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亚坤 刘 畅
(渤海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是思想政治的领导。学校教育管理始终贯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教学重要位置的思想理念[1]。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每门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推进全面建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步。
目前,依旧存在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混淆的现象。明确课程思政概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某一门学科的教学课程的融合,其中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性课程。在课堂参与者的带动下,对学生予以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2]。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体现,方法与理念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借助学科内容来向学生传递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品德的活动过程。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这体现出促进人全面发展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阶段,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必要环节。高中生正处于由未成年走向成熟的阶段,这是其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特点,便能理解对学生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不体现着数学的应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的深入伴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加深,但不变的是数学学科带给学生的学习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数学学科具有的普遍性和通约性,一直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研究事物规律与抽象现实的社会科学,是以超意识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这使得课程思政在数学课程的应用效果大大减弱[3]。但正因为数学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学生通过推理、演算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和理性思维,这正符合我国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数学的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和深厚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很大帮助,其富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表明课程思政在数学学科中的“势在必行”。
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中将数学文化界定为:数学的思维、精神、语言、方式、观念以及它们的产生与发展;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数学有关的社会活动[]。数学文化中所表达的思想精神以及人文活动等都是数学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的历史结晶。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将数学史的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讲授素材。
以史为鉴,感受先辈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伟大精神,也是对当代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渗透的重要精神。下面对数学教材中的部分数学课程中涉及的数学史和数学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整理,详见表1所例。
表1 数学教材中部分数学史
课程思政不固定为课本知识或是专业技能,正因为如此对于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知识就显得尤为突出,从而忽视课程思政学习的现象。课程思政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则是数学课堂的主导者,因此要充分体现课程活动的育人理念,需要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从数学生活、数学教材、数学课程活动中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寻求数学与思政双重育人功能的课堂效果[4]。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作为课程建设的前提,从不同渠道收集适合学生的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展开丰富立体的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具有数学特色的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Matlab、Geogebra等进行精准的绘图,体现数学学习的严谨作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5]。依据目前的中学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情况,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一是,我们可以选取部分教材内容和习题中的素材,充分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并将适合的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后融入数学教学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彩的课堂互动是数学教学课堂的灵魂,同样也是融入数学课程有效的途径。二是,在课程中合理运用电子信息设备,感官的充分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更好地体会课程思政情感的丰富性。
数学素养一般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等因素。以数学素养为导向在课程教学及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涵养的形成,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思维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6]。数学核心素养就像是数学课程体系的大脑,是学科完整体系的灵魂,可想而知,核心素养的提出所展现的重要作用,数学建模便是大脑中的感官系统,以此感受世界并作为联系世界的重要一步。因此,将课程思政与数学建模活动二者有机融合,以数学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等为落脚点充分地发挥课程思政带来的价值,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的提升。
以生活情景为入手点,将知识有意义地与生活情景融入,做到把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如此课堂教学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将思政、生活与知识三者的融合。例如,在高中的函数课程——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茶水的最佳饮用时间为背景,开展以数学模型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此课题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可以选取当地特色的茶叶或中国名茶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可在当地的茶庄了解泡茶工序。一是便于学生了解此次数学建模活动所需要控制的因素;二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的茶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本节课以茶水的口感为探究背景,并根据学生所学函数模型对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多种函数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学习到数学建模活动所需方案、步骤、研究方向,以及报告等内容。在以茶水的最佳饮用时间为课题的数学建模活动,也渗透着中华传统的茶文化,体现中国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展现国家强有力的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数学建模课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伴随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课程,这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数学课程。不论是贴合建模活动,或是契合学生日常生活,都需要教师在课程中践行课程思政。
因此,教师可以在知识背景、建模结构下引入数学文化与数学史的内容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部分史实的引用或是数学家探索时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体验数学道路发展的艰辛与坎坷。例如,微积分课程中介绍著名的数学模型“万有引力”的发现,学生可以了解到牛顿在家乡躲避瘟疫时所研究的万有引力,使人们对宇宙产生新的认知[7]。以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困难只是暂时的,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探索的心态是可以永恒的,鼓励学生在未来学习、科研的道路上勇于追求与不断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增加数据的真实性,或采取实验教具等辅助教学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乐趣,并感受到实验操作与探究的魅力。随着此类活动的深入,不论是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历程还是对数学模型构造的理解,学生的主动参与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8]。
信息技术不单指向计算机操作,以新媒体的教学方式,如播放建模视频、公众号推送建模课题及相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同样可以呈现思政育人的元素。在信息时代下,将传统教学与新兴教学模式相结合,以丰富的数学知识背景为促进学生感受、体会数学建模多途径的实际应用性,以及人们勤奋探索的科研精神,并引领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建模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珍惜学习时光。
数学建模活动以多学科的广泛联系、与实际生活的多角度探索出发,其内容本身的丰富性为数学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多种有利条件,使课程思政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起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可以使数学建模知识与课程思政相互促进。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功能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中,是有必要的且可行的。数学建模承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寓于数学建模,思政不会冲淡知识本身,会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赋予知识更精彩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