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专创融合”的价值向度、实然困境及发展策略

2023-01-26 00:25员丽霞唐洪雷魏玉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双创

员丽霞,唐洪雷,魏玉兰,惠 慧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全国教育工作大会曾明确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1]。如何将“双创”教育恰当地转嫁到专业教育之上并形成“专创融合”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中职院校学生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当前“双创”背景下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向度

“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它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和内容。通过开设跨学科融合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平台等手段,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耦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创造性地解决在专业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嫁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专创融合”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面临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使命。而技术落后和创新能力不强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职业院校在改革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素质,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专创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传统行业对于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中职院校作为我国基层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导向。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专业教育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为专业教育融入前沿动态,注入新鲜元素,可以增添专业教育的色彩,提升学习效率,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2]。同时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以专业领域为支撑,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而不是空喊口号。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才能使中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拥有精湛的技术技能的同时还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专创融合”是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中职院校主要职责是为行业企业培养基层技术技能人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首创精神、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考核应聘者的重要指标。在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学习的有效性,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科技进步对岗位的新需求,增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进而整体上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

二、中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实然困境

随着国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大多数中职院校加大了对“专创融合”的关注度。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专创融合”过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支撑“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尚未融合

当前,中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未被纳入学校的课程规划和顶层设计,游离于学校教学工作的边缘地带。通常情况下,创新创业课程是脱离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指导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单独开设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缺乏有效衔接,缺少结合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专题课程,二者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两张皮”现象明显。“双创”教育课程数量少,课程的开设比例不足,不能满足中职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

(二)支撑“专创融合”的课程资源匮乏

中职院校“双创”课程大多数选用创新创业类通用教材,侧重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启发。教学以理论探究为主,实践性课程基本处于缺位状态,仅停留在个别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或讲座的层面。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基本处于一种孤立剥离状态。统一的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鲜活性,没有将各领域前沿动态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入教学中,缺乏对外部资源(政府、社会、企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无法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支撑“专创融合”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生比过低,“双创”专职教师数量相对缺乏。专任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而缺少时间精力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主要是由学生处或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学管理人员担任。他们的知识素养较高,但缺少企业管理和创业的经验,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教学内容仅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为主,无法密切结合专业特色和创新创业案例进行讲解,教学水平良莠不齐[3]。

(四)支撑“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尚未融合

中职院校的实践体系以专业实践为主,创新创业实践相对薄弱,且专业实训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相脱离。专业实践主要是围绕相应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注重技能训练,为学生就业服务,忽视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社团和创新创业社团相剥离。创新社团多是由个别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开展活动,与学生自身专业的关联性较弱。创新创业大赛中,专业领域的创新作品不多。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学校孵化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参与机会相对较少,“双创”实践与现实项目相脱节,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低,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提升。

三、中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构建“理论+实践+理念”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专创融合”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中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而针对特定领域的创业教育而言,除了开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外,还需要理念教育课程的加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探索“理论+实践+理念”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

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特别是加大实践性“双创”课程的比重,适当增加学时数,以此来提高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根据课程设置面向全体的原则,一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讲授创新创业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向学生阐述行业发展的历史及未来趋势,增强学生的行业意识,挖掘、渗透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二年级在专业教育中独立设置创新创业专题课程,新增学科创新创业方向必修课程,实现专业知识和“双创”知识的多方位融合。允许学生跨类选修创业技术类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流程,普及创业实务操作知识,熟悉创业技巧,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三年级开设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课程,组织学生考取本专业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高质量的创业就业增加砝码。

2.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由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两部分组成。专业实践主要指学校的顶岗、跟岗实习或实验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了解企业项目运转流程,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提供思路和灵感[4]。借助学校众创空间、科技园等实践基地对创业实训项目进行孵化,通过项目的模拟使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技能的同时,相应的“双创”能力如竞争合作意识、数字化运营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3.理念课程

除上述理论和实践课程外,还应开设创新创业理念课程。首先,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在校园走廊悬挂成功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的照片,通过橱窗、网络、广播等形式对创业成功事迹进行宣传。通过榜样教育让学生感觉到创业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校园规划和建设融入行业文化,按照企业标准设计建造教学场所,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在校园内,设置行业标志性雕像,如艺术院校设置五线谱音符主题雕塑。根据专业特色为教室的布置增添职业文化元素,如幼师专业按照充满童趣性的幼儿园风格来装扮教室。通过营造真实的行业文化氛围,促进行业文化嫁接创业文化。除此之外,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定期开展以弘扬工匠、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相关教育活动,培养精益求精、耐心专注、钻研创新的品质[5]。

