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甜甜 叶 茂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54)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1]。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2]。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意识缺乏的问题,让生态意识在公众中实现普遍地加强,应该从学校教育入手,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融入生态教育。青少年作为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有助于增强生态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生态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2021年制定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教育部门要组织、鼓励和支持大中小学生参与课外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研学实践基地、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等作用,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场所创造条件[3]。同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提出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4]。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环境知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将现实生活环境与生态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人地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观念。
研学旅行作为校外教育活动,是连接学生与地理环境的一个纽带,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地理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与素材,不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落实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生态教育融入研学课程设计中,其优势是能够结合课标和教材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地点进行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测、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学习到生态保护的知识,并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与自然和社会的关联性,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不再是单从书本中去识记生态知识,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生态教育实践,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到日常的生态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生态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艾丁湖生态研学资源,以艾丁湖为例设计了基于生态教育的研学课程。
艾丁湖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是吐鲁番盆地的最低点,同时也是中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是一个内陆盐湖,以固体盐类资源为主,同时它也是一个天然的盐生植物园。由于艾丁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艾丁湖湖水面积不断萎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湖泊几近干涸。但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调水、关井退田等措施对艾丁湖进行生态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观测、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现今艾丁湖的整体生态状况,并与之前搜集到地遭到生态破坏的艾丁湖的资料进行对比,使学生直观的感受生态建设的成果,培养学生生态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本次艾丁湖研学是以生态教育为主题,通过“初识艾丁湖”,使学生认识到艾丁湖对于整个吐鲁番地区的重要意义以及其生态建设的成果,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改变;其次是“谈究艾丁湖”通过观测艾丁湖周围的环境状况以及走访调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是“保护艾丁湖”通过汇报展示,组织活动,让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增强生态文明的意识,将其内化并实践于日常的生活中。
研学对象:高二学生
研学时间:一天半
根据研学设计环节,本次研学路线为:艾丁湖最低点地标——艾丁湖——艾丁湖周边植物——周边居民区——艾丁湖景区
(1)价值认同: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走访、调查等方式搜集到的艾丁湖以及其他地区湖泊生态建设的成功案例,通过总结这些案例认识了解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克服的重重困难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形成对于国家及社会的认同。
(2)责任担当:通过探究艾丁湖的变化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艾丁湖在该地区保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让学生形成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感。
(3)身心健康:在小组合作中,能够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能够互相帮助,一同解决问题。同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实践内化:通过研学活动,在探究艾丁湖生态建设现状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艾丁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对于周边居民的影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并通过志愿服务、宣讲活动运用到实践中来。
首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其次,教师安排行前任务,让学生去搜集研学地点的有关资料,教师提前带领学生了解本次研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各个研学环节,让各小组提前安排组内各个成员的任务。最后,教师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备好衣物以及药品,在研学过程中听从安排,以防发生意外。
此次研学活动分为行前、行中、行后三个部分,具体活动设计见表1。
表1 艾丁湖研学课程设计方案
评价包括自评、小组互评、师评三个部分,研学评价是对于本次学生研学情况的反馈,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制作的探究活动、图片资料、走访调查等。终结性评价包括活动展示、交流、汇报、答辩的评分等,同时还设置了自评与他评,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研学表现进行评价,能够比较公正的反映各位同学在整个研学活动中的表现,具体评价见表2。
表2 艾丁湖研学评价表
以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资源比较有限,通过图片和视频等素材无法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且生态教育的内涵比较丰富,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将生态教育融入研学旅行中,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地理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探索、发现地理知识,因此,研学课程使生态教育成功地融入地理教学中,成了实施生态教育的新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研学实践活动走进自然,通过利用网络,地理工具,简易实验,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艾丁湖的生态建设状况,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直观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在组织志愿、宣传的活动策划中,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整个研学课程的设计中,使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协调好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本文选择艾丁湖作为生态教育的研学地点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具有生态教育意义的研学资源,虽然在研学设计中融入丰富的学习方式,也在设计中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本课程设计并未实施,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每个环节活动的反馈,部分细节还有待进一步修改,有些环节研学课程设计与生态教育的融合程度还需继续优化,这样才能达到通过实施研学课程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