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地理“学教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地质灾害”地理模拟课堂为例

2023-01-28 02:34蒋少卿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教五育融合五育

蒋少卿

“五育并举”由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蔡元培首先提出,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国民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培养实利主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及美感。独创的“五育”教育思想在当时被看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我国现代教育中的“五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五育融合”是《意见》的推进和深化,更偏向于“融合”实践,从而顺应综合育人的要求。“五育融合”是依照特定的逻辑,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层面出发,把未分化的教育要素纳入教育教学中或把已经分化的教育要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整体发展的过程。[1]

“学教模式”则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当前“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2]。现在已经过去了100 年,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教师“教”的痕迹仍然很重,“教”大于“学”,“教”替代“学”,教师仍然以灌输知识为主,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较少。为此,教育学家提出从“教学”走向“学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坚持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力求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潜能释放出来。

2020 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灾害及防治的教学内容中给出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危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创设假设性自然灾害情境”,“创设自然灾害危害的模拟性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和减灾意识”[3]。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相关实践活动,积极构建模拟情境的活动平台。

模拟地理实验是一种人为控制下模仿某种情境,为研究某种地理规律而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直观、形象的活动。它能够高度浓缩展示地理知识、现象、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开展模拟地理实验活动,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巩固并验证地理知识和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

模拟实践体验是指人为创设情境,要求在假想的环境下为了完成实践要求的目的而开展的体验活动。虽然是假想的创设的情境,但是能够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应对及解决某种地理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及应急意识。

“地质灾害”在地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地震)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而在一些地区地质灾害是非常常见的,一旦遇见也是毁灭性的灾害,因此,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地质灾害的实验也很有必要。

一、模拟课堂

(一)模拟地震实验

1.模拟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

(1)实验目的:为何会地震?

(2)实验器材:夹心苏打饼干。

(3)实验过程:学生在掰断夹心饼干时,模拟岩层断裂,思考如何会引起地震。

(4)绘制示意图:根据学生在掰断饼干的过程,绘制岩层断裂过程。

(5)实验结论:由于岩层断裂,进而释放能量,引起地震。

(6)实验意图:让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成因,激发学生极大的研究兴趣。

2.模拟实验:认识地震波特性

(1)实验目的:地会如何震?

(2)实验材料:夹心苏打饼干、铜丝、笔芯、牙签。

(3)实验过程:学生先将铜丝缠绕在笔芯上,制作成弹簧,然后将牙签插入饼干,将弹簧套在牙签上,再结合实验1,观察弹簧的运动特征。

(4)实验结论:由于岩层断裂,会释放能量,使得弹簧会上下、左右摆动,模拟地震波的形成过程。

(5)实验意图:让学生观察铜丝制成的弹簧的运动方式,“看到”地震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横波和纵波是如何传播的。

3.模拟实验:分析地震破坏程度因素

(1)实验目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的破坏程度。

(2)实验器材: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行选择实验器材。

(3)实验过程:教师给出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震级、地形、震源深度、岩石坚固程度、建筑抗震性)。

小组1:学生选择研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对地震破坏程度的影响:选择普通的乐高房屋积木,放置桌上,然后用锤子敲打桌下。

小组2:学生选择研究地形对地震破坏程度的影响:选择一块平板,将一端置于不同高度,使木板有不同的倾斜角度,然后模拟地震,观察不同的坡度在同一震级下,房屋的破坏情况。

小组3:学生选择研究建筑抗震强度对地震破坏程度的影响:将模拟建筑插入花泥之中,不同的“建筑”插入深度不同,进而推断建筑抗震强度对地震破坏程度的影响。

小组4:学生选择不同的下垫面,用书本、木板、砖块等模拟不同的岩石。

(4)实验结论:

小组1 学生发现:不同的敲打力度对房屋的破坏程度不同,轻微的敲打,房屋纹丝不动,但是重击房屋会震动甚至倒下。在不同深度的敲打对房屋的破坏程度不同,当紧贴房屋下的桌板敲打,房屋震动很明显,同样的力度敲打课桌下方的桌板,由于距离房屋远,桌面的房屋纹丝不动。

小组2 学生发现:在同样力度的打击条件下,坡度越大,房屋越容易坍塌。

小组3 学生发现:在同样力度的打击条件下,当“建筑”插入花泥较浅时,“建筑”容易坍塌,插入较深时,就不容易坍塌。

小组4 学生发现:在同样力度的打击条件下,岩石比较坚硬的,房屋不易坍塌,岩石比较松散、脆弱的,房屋容易坍塌。

(5)实验意图:通过上述模拟实验过程,学生基本能够了解各种因素对烈度的影响,虽然各个小组只能演示1~2 种因素对烈度的影响,但是通过各小组实验后的总结交流,学生也能了解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学生可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实验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地理现象并分析原因及产生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模拟避灾体验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防灾、避灾的措施,教师可以开展模拟逃生演练。

实践体验1:避震逃生

实践体验2:自救互救

实践体验3:地震预防

续表

通过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生生互评,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和演习中进行交流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评价与反思

(一)通过“一育融四育”,推进“综合育人”

“五育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多种形式,本节课是基于地理学科的“智育”,深度挖掘其他“四育”,而地理学科是“五育融合”之“核”。

在本节课中,依托模拟课堂,以地质灾害为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地震形成的原理,学会分析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以及在地震发生后如何逃生、自救及预防等,从而实现了地理“智育”的培育。

通过展示我国某一次的地震灾害,让学生认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但是通过全国各地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从而实现“德育”的培育。

在本节课中,有绘图、制作等环节,实现了地理课中“美育”的融合。“体育”和“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模拟避灾体验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一次模拟避灾的体验,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选择合理的逃生路线和避灾场所。

(二)构建地理模拟课堂,形成学教模式

1.形成从“学”到“教”的学教模式

通过上述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构建该类地理模拟课堂的学教模式:

教师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精心设计地理实验和模拟演练,创设教学情境,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教师搭建知识框架,从地震知识到防灾演练,而学生在这个知识框架中不断地添砖加瓦。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实验、模拟实践体验,认真交流讨论,实现“实验”“体验”与相关地理知识的对接,揭开地理的表象特征,生成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在认知地理现象本质的同时,形成合理有序的地理知识体系结构,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学生从知识储备到生活应用,从模拟体验到规律总结,从学生“学”到教师“教”,教师构建相对完整且有体系的学生“学”的活动,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评学论教、研学促教”的学教新模式。

2.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学教模式特点

学生“模拟实验”和“模拟体验”的学教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学教模式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选择实验器材以及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科素养。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体验回馈方式,在体验中获取地理知识,在体验中找到正确的应对措施,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印象,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生活。

3.地理模拟课堂的注意事项

设计地理模拟实验和模拟实践体验活动要具备可操作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启发性。在预设时要确定主题,围绕目标,设计过程;要引导学生实验与体验,从方案设计到研究过程,从撰写实验报告到汇报交流,务必坚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此次实验和体验活动中,由于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完全反映现实状况,如:学生模拟地震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实际地震过程要更为复杂;在实验中学生难以辨别横波和纵波的具体特性、速度;测试建筑物的抗震性不能仅仅模拟建筑的建造深度,还有其他因素,但有些因素还难以模拟;准备应急包可能也只是教师提前准备物品,让学生挑选,而不是学生自己准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渐改进与完善。

地理模拟课堂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等特征,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实属不易,因此,地理教师应多思考、多设计、多开展此类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五育融合”,构建新型学教模式,从而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教五育融合五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学教评”一体化:把握评价导向,把脉阅读教学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美术课堂“教学”与“学教”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