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娟娟
(温州市洞头区实验中学 浙江温州 325700)
阳光照亮生活,会带来生命与希望、温暖与力量。阳光照进教育,会让学生茁壮成长[1]。对学生而言,最温暖质朴的阳光,便是以生为本的班级文化内驱力,它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班级文化的濡染中得愈加醇厚耐品,因此,笔者的带班育人理念是用心陪伴,阅见美好。
本班共有31名学生,其中,女生11人,男生20人,有2名智力有缺陷的孩子,1男1女(但缺特殊学生证明),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通过学期初的学情调查,笔者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全国各地的新居民达到16人,占班级人数1/2;离异重组家庭学生11人,占班级的1/3;还有5个孩子由老人抚养,有3个孩子是几代单传的男孩子,这几个孩子家里对他们的宠爱到无以复加。这些家庭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太关注或者无法关注,家庭教育无能。
班级里的学生大部分不爱学习,更不会主动学习。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且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懒散的学习态度。具体表现在: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得过且过。家庭教育无能的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也缺少服从意识;不愿学习,还理直气壮。个别学生心胸狭隘,爱说脏话,没有包容心,缺少集体观念。一部分学生由于晚上经常熬夜刷手机,或者打游戏,精神状态差,没办法专心听课,再加上基础差,学习没有了动力,作业没办法独立完成,每天不是抄同学的作业,就是手机上搜答案。日复一日,形成了恶性循环。
基于班级学生的特殊情况,笔者的教育重心也与其他班主任不一样,时刻提醒自己,要用“木匠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木匠的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连一块小木头,也可以用来做加固用的木楔。一句话,只要用得恰当,就没有废木,所有的木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因此,笔者把班级的目标定为:让每个孩子成为一束光。汇聚融合,散发光热温暖彼此;散开微光,依然照亮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基于与学生的共同愿景,本班的班名为“韶光班”。“韶”即“美好”,“韶光”即“美好的青年时光”。既是响应“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号召,又勉励同学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班级管理就像是在酿酒:“同样一斤米。把它放在米店,值一元钱;把它做成饭,值三元;把它做成粽子,值五元;把它做成米饼,值十元;把它酿成酒,值几十元。不过,起点都是一斤米。”同样是一斤米,经过不同的加工,最后价格差异竟有如此之大,这是因为不同的加工产生了不同的“附加值”。
由此可见,不同的班级管理,形成的班级文化差异甚大。要让如此棘手的班级,变成理想的阳光班级,班主任需要匠心独造。因此,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开学之初,笔者以问卷、电访等多种方式与孩子、家长进行沟通,对孩子们的家庭情况进行了摸排,建立了学生个人档案,对于贫困生安排其申领助学金;对于单亲留守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沟通谈话,做好心理疏导;对于特殊体质的学生建立健康跟踪,及时与家长沟通。这些前期的摸排工作帮助本人在进行主任工作时更加有的放矢。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大工程,只有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2]。因此,笔者必须想方设法地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值日班长全员制,不但使学生锻炼与展示了自我,使他们具有光荣感、责任感、成就感,而且增强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意识,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常务班长的工作量,为顺利开展班级工作奠定了基础。
班主任是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中的带头人,就需要将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助力学生成长。因此,本人将学期任务按月划分,坚持每月至少与5个孩子谈心,至少对3位家长进行家访,至少与3位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及时地记录反馈谈话记录。在沟通中,笔者始终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充分地赢得家长、科任教师对班级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架起了家长与老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
阅读,可以让我们成为自己的光。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正如福楼拜所说:“阅读是为了活着。”面对班级学生我行我素、得过且过、唯我独尊的状况,认为首要任务是让他们静下来。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笔者在初一的开学初,就给了学生一份阅读清单,在每周利用午休和整理课时间进行师生共同阅读,并在每周的班会课花10分钟进行阅读的反馈。除了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笔者还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推荐阅读《当你像鸟飞过你的山》《天长地久》《狼图腾》等。同时,笔者订阅《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挂在班级图书角,帮助那些阅读有困难的学生从短文开始学会阅读。在一本书阅读完成之后,本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阅读收获,并完成书腰或读书小报,培养学生分享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和合作的能力。
