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武 彧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 “双减”)。“双减”提出了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的新的减负思路,将课堂教学的改进作为落实减负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减负的重要手段[1]。“双减”是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核心的,是通过建构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实现减负提质的本质。由于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导致一部分初中化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不重视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没有根据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真实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营造趣味性课堂氛围;不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还会使得学生面临着较重的作业负担及学习压力,难以实现健康自由的发展。当下,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做好初中化学课堂的“加减乘除”,构建满足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课堂。
在初中结业考试中,也有对各种实验步骤的考查,但由于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一部分化学老师在思想上将化学实验视为无关紧要的内容,认为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进行实验,还不如口头向学生多重复几遍,强调了再强调来的效果好[2]。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部分教师直接将实验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化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让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的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教师只是给“灌输式”课堂换了一个名称,叫做“问答式”,没有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2]。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从而增加学习压力。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进度,仅仅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断加快教学速度,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使学生缺乏有趣的学习环境[3],这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积极构建趣味性课堂,促使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能够独立地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发展能力和积极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部分学校尚未在化学学科学习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不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3]。核心素养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应试成绩再好的也只是擅长死记硬背,并不能很好的分析问题,学生离开老师的帮助之后,自己很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做好课堂的“加减乘除”,构建适合学生科学学习、健康成长的初中化学课堂。
在“加法”上,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意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视组织开展化学实验,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以化学实验为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历化学实验过程,认识化学实验是探索多彩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化学世界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4]。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组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制取氧气》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进行氧气制取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制取方法;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比较制取氧气的不同方法,然后总结出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老师接着提问:如果让大家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实验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此时,在问题驱动下,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交流讨论,学生会根据自己前面亲历的实验过程及结果来进行分析、判断,学生的化学思维得到训练,科学探究兴趣得到培养。
在“减法”上,教师需要减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在科学合理的新教学方式下,使化学学习变得更容易,促使化学课堂更加高效。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教师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学生对化学世界是充满好奇与期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此来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效增加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形并举的特点,可以将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构建形象生动的化学课堂,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分子的模型,利用动画模拟分子的运动状态,形象直观地展现分子与原子的特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微观知识,理解微观世界。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微观知识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乘法”上,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巧用情境教学法,打造趣味性化学课堂氛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全程有效参与化学课堂学习,产生“乘数效应”,提高课堂效率。
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灵活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是提倡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发展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赶课程进度”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营造符合学生科学学习需求的课堂氛围,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除法”上,消除提高化学核心素养的阻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化学课堂中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内化,实现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变,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广泛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应该遵循STSE的教育理念,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衔接,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生活化整合,选择更贴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积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5]。例如,在教学《爱护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时,虽然这一课题的知识点并不难,但是想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则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应该收集各国人均水量的最新数据并向学生展示,真实有效的数据更有利于向学生说明当前水量的缺乏情况,让学生真正理解倡导珍惜水资源的原因,从而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去珍惜水资源并去探索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将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从而实现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推进高质量落实“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校课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住阵地,学校课堂教学的改进迫在眉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初中化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初中化学课堂的“加减乘除”,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