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冬青 黄木
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依托于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这一重要工程。2020 年1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等内容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教育目标混乱分散、教育内容层次不明、教育方法孤立单一等问题,不利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时代,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然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
新时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必然包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三方面。其必然性体现在整体性的教育目标、层次性的教育内容和联动性的方法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前提基础、基本要求和实践保证。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大学、中学、小学各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具有整体性,但在各个阶段又各有侧重。
小学阶段启蒙爱国情感。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明显的“他律特征”,即通过遵守规则,表现良好来获得他人肯定。因而,小学阶段亲身参与民主活动,可以培养规则、民主的情感认同感,从而萌发国家意识,使规则、民主的情感认同感上升为爱国情感。
中学阶段培养理性认知。中学阶段的学生爱国不再盲目,他们有明确的爱国主义基本原则。初三以后,学生的爱国情感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他们逐步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明确个人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理性认知,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和更加坚定的态度爱国。
大学阶段树立爱国信念。在深入了解国家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之后,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格局已经扩大,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思想体系,开始尝试从历史延续性和民族传承性的角度来解读爱国。[2]爱国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外界附加的任务,而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历史责任。
爱国主义的内容包含三个内容:祖国的自然实体、祖国的人文实体和国家政治和经济实体。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为实现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具有形象性和想象性,更多停留在对客体表象的关注上[3],因此,在这一阶段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应借助图像可视化的媒介,比如多媒体、教材插画、集体活动等,使学生认识自我与自然、家庭、班级等的关系。例如,在小学阶段设计“热爱祖国”主题,在自然实体层面,引导学生爱花爱草爱山川草木,进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人文实体层面,引导小学生爱己爱物爱他人,进而热爱和尊重所有生命体;在国际经济和政治实体层面,引导小学生认国旗、唱国歌、别国徽、系红领巾等。
中学阶段培养理性认知。经过小学阶段培养的规则和民主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学阶段的学生的爱国不再盲目。中学阶段,教师应当教授系统的爱国主义内容,加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民主意识。同时,在教学系统知识的基础上,以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更加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对自身享受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国家发展和自身生存发展的思考,他们逐步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加深个人对祖国的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理性认知,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和更加坚定的态度爱国。
大学阶段树立爱国信念。当学生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成熟,他们不再着重关注个人从国家发展中可得的个人利益,不再强调个人的权利保障,而是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聚焦国家利益。尤其是在深入了解国家经济、政治之后,他们对国家的认知格局已经扩大,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思想体系,开始尝试从历史延续性和民族传承性的角度来解读爱国。[4]此时,他们的爱国情感由责任感逐渐演变成理想信念。爱国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外界附加的任务和枷锁,而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历史责任。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高度的政治认同和道德认知,不仅树立坚定的爱国信念,还愿意身体力行实现爱国理想。
教育方法可多维分类,如以授课形式分类,可分为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以受教育主客体分类,可分为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常需联动施教。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借以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要用足用好学校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大力度在大中小学的相关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5]例如,挖掘体育、音乐、艺术等学科中的思政因素,以文艺学科特殊的表述方式传递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小学阶段学校开展手工彩绘国旗、手工制作国徽、小伙伴之间互相系红领巾等活动,努力让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直观可见。
坚持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协同。思政课教师讲述英雄事迹时,可在内容呈现、表达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与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达成规范化对接与衔接,例如,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趣味故事引导小学生思考、中学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英雄人物的某一事迹为基础写剧本、排舞台剧致敬英雄、大学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围绕某个任务或者某种精神开展演讲。同时,人的意识又具有能动性,思政课教师还应积极在班级中推行爱国主义集体自我教育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爱国教育氛围。
如前所述,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必然性,但整体性目标的实现、内容的递进、方法的联动由必然性转化为可行性必然要经过情感牵引、实践衔接、平台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是围绕人展开的,情感始终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个过程。深入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由爱国之情感牵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展开。[5]在理论层面,要结合时代特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域、新内涵,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做出新的学理解读;在实践层面,用新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借助多媒体平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力。
实践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不同层次。以祖国自然实体包含的三个层次为例,第一层次借助影像和旅游,使小学生认识故土;第二层次开设地理课和举行地理趣味故事竞赛,使中学生系统了解祖国的高山大川;第三层次开设哲理课和实地调研,教育大学生懂得自然实体是个人生存的基础。通过实践,小学生能知我爱我家、中学生愿身体力行保卫山河、大学生愿与秀丽山河荣辱与共。
教育平台创新将成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联动性的强势工具,建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教育网络平台是一种必然趋势。一是建立一体化数据库,包括教育教学数据、教育资源、教育对象发展数据等;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设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6]两者相融,构建“1+2”教育模式,即“一体化”和“两结合”。“一体化”指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两结合”是指在内容上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借助一体化数据库整合教学内容;在形式上加强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着重利用线下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从英雄榜样身上汲取爱国力量。一体化数据库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为理论与实践、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方法联动性的实现提供可能,“1+2”教育模式使教育方法的联动性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