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霞霞
(甘肃省静宁县八里学区高城寨小学,甘肃 静宁 743400)
学前过渡期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过渡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研究者将学前教育结束和学前阶段都指定为学前过渡期。幼儿期和学龄前幼儿是个性化趋势和价值观的萌芽阶段,是塑造良好个人行为的光辉时代。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坏了,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由于德育具有润物无声的独特性,在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早期开展幼儿德育,有利于幼儿优良气质的培养、习惯养成、思维方式等提升。尤其是在小学转型的特殊时期,德育显得至关重要。幼儿园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施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能有效地提升幼儿的思想素质,使其在自身的品德教育与发展中,真正地成长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卓越人物。笔者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孩子的思维素质,让幼儿园教师高度重视孩子的正确德育观,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标准下,促进幼儿的快速发展。
人的祖先们是以群居的方式生存下来的,他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原型道德”,而后来,他们的“群体逻辑”就诞生了,社会德育可以说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重视幼儿的德育是我国自古至今的优质教育传统。中国历代著名的教育家都把“为他人做事”教育作为他们日常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受教育者的品德完整性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孟子办学以“仁”“义”“礼”“智”“信”为教育的具体内容。而且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多与社会公德有关。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夫之在创办白鹿洞书院时,以“习生习贤”为教育服务宗旨。在长期的《竹子读法》中,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更好地做圣人。近代以来,蔡元培提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人的教育和整体权利现实主义植根于社会公德”。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提高全体员工的观念和道德,是完成“以德治国”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对幼儿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期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年轻一代要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融入世界。在明确对年轻一代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要注重对幼儿素质的渗透,从小培养良好素质的基础。《幼儿园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增强“热爱科学”和“自信”的内涵。现代德育模式中明确指出了幼儿德育的总体目标:“启迪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科学、建立诚信、自信、质疑、友善、英雄主义、爱护环境、克服困难、礼貌、良好的举止和遵守规则的习惯,以及他们开朗、乐观的气质。”从古至今,高度重视幼儿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社会道德风尚形成的基本前提。有志之士已经广泛认识到,提高幼儿的道德修养是提高全体员工文化素养的前提,详细的德育工作是在幼儿德育实施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这说明,幼儿良好作风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已经与国家的长远规划挂钩。
其次,加强对幼儿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思想。教师应尽量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以身作则,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德育。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德育观念也必须提高,教师需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高自己的言行规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孩子们树立一个优质的榜样,对他们真正地、正确地进行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教师还要全面地发掘特定的课程内涵,把握其在日常生活与学业中蕴含的知识,把有关道德教育的防范与资讯内容向幼儿渗透,改进教育的教学目标,有效地管理幼儿的日常活动。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加强对学校教育的宣传和规划;在积极把握道德教育必然性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状况,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革新,实现教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性的形成基本出现在学前教育阶段是渐进的,幼儿期是个性化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产生了初步的接触和联想,构成了主题活动的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幼儿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包括人体、智商、性格、气质和情感的发展。学龄前过渡期的孩子在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期,由于日常生活标准的变化,核心主题活动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幼儿心理活动描述的自觉性和针对性的逐步提高,使幼儿逐渐为未来目的行动,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成人或群体的规定。由此,孩子们正在这个环节逐渐得到初步的个性化。在主题教室里,教师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道德故事竞赛,让幼儿搜集资料,整理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各种方式让原本单调乏味的道德教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加强对道德教育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幼儿道德教育。在实际运用中,教师要充分顾及幼儿的游戏性,把日常道德教育转变成有组织性的教学,使幼儿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优秀班级可在每个月的固定日期设置品格教育日。孩子们在这一天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潜意识地维护自己的言行。只有好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促进优秀品格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幼儿园是重点教学课堂,教师具有良好的德育意识、良好的德育方式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例如,在主题班会中,教师运用高效的激励机制,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情境,以适当的方式刺激幼儿的兴趣。参加教育竞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快速提高与德育基础建设相关的专业技能,也能培养幼儿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幼儿思维和逻辑的快速、健康发展。