成效:
当学生做错事却狡辩时,其他学生会说:你以为自己是《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啊?你现在的样子,就该找镜子照照,完全就是威克汉啊!你这是在给自己挖坑啊。
不知不觉中,当学生犯错或者违规时,其他学生都会用名著里的人物作为例子来批评他们,被批评的学生则马上明白了大家的意思,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很多时候,苍白地进行说教都不能让学生停止破坏,但是一个深入学生心里的故事人物却能做到。阅读,就像是一道光,照亮着学生内心最柔软或最黑暗的角落,带领着他们向阳而生,成为属于自己的光。
经过一学期的师生共读,孩子们有了明显变化,他们逐渐散发出自己的光芒,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之间的隔阂在逐渐消失,学生小团体的现象逐渐减少,对于班集体的归属感增强。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会课的重要任务,因而很多学生印象中的班会课不是对违纪同学的公开批评,就是对优秀学生的表扬,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让班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又被学生所期待呢?笔者想到了学生最爱的烘焙。作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调剂,也作为奖励,让学生对班会课充满期待。烘焙课的食材,都是按人数来准备的,但是饼干和奶油之类的整份食材,到最后都会有剩余。负责扫尾工作的小组就可以分享剩下来的这些食物,虽然最后需要打扫烘焙教室,但是一边吃着美食,一边劳动,对学生们而言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中秋过后,去校园的桂花树下摘桂花,做桂花汤圆。清明节前后,在学校的劳动基地去摘艾草,做青团。烘焙班会课成了学生们无比期待的一节课。小李同学做完木糠杯后,高兴地大喊:“哇!我这双手也能做出甜点!”动手的喜悦和成功感,对学生而言是弥足珍贵的。烘焙班会课,像一道光,让学生的生活充满甜味,也让他们在互助中,成为温暖彼此的一道光。
成效:
烘焙班会课让学生更加专注,更有积极性。上课的时候经常发呆走神的学生,到了烘焙课完全是两眼放光,因为如果没有听到步骤,就会让整组的同学没有美食可吃。烘焙的时候,学生需要集体讨论自己的想法,再设计好一个个步骤,思考该怎么调整食谱的份量,调整适合的口味等。
烘焙班会课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制作属于自己小组的美食,既让学生知道食物来之不易,也让他们学会感恩。不少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食物的制作,鸡蛋不会打,面团搓不圆,糖放太多……在不停地出错中,学生们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会了互相包容与体谅,还有部分同学将第一次做的甜点带回家与家人分享。不仅如此,学生们在成功完成任务后,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在劳动中学会分享呢?何不试试耕种果实分享呢?
笔者所在学校是所农村学校,出校门50米就是一大片的农田。学校积极地响应国家关于劳动教育课的号召,为每个班级租了一块地,并让班级给承包地起名字,再按照节气去耕种。为此,本班的学生自主分成了5组,从周一到周五,负责到田地里去看看耕种的食物。
从白萝卜到胡萝卜,从玉米到土豆,学生们在指导师的帮助下,享受着一年四季的不同作物的播种与收获。当收获的食材最后由食堂加工成排骨萝卜汤、玉米排骨汤,胡萝卜炒肉,成为他们当天的午餐菜品之一时,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那些动手能力好的学困生的自信心。
成效:
学会分享。又一年土豆成熟,学生提议办个义卖活动,义卖所得捐给学校的贫困生基金!画宣传海报,把土豆分戴装好,去办公室通知老师们……各项工作,学生安排得井然有序,最后完美地将收获的土豆卖出。虽然义卖所得的钱不多,但是看到土豆最后被卖光,不少学生很感动,原来劳动是如此的有价值!
学会扎根。耕种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而且要有勇于负责的精神。刻苦学习,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是艰难而漫长的,他们漫无目的,看不起每天琐碎的日常作业,还理直气壮地认为它们是没用的。通过萝卜和土豆的耕种,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似每天泥土之上的萝卜叶和土豆叶并没有多少变化,它们泥土之下却在深深扎根。于是,每次只要有学生作业没有完成,其他学生就会调侃:“你们组的土豆看来今年要没有收成了!”在这个时候,劳动告诉学生的道理,比任何形式的说教更有用,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也更大。
除了一起阅读,一起做烘焙,一起耕种,笔者陪伴学生们成长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一起设计班刊,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一起去参加社区活动,去参加义务劳动;一起去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一起去走访困难家庭……在两年多的时间中,笔者见证了他们跌跌撞撞的成长之路,从入学时的不安青涩、冲动莽撞、迷茫懵懂到如今能够负责、坚定、充满冲劲。看着他们学会善良、信任、宽容和真诚,不断地生长,慢慢地长成一束“光”,既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也让靠近自己的人感觉到温暖,给他人带来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