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川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735100)
第一,是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是:进行课程改革时,重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通过探究实验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自觉进行知识构建.因此,教师要把握时机展开探究性实验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牢固掌握相关内容,积极顺应新课改要求.
第二,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然举措.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大多数的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进行实验学习时缺少明确的目的,难以达成实际目标.因此,更加需要教师注重转变教学策略,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开展,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求.
第三,是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渠道.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针对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优化,还需教师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内容,使其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获取知识、发散思维、挖掘潜力,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教学时间紧迫、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导致学生鲜少有机会展开探究性实验.基于此,首先需要教师清晰认识到设置探究实验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参与实验的机会,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教学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知识理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其次,教师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采取有效措施来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勤于思考,取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发自肺腑地喜欢上高中化学课程.
化学教师在探究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需提出与实验有关的内容,促进学生自身的思维发散,在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方案后,可对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可行度加以分析,注重设计的实验内容优化,积极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以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例如,在对“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化学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即氢氧化钠与氯水溶液发生反应红色褪去的现象实施分析,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可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什么实验过程中滴入氯水时,氢氧化钠溶液红色会褪去?实验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为何实验开始的时候,氢氧化钠的溶液显示为红色?通过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思维拓展,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当学生了解到氢氧化钠属于碱性溶液,滴入酚酞后氢氧化钠溶液就会变为红色,此时,学生们的讨论结果也会有所分歧,部分学生认为是水和氯气发生反应生成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物质,如次氯酸,而次氯酸则会使红色酚酞氧化,使其变成无色的物质;而部分学生则会认为氯气与水反应形成酸性物质,如HCl,其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就能使溶液碱性消失.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自身想法后,教师需依据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并指导学生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以此使学生在论证环节通过学习掌握相关内容.通过实验优化设计,不仅能促使学生形成探究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围绕课程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高效展开对化学实验现象及其原理的探究性学习.就学生而言,可以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说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地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其娴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进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相关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腐蚀现象的铁块带到课堂上,使学生直接观察到腐蚀后的铁块其表面附着的红色锈迹.与此同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导致该物品腐蚀速度加快的原因有哪些?”随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思考、探究.有学生通过观察后表明可能与其所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环境湿度的作用,潮湿环境下的铁块极易被腐蚀.结合学生的发现,教师采取对比实验将铁块分别放到干燥和潮湿的环境中,观察其腐蚀程度变化,以此对学生猜想予以验证.
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演示实验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往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时,普遍会以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为依据,严格遵守教材内的实验程序、步骤,一板一眼展开实验,然后验证结论.殊不知这种呆板的演示实验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反而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创新实验方案,科学设置问题,将演示实验合理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实验探究中.例如,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相关内容的教学时,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可这样设计实验教学方案:以实验期间可能出现的白色固体沉淀物为立足点,使学生展开思考:“进行实验时导致出现白色固体沉淀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此时学生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教师便可顺势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以使其在探究过程中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新课改下,化学教师需注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与弊端突破,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计导入式以促进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高效结合.在高中化学的探究实验教学当中,教师需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将此作为课堂的教学切入点,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差异性以及探究能力,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知识的掌握水平等,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内容导入,以促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探究.例如,“氯气实验制备”的教学当中,可通过问题导入式的课堂教学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可开展导入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学习到怎样制取氯气,在制取氯气时,都需要什么物质?”学生经过回忆先前学习的知识及化学教师的引导,得出氯气是由固体(MnO2)和液体(浓盐酸)反应生成的,以此为后期制取方法的探究实验奠定铺垫.与此同时,问题引导式的情境创设,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动力以及学习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形成实验设计创新力以及实验操作力.除此之外,化学教师需注重设计些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辩证、对比等相关学习方法,促进实验探究的综合能力完善与提升,以促使学生自身的实验探究整体性与严谨性得以提高的同时,促使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教学效率以及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单纯借助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并不能使学生的实验学习诉求得到充分满足,因此,教师还需注重将教学眼光放长远,把探究实验延伸至课外,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时,不会对器材有较高要求,学生操作起来更简便一些.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化学探究实验简化为生活实验,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形成深刻理解,通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进行思维拓展,促使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例如,进行“原电池”一课的教学时,由于其涉及内容繁杂,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便于学生更好理解.首先,向学生强调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即氧化还原反应,在学生清晰认知到只有在氧化还原反应下才会产生原电池这一点后,便可要求学生结合课外实验进行化学实验设计.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也有学生联想到教材内的水果电池,受到启发,选择将铜片插到香蕉、苹果、橘子等水果上,连接导线做成水果电池.还有学生结合生活中常用的食材和工具,如盐、白醋、可乐、铜丝等,制成盐碱电池.等学生的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还需及时予以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再如,进行“醋酸”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也可带领学生通过课外探究实验来更好认识醋酸性质:把石灰石和醋酸融合到一起,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不难发现,通过醋酸溶液的作用,导致石灰石出现显著的化学反应,溶液有气泡冒出,石灰石逐渐溶解.总的来说,课外探究实验地开展,有利于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有效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还需注重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出及时调整,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展开积极沟通,凸显其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注重将生活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帮助其加深理解与记忆.除此以外,教师也需认清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掌握其兴趣取向,以此促进自身教学方案的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化学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