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研究

2023-01-24 11:31张凯柱
公关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职称青年教师改革

文/张凯柱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占比越来越重。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专任教师的主体,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专业技能的塑造者,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下,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上涨,[1]青年教师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他们的进步,但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更会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稳定,高校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和学校,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相关文献,了解其压力产生的原因,为帮助高校青年教师缓解其职业压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

1.教育改革的冲击

现阶段,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新时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 高校教师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高校教师基本稳定的职务状态和差距不大的薪酬状况等都产生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变化,使得各大高校正式成为一个处处充满激烈竞争的场所。据调查,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感受到了新时代教育的改革所带来的压力,其中感到压力十分沉重的高校青年教师占20%左右。新时代全面的高校教育改革给各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现阶段各大院校实施了一系列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如按绩效获取报酬、榜末淘汰、竞聘上岗等,打破了高校青年教师原本类似象牙塔式的 “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工作状况与工作环境,这一改革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将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出来,但这也使得各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生存竞争方面产生了巨大压力。特别是40 岁以下的教师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与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要在学校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一方面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如今还要为教育改革和学校人事制度变革而奔波忙碌。但现阶段各高校青年教师的情况是其职称、收入和地位等都相对较低,因而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各类评比、科研与课题项目的申报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各高校青年教师都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2]

2.职称晋升压力

不同于以往的“大锅饭”格局,在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下,教师的薪资待遇直接与其职称职务等挂钩,职务职称的晋升逐渐成了大部分教师追求的目标。青年教师因为入职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职务职称不高,导致薪资待遇较低,因此他们对于晋升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在高等教育发生改革后,高校开始实施定岗定编制度,薪酬工资直接与职务职称相挂钩,因相应的定岗有限,教师在职称的晋升中存在激烈竞争。调查研究数据表明,80%左右的青年教师对当前职务职称晋升的激烈竞争感到的压力最大,其中最高占91.5%的是管理人员,其次是教学辅助类人员占88.3%,学术研究人员较低占79.8%。定岗定编后,教师的薪酬待遇直接与职称挂钩,教学、科学研究、教学辅助类教师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行政岗位或者技术岗位,但高校的行政岗的晋升通道较为狭窄,特别是科级以下人员,除了特殊岗位可以评聘职称外,剩下的管理岗人员一般选择做行政工作后,即便有再高职称也不能为高校聘用。教学、科学研究、教学辅助类教师则可以通过岗位竞争或评聘职称以达到高一级别职称晋升的目的,而做行政工作的人员只能通过岗位竞争的方式进行晋升。所以经比较得知,行政管理岗人员的职位晋升较为狭窄,职务职称的压力比其他类教师更高。

3.学术科研压力

青年教师因为入职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够,其学术科研基础薄弱,使得其课题的申报存在难度,论文的发表存在困难,故而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普遍较重,其中觉得科研压力大的青年教师高达87.4%。高校当下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职务职称直接相挂钩,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普遍偏高,但由于种种因素,有时候其付出的实际汗水与所获得的成果成正比,如制定高校政策的领导者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正当利益,或青年教师因学术科研及评判要求有失公允等因素,在高校的学术激励政策方面存在较重的压力。

4.工作负荷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正处在发展事业的阶段,为获取更高级别的职务职称,青年教师常常会工作负荷很重,而教学辅助类教师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负荷很重。感到工作负荷高的教师岗位,教学辅助类有89.4%,教学类有86.3%,行政管理人员有71.5%。高校招生扩张后,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下降,教学管理工作较以往更加繁琐,教学辅助类教师担当的身份较多,不仅要辅助教学,还要兼顾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所以他们普遍超负荷工作。青年教师除了要完成严重超标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行政岗位的教师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人员,大量的高校事务及文书工作使得其工作更加沉重,加之日常各种工作检查以及活动的开展,使得其经常加班加点准备各种材料,故其工作的时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5.家庭生活压力

青年教师作为多重身份的社会人,在家庭生活中也存在诸多压力,最明显表现为经济压力。研究表明90%左右的青年教师认为其经济压力十分沉重,其中21.1%的青年教师的收支不平衡,经常呈现经济赤字收入,45.2%的青年教师勉强达到收支平衡,可见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存在不轻的经济压力。我国青年教师年龄结构队伍中,月薪低于5000 元的高达80%左右,月薪高于10000 元的青年教师不足百分之五,普遍均为中低职称,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人数少之又少。

6.社会人际关系压力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角色的转变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而身份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其背后的社会关系也将随之改变,青年教师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从原来仅用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变为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他们需同时处理自己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等的人际关系,这是青年教师从校园生活正式走向社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竞争心,在人际关系中内心活动更为突出。他们在事业上富有竞争性、不肯认输,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对不合理现象不愿迁就和屈从,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因而易招致排挤,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且青年教师在短期内很难恰当处理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很不擅长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有调查显示,觉得自己人际关系一般的青年教师有将近40%,而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青年教师有近10%,他们往往因人际关系变复杂而感到无能为力,这无疑加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

