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配合风险警示标识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①

2023-01-30 02:40丘金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儿科科室护理人员

谢 奕,丘金华

(龙岩人民医院, 福建 龙岩 364000)

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降低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缓和紧张的护患关系,并强化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提升护理技能,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1,2]。儿科作为院内一线科室,在患儿年龄、配合度以及病情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对治疗产生的影响显著[3]。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用于临床的应用效果尚佳,但有研究发现,单一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同时增加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能够预防某些意外事件的发生[4,5]。儿科患儿的日常护理工作由于受患儿年龄、疾病发展速度较快等因素影响,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相对更高。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指的是就诊过程中对患儿心理、生理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事件进行提前预警,是临床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护理干预在儿科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在不同时间段收治于儿科的患儿进行分组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标准。选取我院2020-08~2021-08收治的患儿71例为研究组,给予其风险防范式护理联合风险警示标识。同时选取我院2019-07~2020-07收治的71例患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组间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纳入标准:①均为我院儿科住院部患儿;②年龄≤10岁;③均有固定的陪护人员;④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⑤均已获取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入院时合并感染的患儿;②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出院或转院的患儿;③病情不稳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患儿。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内容如下:①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测。②遵医嘱常规给药,提醒陪护人员用药方式,大多以口服或者静滴为主,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③给予陪护人正确的饮食建议,可以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禁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④对于长时间卧床治疗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帮助其翻身、清洁身体,并定时更换床单,对病房进行消毒等。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步骤如下:(1)风险防范式护理内容:①成立风险防范护理小组,由1名儿科主治医师、1名儿科护士长以及若干儿科护理人员组成,针对既往科室发生过的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并参考“万方”、“知网”中的资料分析风险发生因素,结合科室现有条件制定风险防范式护理内容。②总结目前科室护理工作中最易出现的风险包含跌倒、坠床、皮肤损伤、针头脱落导致的出血等,并加强护理人员关于风险意识、护理技术方面的培训,30~40min/次,2~3次/周。③护理人员在每日完成护理内容后,应固定病床防护栏,切勿出现挤压患儿手部的情况。④针对年龄过小的患儿,因为他们不具备自主服药的能力,可由护理人员亲自进行药物喂养,由于患儿的吞咽能力不高,而且食道较细,因此整片吞服不方便,容易引起患儿不配合,需要护士将片剂磨成粉状以水溶解后服用。⑤护理人员应在每日查房时注意观察是否存在不安全性的物品,比如锋利的刀具、有锐利边缘的桌椅、滚烫的热水或者带电电器等,患儿如果一时不注意或者出于好奇心碰触到危险物品容易引起意外事件,所以尽量要让患儿保持远离。(2)风险警示标识护理:①制作:在遵循醒目、协调等原则的基础上,标识应具备美观大方、醒目清晰、色彩鲜明等特点,可根据颜色的差异对不同区域进行管理,且标识的摆放、张贴不能够对患儿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且不影响医师或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可以内容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在标识上放置醒目标志,以起到警示作用。②身份标识:在患儿入院后,可根据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为其佩戴不同颜色的手环,红色为重度,给予特级或一级护理,黄色为中度,给予二级护理,蓝色为轻度,给予三级护理,手环内容可包含姓名、住院号、床号、科室以及陪护人员的联系方式,手环的制作应选择防过敏材料,并保证柔韧性。③药品标识:将配药室中近期先用的药物放在外侧,并将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注射药物以及特殊药物进行分类摆放,并方式不同颜色的标识,口服药为蓝色、外用药为黄色、注射用药为红色,特殊药品需单独存放。④导管标识:使用统一的一次性防水标识贴纸,在贴纸上注明留置时间、护理人员以及导管用途,在床边放置黄色圆形标识,提醒陪护人员以及护理人员注意导管维护。⑤医疗设备标识: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应及时检查输液泵、吸痰器、呼吸机等设备的编号、使用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损坏,上报故障仪器,并记录在交班本中,同时制作仪器的保养注意事项贴纸,贴在仪器上或存放仪器处。

两组患儿均进行为期1周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1)对比组间风险事件发生率。(2)对比组间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儿家长进行评估,满分100分,100分>总分≥90分为非常满意,90分>总分≥80分为满意,80分>总分≥60分为一般满意,总分<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n=71,n(%)]

2.2 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71,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护理安全管理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6]。儿科患者由于自身发育尚不完善,免疫能力较低,自律性以及治疗依从性较差,所以难以像成年人一样具有较高的依从性,特别是由于害怕打针吃药等产生哭闹行为等,因此临床护理难度较大,一旦出现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患儿出现跌倒、坠床、导管脱出等意外事件,不仅影响患儿的治疗进度,同时会引发护患纠纷,不仅使得医护工作陷入被动,而且浪费医疗资源,使得繁重的医护任务进一步加重,甚至影响科室乃至医院的声誉[7,8]。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指的是就诊过程中对患心理、生理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事件进行提前预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合理性等,是临床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方式[9,10]。该护理方式与常规护理相比,以风险事件的干预以及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作为重点,对科室现存的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事件进行针对性预防,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科室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11~13]。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防范式护理与风险警示标识联合应用于儿科,在降低患儿风险性时间发生率方面效果确切。护理人员通过进行防范式护理学习,并制作相关警示标识,例如在患儿入院后,根据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为其佩戴不同颜色的手环,如此一来,识别起来简单明了,可以一眼辨别,利用这种身份标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将配药室中近期先用的药物放在外侧,并将口服药、外用药、注射药以及特殊药物进行分类摆放,并放置不同颜色的标识,属于药品标识,能够降低药品的调配差错,避免工作较为繁忙时,护士错拿或者错配药物,减少找药的工作量,提高用药安全性;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应及时检查输液泵、吸痰器、呼吸机等设备的编号、使用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损坏,上报故障仪器,并记录在交班本中,同时制作仪器的保养注意事项贴纸,贴在仪器上或存放仪器处,属于医疗设备标识[14]。上述方式均能够在一定程度将提醒护理人员、陪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关注药品、仪器、患儿自身等方面的风险性因素,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儿科应用防范式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通过上述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临床风险事件发生率后,减少了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风险。患儿以及家长在接受防范式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护理后,明显感受到护理人员在安全意识上的负责态度,对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与王荧[15]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但不同点在于,该研究仅强调了手术室的风险护理,研究具有局限性。

综上所述,将防范式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用于儿科日常护理工作,能够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儿科科室护理人员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爱紧张的猫大夫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圆梦儿科大联合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