争吵和抢夺,也更容易形成同情心。这对于帮助幼儿实现思想层面的提升、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在教师培养幼儿养成清洁卫生习惯的时候,可以导入一些有趣的游戏项目,这样幼儿可以在小游戏中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因为游戏项目本身会得到幼儿的广泛认可与喜爱,也可以使得更多幼儿参与其中,对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先明确教学目标再展开具体措施。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大多数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幼儿发展时期,其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却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满满的优势。所以,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利用幼儿的智力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儿歌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程度的。
例如,教师在教授幼儿如何洗手时,可以播放《洗手歌》让幼儿聆听,借助简单的儿歌内容营造轻松和愉快的氛围。幼儿通过多次反复的歌唱,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当幼儿每一次洗手的时候会联想到自己学习过的这首儿歌,在头脑当中形成记忆,真正掌握洗手的方法。《洗手歌》当中对洗手的顺序和步骤有着明确的讲述,幼儿可以按照其中所提出的步骤要求对自己的小手进行清洁。这些基础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教师利用儿歌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不是为了让幼儿单纯感受到快乐,让幼儿在欣赏曲目的过程中记住歌词,既可以在听中学、在听中记、在听中做,也可以加深幼儿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便于幼儿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幼儿会和父母朝夕相处,家长和教师承担着同样的责任。
作为幼儿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切实加强幼儿园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对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当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沟通,切实帮助父母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所有情况。如果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的是父母的溺爱,加之缺少与教师之间进行全面的交流,可能会出现日常教育教学成果化为泡沫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和父母之间建立微信交流群,可以第一时间将孩子的日常表现转达给父母,同时当幼儿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也可以第一时间向父母进行汇报。比如幼儿在逐步独立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客观,而不是一味的溺爱,可以借助严格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生活意识和能力,从而具备基础的独立生活本领,如独立穿衣、独立吃饭、独立如厕等。如果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幼儿过多帮助,导致幼儿自理能力不足,幼儿就很容易形成对父母的依赖。针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幼儿,教师也应该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须客观全面认识到和谐共生的人际交往环境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为幼儿营造和谐共生的人际交往环境,使幼儿更为客观全面的意识到自身发展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联。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人际交往条件,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对自身不规范的行为或者是不良举止及时进行改正。比如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后,经常会存在彼此相互告状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教师在大量的实践教学经验中发现,幼儿这种普遍的行为往往是为了赢得老师或者是父母对自身的关注度,所以教师针对幼儿告状的行为要认真地调查和分析,明确这种告状行为究竟是因为什么,然后采取迂回妥善的处理方式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幼儿之后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幼儿园教育应更加侧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幼儿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切实把握教育活动的实际发展情况,尽早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得幼儿可以终身受益。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儿歌、游戏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得幼儿可以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塑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往往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持续的推进,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心血,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共生的人际交往环境,优化教学活动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