7.职业准备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压力还来源于自己对职业的认识有偏差,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前想当然地觉得高校教师是一份轻松又体面的工作,福利待遇好,并且有较长的带薪休假,因而产生了过多的期望,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导致他们正式入职工作后会经历一段漫长且痛苦地不适应期。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专业,虽然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但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且不能很好地组织管理课堂,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效能感低下,继而产生心理压力。

二、调节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的建议

1.从社会角度

各级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不应将弘扬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切实投入建设。高校青年教师目前在社会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相应的倾斜性政策,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同时为他们创造更多发展的机会,如面向青年教师设立高等人才引进基金,助力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申报资助,创造更多青年教师第二产业发展机会,着力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提供更多培训、进修名额等,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推动其事业起步和发展。

2.从学校角度

首先,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各高校应当尊重青年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只是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单纯执行者或承担者,而且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因此,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让青年教师主动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国外有学者通过调查教师面对不同变革形式而产生的态度,发现教师容易对自上而下的变革方式产生各种抵触情绪,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大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部门制定并自上而下进行推进的,其教育改革对象往往是教师,且教师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不受重视,他们通常只是教育改革政策的执行者和承担者。因为教师很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作用,进而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改变当前状况,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改革中来,提高其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对改革的参与度。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教师精神层次的关注,施以人文关怀,更加尊重并理解教师,对其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公正、合理和客观评价。

其次,针对职务职称和科研的压力,可以构建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开设一些帮助其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教师之间相互分享经验的平台,提升其学术水平,缓解面临的科研压力以及为将来职业发展做好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双管齐下的准备工作;鼓励学术型教师专心搞学术研究,在科研中结合开展教学工作,并不断积累总结,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打基础;鼓励教学辅助型教师专心课程教学,鼓励其参与各种学术和教学会议,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在会议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为将来的职务职称晋升和学术研究做好铺垫。

再次, 高校应根据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其扩张招生的同时也应该引入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使师生比达到一个合理数值,减少各个不同岗位教师的工作负荷压力,同时高校也应该提高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增强对青年教师的物质方面的激励力度,减少其经济方面的压力。

从此,高校要着重疏导青年教师的心理工作,加强青年教师对待心理问题的抗压能力。高校可以考虑对青年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心理健康调研或是建立调适心理压力的咨询室,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培训,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过多种渠道向青年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掌控方法,加强青年教师的抗压能力。

最后,高校青年教师因为年龄、学科、入职时间的不同,使得其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以及社会服务的优势和特色也存在差异,但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高校对青年教师所实施的评价体系的标准与本校其他年龄结构教师的评价标准相同,并无多大差异,学术指标的评价也局限在发表的著作、论文和参与的项目以及从中获得的奖项,教学指标的评价局限在学期课时数和所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标准,更缺乏社会服务的实践,严重造成青年教师无法真正全面地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的思考与探究,使得青年教师的工作绩效脱离国家现状需求,导致难以与国家需求形成一体。高校的评价体系指标限制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全面性,忽略了青年教师大量的隐性工作,阻遏青年教师对教学、对科研探索的创新性意识,限制其朝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评价指标仅仅是简单的衡量青年教师的工作付出,剔除了其真正的工作价值,不能系统地体现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部工作内容,也未能考虑青年教师的职业阶段的特点,粗略地衡量青年教师,使其真正的价值未能体现,导致青年教师未能清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管理岗领导层要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通渠减压工作,有必要时拿出一部分费用用来建设和发展青年教师队伍的职业规划;除此之外,不公平、不客观、不科学的评价指标会给青年教师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职业压力,因此高校要着重建设公平、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3.从个人角度

首先,高校青年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青年教师要正确审视自我,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给自己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平稳的心理环境,对待产生的压力应该积极应对,不要回避,要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合理控制情绪,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改变情绪。高校青年教师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自我调适的能力更强,因此青年教师更应正视压力,积极面对,掌握更多应对压力的技巧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有利于缓解青年教师的许多职业压力,使其尽快从负面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及情绪中脱离出来。

其次,高校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实力。高校青年教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而不断进行进步和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经验,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成为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主动投身参与各种高校变革,推动高校的学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和进步以及发展,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增强抗压时的自信。

再次,高校青年教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青年教师在交往中可以获得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并在此过程中成功展示自我,从而使青年教师获取更多心理上的满足感以及更加愿意参与到人际交往中来。在面临较大压力时,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沟通,有利于缓解自己产生的各种职业压力。并且在这沟通交往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在心理上产生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最大程度上释放心理压力。这也是高校青年教师舒缓职业压力的一种途径。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角色转变环境,促进其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最后,高校青年教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即便是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或者面对沉重的家庭生活压力,高校青年教师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同时,青年教师也应该加强日常的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多参加集体活动以拉近同事间的距离,保持身心愉悦,将一切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才能使自己更接近想要达成的目标。

猜你喜欢
职称青年教师改革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改革之路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