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形象、话语:电影《长津湖》对家国情怀的具象书写

2023-01-21 02:36:36杨甜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毛岸英长津湖家国

戴 蔚 杨甜甜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核心内涵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主流电影重笔书写的主题之一。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父辈》,从《战狼2》到《长津湖》,大都从小人物、小家庭着手来展现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以爱国报国为荣的精神风尚,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实现民族文化共识。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选取长津湖、水门桥两场局部战役进行影像呈现,通过对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实力悬殊的敌我力量、伤亡巨大的残酷战争再现,充分展现中国志愿军无畏艰难、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钢铁意志和伟大精神。2021至2022年,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长津湖》)共获票房近百亿,同时在猫眼平台获观众9.5以上的高分好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家国情怀是《长津湖》通过英雄人物群象所传达的精神、文化内涵之一,影片通过具象阐释、建构和表达,对家国情怀进行了书写与升华。

一、内涵:家国情怀的具象阐释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将家与国置于相互依存、整体统一的关系之中。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统为一体,把个人品德修养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个体的理想追求,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是一体相融的辩证关系。当代人则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朴素表达“家国一体”的辩证认识。《长津湖》的故事书写是以中华文化的家国关系为思想基础的,电影通过多元立体的人物塑造,贯通家与国的情感逻辑,形象细腻地阐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战士的家园梦想。“家”是个人生活、情感和精神的归属。建设家园筑安居之所,与家人团聚享人伦欢乐是每个人追求的美好愿望,更是战争年代的人们无限向往的明天。电影《长津湖》把英雄人物置于“家”“国”双重背景之下进行刻画,既表现他们作为普通个体也有对家人和故乡的眷恋,对美好家园的向往和追求,也书写他们作为战士对保卫国家使命的担当。电影开篇就表现了伍千里回到家中满怀憧憬地与父母分享来年春天盖房子、给伍万里说媳妇的规划。随着故事的行进,又进一步表现许多不同人物的小理想,如雷睢生内心向往却不说出来的对家的渴望,听到伍千里对他战后人生的安排后的心满意足;梅生随身携带的女儿的照片是他对家的思念;平河遥望祖国的方向念叨,那是“家的方向”等等。这些细腻的微观叙事不仅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可感,同时,将人物置于家与国的双层语境之中,使人物对幸福家园的向往与憧憬与现实残酷的战斗、壮烈的牺牲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给观众理解人物及其精神构建思辨性语境,导入更深刻的理解层面。

亲人的不舍和瞩望。电影既表现战士,也通过有限的镜头对战士的亲人进行了描写,为人物塑造搭建立体的社会情境,将英勇的战士置于“父母的儿子”“孩子的父亲”这样的情感关系框架中,使英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影片用特写画面呈现失去长子的母亲目送伍千里离开时的泪水,刻画了毛主席站在门口送别毛岸英离开时无言而深情的瞩目,从普通家庭到国家领导人家庭,每一个战士都是家人放心不下的亲人。尽管战士离开了家上了战场,电影仍通过一些小物件作为线索将战士与家进行勾连,如,伍千里戴在脖子上的长命锁,张小山的项链,梅生随时揣在怀里的女儿的照片等。这些物件都是他们各自从家里携带而来,其中寄寓着父母对孩子上战场的担忧、祈祷和祝福,也有父亲对孩子的不舍与思念。这些小物件也成为观众将这些钢铁战士与他们的家人关联起来互文理解的触发点。当战士们在战场英勇舍生忘死,千千万万的他们筑成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时,家的情愫闪现与回味犹如一首思乡曲婉转悠长,使观众在情感上与战士更加贴近与共情,进一步理解英雄们崇高的品质与精神魅力。

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家园既是聚亲情享天伦的小家庭,也是存亡相依、命运与共的国家和民族。历史上,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刻,总有一群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没有国哪有家”,这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共识和价值共识。在《长津湖》中,尽管战士们对家人和家乡有无限的眷念之情,但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如,本已递交了退役申请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的梅生,毅然告别妻子,赶到部队集结。毛岸英主动请缨成为抗美援朝的第一个兵。正是厚植于家国情怀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担当保家卫国使命,并在极其艰苦的寒冬穿着单薄的棉衣,吃着石头一样硬的土豆,用意志和智慧顽强地与武器装备悬殊、后勤保障丰足的敌人殊死战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他们用舍身忘死、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中华儿女对家国的深沉情怀。影片中,平河望着远方说“那是我们的边界,家的方向吧”,余从戎答“是啊,祖国的方向”,直接抒发了战士们对家与国的想念与热爱,家和国都是英雄儿女念念不忘的精神原乡。

