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辅具进校园,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使特殊儿童焕发生命精彩,具有特别而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将残疾界定为,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支持的作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指出,残疾是个体身心结构上某种组织或功能的丧失或不正常对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或障碍。残疾、残障、缺陷、失能、障碍,其定义和表述不一,但都与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这是不争的事实。残疾或障碍给特需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甚至严重影响他们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进而影响健康成长。据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我国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占特需学生比例是24%,这说明仍有相当数量的特需学生由于缺少功能康复和辅具支持而不能进入学校就读。所以,推进辅具进校园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坚持公平原则,努力通过校园辅具的适配和广泛适用,帮助特需学生改善和代偿功能,减少活动受限和参与受限,为他们提供必要而适合的生活、学习支持,创设最少限制环境,以使更多特需学生借助辅具支持进入学校圆上学梦,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推进辅具进校园,是保障特需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是确保特需学生一个都不落下、促进他们走向共同富裕的政治任务和重要措施。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推进辅具进校园,不能就技术论技术,更不能商业功利化,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积极将辅具进校园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实施结合起来,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是在学校德育中,要充分运用辅具,培根筑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在智育中,要善于根据特需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不同需求适配和使用辅具,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掌握知识向提升能力转化。三是在体育中,要通过体育锻炼中辅具的应用,改善功能,强壮体质,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四是在美育中,要着眼于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使用辅具,不断提高学生人格的尊严和情感的丰富性。五是在劳动教育中,要更多地通过劳动教育的相关辅具开发和生活能力教育等的辅具适用,加强劳动教育,促进特需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总之,着眼育人,立德树人,赋能提质,这是辅具进校园的根本目的,也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
特需学生存在着类型、程度和个性发展的显著差异,推进辅具进校园,一定要根据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殊需要,坚持适宜原则,注重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特需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首先是在辅具适配和教学理念上,要坚持“适宜的才是最好的”理念,不能盲目搞“花架子”和“政绩工程”,不能离开学生多样化需求搞“标准化”和“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按需适配、注重实用、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功能改善和适性发展。其次是要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课程教学适性调整与辅具适配的深度融合。特别要根据特需学生身心特点,借助通用设计替代、变通等策略和辅具的综合使用,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切性,不仅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也能适合特需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在教学上,一方面要更多地通过自制学具、教具、辅具助力启发式教学,提高特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以个性化辅具适配推进个别化教学,不断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供“脚手架”(又称“支架性教学”),促进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提高质量。再次是将辅具适配与教学评价改革结合起来,努力通过辅具进校园助力更加适宜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改革,推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由于社会环境中人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的消极影响,特需学生参与学校学习和生活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和困难,“随班混读”、“随班就坐”、参与不足,是融合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推进辅具进校园,要遵循合理便利原则,加强无障碍设施、智慧校园、辅具适用和学校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为特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合理便利和各种支持。首先是要借助辅具进校园之机,在学校乃至全社会广泛进行《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全体公民对残疾人尊重、关爱、认同、接纳和包容的意识,努力消除教育歧视等对特需学生参与的障碍,创设友爱互助共生的学校文化环境,促进特需学生在心理上实质性融入课堂学习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其次是要将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推进辅具进校园结合起来,积极将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按照通用设计原理运用到无障碍建设和辅具研发及使用中,努力在学校所有地方、各个环节和育人工作每个方面都能提供合理便利,促进特需学生能在学校物理空间中无障碍地学习和生活。最后是要加强立法、经费、专业人员配备等支持保障,形成辅具进校园的规范、导向和动力机制,加快辅具进校园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促进更多特需学生依托辅具支持充分平等地融入社会,共享现代化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