正如Ellen Korg 常说的:“没有杰出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物,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大师,可以共同创造文明城市。”性格和气质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个体化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中,社会道德观念的发展趋势对幼儿个体化的产生至关重要。从幼儿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在道德素质层面,对于学前教育结束、入学前的幼儿,可以看出他们周围已经有了一些道德观念,比如,同情、互助、责任感等,也有各自独立的、积极的社会道德动机,但这些社会道德动机大多仍被实际的社会道德案例操纵。在社会道德区分中,它通常包含非常清晰的情感和暗示。他们逐渐将道德品质与生活的实际意义区分开来,但仍然细致入微。也就是说,由于社会伦理的发展趋势,5~7 岁的孩子更有可能为他们进行系统的基于软件的道德教育。但另一方面,因为幼儿对价值观的理解还是很基础的,有漏洞的,还有模棱两可的。所以需要家长和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身边的例子,在场景中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积极、正确地引导孩子辨别是非,从而帮助孩子塑造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我国现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背后的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幼儿心身发展趋势大概有以下特点:在智商发展趋势的质量和健康水平上,普遍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性格和习惯水平上则存在较多的不足。孩子狂妄自大、个人行为、灌输教育的例子屡见不鲜,幼儿犯罪和近视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幼儿在与他人相处时会遇到三个层面的挑战。首先是父母之间的矛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感生活变得更加敏感和丰富多彩。在家里,父母和祖辈的照顾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感,从而使孩子缺乏主见、自信、判断能力、自理能力等。如果父母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就会引起冲突。此外,伙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孩子们入学后必须应对的两大挑战。由于家庭中的所有资源都是孩子的,是他们的个人财产,幼儿容易形成“唯我独享”的心理。而在校园要遵循学校的职业道德,学会文明礼貌,学会尊重老师,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导致其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
独生子女问题主要在“独”字引起的家庭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氛围存在很多矛盾,比如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发展,给孩子很多的付出和关注,以及优秀的日常生活标准,满足孩子的身心需求。但与此同时,也会有消极态度。父母的宠爱、过多的呵护以及生活中优良的自然环境,都会让孩子受到宠爱,促进孩子不良行为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过于傲慢和溺爱孩子,凡事都做得及时,分配得当,伤害了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产生依赖感,自控能力差。父母不限制宝宝的个人行为,而是敷衍了事,处处让步,让孩子缺乏自控能力,最终养成傲慢、偏执、粗鲁等不良性格。如今的校园环境和亲子教育的不利条件,导致独生子女不会聊天。根本原因是德育成为独生子女文化教育的薄弱环节。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展幼儿德育和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要,幼儿园和校园文化教育也需要结合亲子教育的特点。
教学与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在实施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同时,教师还需要与父母进行良好的交流,使父母能够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协调,优化班级管理方法,健全道德文化的规范,使幼儿逐渐改进自己的自律倾向,让幼儿们认识到自己可以尽早进行教育管理的指导。基于道德教育的继续教育,让幼儿真正树立起良好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家长会、亲子教育讲座等专题教育,保证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公平、公正的。沟通和谐,找到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改善孩子的行为举止。教师在召开家长会时,既要明确提出孩子的缺点,又要表扬孩子的亮点,让家长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使德育形成最佳的自然环境。教育是可以创造的。此外,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就要促进幼儿的文化意识、行为习惯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保证其良好的德育实践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此外,实施德育课程内容渗透,完善德育教学课堂。新的教育考试大纲强调将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课程内容中。“以德育人”是每位教师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作,每个幼儿教师都要明白,每一项课程都具备了“以德育人”的社会道德内涵,同时也要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方式传递给幼儿。所以,每个教师都要把工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课程的具体内涵与道德教育相融合,以培养社会各界的幼儿为对象,建构多元化的道德教育课程。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按照每天的工作安排幼儿的道德行为,让他们看一些有教育性的小短片。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加强幼儿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个人发展趋向与集体荣誉意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氛围。教师的关心有助于开启幼儿的心灵,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必须对幼儿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日常的生活是非常关键的,要让幼儿时刻体会到教师道德教育,从道德教育中获益良多,同时也能体会到心灵的丰富与喜悦。在道德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对待幼儿的交往,能够明显地改善幼儿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在多元课程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程,使幼儿能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步获得群体信任,构建优质课程内容德育氛围。
总而言之,幼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纠正其缺点、塑造良好的气质习惯方面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无论是从历史实践角度,还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渡时期幼儿德育的发展都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乃至未来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在学前过渡期为幼儿养成良好自我修养的重要性,结合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塑造幼儿优良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自控能力,让幼儿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