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玲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研保障。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工作秉持“为了教师、依靠教师”的理念,在建立和规范常态化教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研机制,探索通过多形式、差异化、高品质的研训活动,以改革破解现实难题,满足全市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及融合教育学校教师发展需求,积极回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逐步构建起区域性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南京特教教研样式。
“让特殊教育的教师因专业而自信”是南京特教教研的初心和追求。在长期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这一初心和追求逐步丰富完善,发展为“教师是教研的主体,教研的问题来自教师,问题探索依靠教师,研发工具支持教师,形成教研成果最终发展教师”的区域教研理念。
2016年以来在贯彻落实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根据这一理念形成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学情评估,深化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教师专业,为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推进南京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课程标准和学情评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基石,课程与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守正之本,促进教师发展是教研的出发点和核心价值。这一要求明确了特教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内容和可循途径,是所有教研活动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每一位特教教师的共同愿景和行动指南。
南京市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与推动下,以市教研室为主体,充分考虑特教指导中心、教科所、电教馆、区教研室,普教和特教、学校和教师等各方资源和需求,通过公开课、师资培训、项目研究、视导调研、竞赛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教研平台,激发各方内驱力和创造性,结成可持续发展的教研共同体,形成了行政主导、专家引领、部门协作、普特融合、市区联动、共建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教育教研新格局。
全市在特教教研领域形成两支队伍、三级教研的格局。一支队伍由各区特教教研员、各特殊教育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区特教指导中心分管教学领导组成,其任务重点在区、校教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另一支队伍是特殊教育学校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及融合教育教研组,成员为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和融合教育学校的学科教学骨干,其任务重在全市教研工作的研究与引领。
市级教研定位在中观层面,面对新形势,集中全市优势力量破解发展难点,注重引领方向和探索路径,并对区级教研开展相关业务指导。区级和校级教研定位在微观层面,根据市级教研要求,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教师教学实践改进。市级学科中心组代表全市特教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并将研究成果辐射到各区域和学校,引领全市特教各学科专业发展。两支队伍、三级教研,上下贯通、定位准确、任务明确、规范活动、协同联动,合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三类特殊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整体规划全市教研活动。听障教育、视障教育课程标准与普通教育课程标准相比,同大于异。在教研工作中着力促进盲校教师和聋校教师积极参加普通教育的学科教研,同时每学期与市教研室普教学科教研员联合开展融合教研及视导活动,推动他们与普通教育广泛深入交流。培智学校课程标准与普通教育课程标准相比,异大于同,且培智学校每区只有一所。所以,在全市多渠道开展培智学校学科中心组教研、区域联片教研、新建校与老校拉手教研等多种类型教研,促进培智学校之间的多元交叉合作。融合教育学校数量众多,则充分调动发挥区级教研力量,市区联动、普特融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
近年来,南京市逐渐形成以落实课程标准为抓手深化特殊教育学校教研,以基于教育评估的课程与教学调整为抓手推进融合教育教研的双线交融教研模式。教研活动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特殊教育各类别、年段和学科教师的均衡稳步发展。
全市各项研训活动形成了明确规范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和高效。每学期初通过全市教研例会和各学科中心组例会,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本学期各项研训活动。主题突出、重点任务和月度安排明确、环节清晰,有利于统一思想,按计划开展工作。学期末,各中心组总结梳理本学期工作,形成物化研究成果。
培训活动坚持主题化、系统化的原则,避免零散的蜻蜓点水式培训,以“学做研统一”为基本要求,支持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成长,在专业实践中逐步做到知行合一。
市级教研活动包括“校内备课—中心组展示交流—专家指导—修订之后再备新课—中心组再次磨课—全市展示和专家总结—全组反思与活动评价”等七个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操作要求,以保证教研活动质量。一场教研活动绝不只是一次展示,而是所有参与者的一场深度教研之旅。
南京特教教研始终立足现实,直面课程与教学实践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组建各学科骨干教师中心组,聘请高校研究人员为导师,找准矛盾点,破解困难点,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探索,将教研的过程转变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断推动教学实践改进,促进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全面发展。
如新课标颁布之后南京即成立生活数学中心组,集中全市生活数学骨干教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指导下,持续开展基于新课标的精品课例研究,形成一系列优秀教学资源,为全市生活数学教学引航探路。再如,聚焦融合教育教学实践中个别化教育计划难以在普通教育学校实施的问题,组建普教特教骨干教师团队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指导下,研制课程本位评估工具,使评估结果与学科教学无缝对接,打通个别化教育中关键一环,推动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随着融合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教育学科教研员也加入融合教育研究的行列。
问题驱动、目标一致、专家引领、平等互动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师学习能力和实践智慧,形成了融合开放、合作共享的区域特教教研风气。
特教教学实践非常复杂,教师必须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才能通过长期积累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南京特殊教育教研以基于课程标准的精品课例研究为载体,使共同体教师在与专家、同伴的多轮磨课、上课中经历“个体经验—团队经验—新理念理论—团队新经验—个体新经验”五个经验更新和行为跟进阶段,形成做、学、研一体化的课例研究机制,努力打破专家“理论研究”与教师“实践操作”之间的藩篱,实现教师的可持续成长。
新课标实施以来,南京市已经陆续建立康复训练、生活数学、生活语文、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等多个学科中心组,各学科中心组在教研活动中形成了典型的精品课例,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正在研制区域学科教学指南。这些研究成果对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区域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研行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而有效的工具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纽带。南京市通过研发教研工具,将国家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宏观要求具体化、工具化,有利于教师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并支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自主持续成长。
2017年经过“新课标新理念新要求”工作坊的探索研究,南京将课程标准要求与区域教学实际相结合,研制了《南京市培智学校教学活动设计基本要求表》,具体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关键要素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增进了教师对于课程和教学的整体把握。这支持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工具,避免经验主义和教学惯性,依据工具不断提升理念、调整教学行为,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使课程标准真正落地。
2021年在专家的指导下,“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工作坊”骨干成员经过探索研究,基于普通教育课程标准和个别化教育理念研制出版了《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课程评估工具》,奠定了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调整的科学起点。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融合教育“五步三环”课程与教学调整模型,为一线课程与教学调整提供了完整的内容、系统的要求、清晰的流程和规范的保障,为融合教育学校和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保障。
南京特教教研重视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以教育评估作为特教学校、融合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起点和实施个别化教育的依据。坚持目标导向教学,在教育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标准—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个别化课时目标”四级目标体系一体化研究实践,不断推进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度探索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应用,支持教师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课程理念。
与此同时,重视教师队伍的评价研究,积极开展市区两级特殊教育(含融合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故事讲述大赛、特殊教育作业设计大赛、论文案例评比等。强化将全市教学研究成果作为比赛重要内容的要求。如在近五年的各项设计课堂教学的比赛中,都将《南京市培智学校教学要求基本表》作为参赛教师必用模板,作为评价各区特教教研的重要指标。评价在推动教师专业进步的同时,也增强了特教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激励着教师终身发展。
“十四五”期间,南京特教教研将继续秉持“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坚守课程与教学研究主阵地,在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不断推动区域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