通过创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理念课程与专业元素的结合,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

(二)编写特色教材,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丰富创新创业课程资源

中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当地优秀企业家、课程开发专家及“双创”骨干教师共同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类本土教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也不应拘泥于教材,教师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不断为“专创融合”注入新鲜血液。

首先,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内容和理念,挖掘、渗透专业课程中“双创”教育资源,时刻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考,寻找新的行业创新点。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平台,对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精选优秀创业案例,通过“实例+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探究如何进行创业构思和创业实施。其次,打破学科界限,依据创业活动涉及的环节来盘活各专业优质课程资源,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跨领域、跨系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鼓励教师将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等真实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转化,开展项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最后,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课堂上剖析赛题,学习赛项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熟悉创业流程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三)实施“微课程+微成果”零存整取式教学模式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思维灵活,单一的理论讲授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实现课程设置多样化,在开展线下授课的同时还应打破时空限制积极探索线上教学,对创新创业课程实施“微课程+微成果”零存整取式教学模式。

微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进行模块化教学,将创新创业课程重难点或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制作成10分钟的教学视频。微课程属于课前自主学习,包括微视频、微课件、微测验三个部分。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对易分等网络学习平台发布,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展开自主学习。学习平台添加师生交流功能,学生可利用视频、文字、语音等多种交流方式与老师在线互动。系统自动把师生互动的内容,按资源标签归类收集到解疑数据库供学生学习交流,营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氛围。微成果是学生在学完一个微课程后根据作业类型录制5分钟左右的视频,记录自己完成微测验的过程和思维方式,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时,老师依据微课程及解疑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可对微课程进行反复观看,查漏补缺。

在“微课程+微成果”零存整取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知识点分解并录制成若干微课程供学生学习,即为零存;结合学生特点形成整套的学科知识体系,即为整取[6]。学期末,整合微课程和微成果教学资源串联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达到零存整取的效果。这种模式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变身主动的学习者、创新者和知识的建构者,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整合教师资源,培养新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中职院校“专创融合”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职院校“专创融合”的重要助推器。

扩大教师招聘规模,拓宽教师招聘渠道,畅通职业教育人才引入机制,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岗位设置原则。对于专职教师的招聘,改变以往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传统模式,将3年及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教师招聘的硬性条件,或和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定向培养制度,签订3年协同培养合同,入职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兼职教师方面,聘请高级技术人员、企业精英、创业成功校友担任兼职教师,来弥补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板,组织兼职教师定期开展创业技能的教学,举办创业讲座,介绍行业前沿动态,模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并对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进行跟踪帮扶。

整合校内优质资源,组建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教研团队,定期安排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建立“双创”教师每年暑假为期两个月的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熟悉生产流程,增强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创业咨询师、创业指导师等专业资格证书[7]。建立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创新创业教研组,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共同商讨学校创新创业教学相关事宜。

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并以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规定其每年至少承担1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对指导学生在大赛中获奖的教师设立奖金激励,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的业绩作为年底绩效和职称评定的考核指标。将教师参加的创新创业培训工作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并在评优评先时适当倾斜。允许教师成立工作室,带领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学校提供资金、场地等项目经费支持。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产品研发或停职留薪参与校企创新创业项目。

(五)完善实践平台,构建“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大赛+社团”的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实践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推进“专创融合”的过程中要积极构建“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大赛+社团”的实践体系[8]。

加强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的建设,提高其利用率,促进专业实验实训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融合。一方面,根据不同创新创业类别,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真实项目、仪器设备、优秀学长引入专业实验实训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项目课程学习、设备体验,指导学生开展模块实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9];另一方面,在科技园等孵化基地进行的创业项目中,要结合项目的专业背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托,将项目中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应用环境,以模块化的形式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增强“双创”实践平台的专业特色,拓展其专业教育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促进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耦合。

鼓励各省市的教育部门积极筹办和参加针对中职生的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其赛项项目的专业覆盖率,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参赛团队,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深化校企合作,促进科创融合。校企共建“双创”研发中心,围绕企业实际研发项目设计参赛作品,校企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后续的跟踪指导,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课题由虚拟课题转变为现存的真实课题,训练结果由作品逐步转化为产品和商品。

学校管理部门在学生社团的审批上要增加具有“双创”教育功能的社团的比重,促成创新创业社团与专业社团的联合,吸纳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每年参加至少一个科技创新类社团。完善社团管理,每个社团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加强教师在活动中后期的持续跟进和辅助指导。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双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