二、形象:家国情怀的具象呈现

形象是电影与观众进行意义沟通的桥梁。《长津湖》通过多种形象的艺术塑造实现对家国情怀的具象表达。

1.立体可感的英雄群像。

人物是电影打动观众、获得共鸣的重要元素之一。《长津湖》在全景呈现两场经典战役的同时,刻画了伍千里、伍万里、梅生、余从戎等虚构的人物形象。同时,影片将彭德怀、宋时伦、毛岸英、杨根思、冰雕连等真实英雄人物与虚构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展现了平凡而伟岸的英雄群像。电影将这些英雄人物置于真实的个人生活中,对他们的家人亲情、生活愿景,以及战友情、兄弟情等进行多维描写,多维情愫传导能够获得与不同观众产生共情。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也力求真实可感,既表现伍千里等老兵的英勇和坚定,也表现伍万里等新兵初上战场的懵懂莽撞,以及他们在战斗锤炼中的快速成长;既表现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也表现他们在严寒中瑟瑟发抖地忍饥挨饿、受伤时的痛楚和脆弱,如雷睢生被炸伤后痛苦地呻吟“疼死了”“别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儿”;既展示英雄们英勇无畏,也表现他们内心对亲人的温柔情思,如余从戎对妻女的思念等等。生活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使观众与这些崇高伟岸的英雄的距离得以拉近,观众能够在对英雄人物生活和命运的关切中产生共情与共鸣,从而对人物的价值信仰、精神信念产生认同。

2.诗意描画的空间形象

相较于整个影片的时长,《长津湖》对于国内场景空间的表现较少,但对每个场景都进行了细致刻画,从伍千里家乡的江南水乡到中南海,再到长城关外美景,影片通过场景布置、光线烘托、长焦镜头等技术运用,精心构造出温暖祥和、如诗如画的家国空间。伍千里的家和家乡是中国民间生活空间的缩影,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但影片用温暖的阳光、金黄的秋叶、嬉闹的孩子、忙碌的水上人家表现出家园的安宁祥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虽然条件还很落后,但人们有着建设未来家园的希望和信心。中南海菊香书屋是毛泽东主席的故居,影片在表现这个场景空间时利用凌晨自然光线的暗淡,用深色家具、服装形成厚重的光影基调,用窗外走廊灯光突出人物、烘托环境,呈现出如油画一般的画面效果;七连开往朝鲜的火车经过长城时,影片刻意展现了祖国这个家园的关外美景,不吝光、影、色倾情勾勒华夏山川瑰丽雄奇之姿,并多次用景与人的交叉剪辑实现人物在情景交融之中的精神升华。从南国秀美的江南水乡到北京中南海,再到辽阔的北国关外风光,虽然影片没有用旁白或台词直接表达对家国的热烈情感,但这几个极具特色的典型空间的影象呈现,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爱家、爱国、卫国的家国情怀。

3.见微知著的细节

细节雕琢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来勾勒人物性格,剖析人物的精神内质,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是《长津湖》家国情怀文化书写的重要特点。在《水门桥》中,“香烟”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具,伍千里遇到炮营的杨营长很自然地从他嘴上的香烟取下来,吸了几口之后又还给杨营长。这个看似随意的动作,展现了战友之间相依为命、简单朴素又真挚的战友情。在碣隅里战斗结束之后,面对七连巨大的伤亡,伍千里在雪地上垒起一个雪丘,在上面插上点着的香烟。谈子为在了解美军指挥部的位置信息后,在战友的面前平静地牺牲,战友们无比悲痛,谈子为没有牺牲前没有掐灭的香烟伍千里将它掐灭。这三个有关“香烟”的描写,承载了厚重的战友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面对战友的牺牲悲痛心情,活着的战士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战斗的决心。

细节升华人物精神。细节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句话语。在《长津湖》中,余从戎向伍万里介绍谈子为时说他是“打不死的大英雄”,而谈子为严肃地告诉伍万里“没有打不死的英雄”,那到底是什么是英雄?这既是伍万里的困惑,也是影片想要去阐释的战斗精神实质,英雄不是钢铁铸造的不坏之身,和普通人一样也是脆弱的血肉之躯,只有心中追求和升腾的“荣耀”才是真正铸就英雄钢铁意志的核心力量。在《水门桥》中,谈子为的牺牲对伍万里产生了巨大的触动和震撼,也让他真正理解了谈子为跟他所说的“没有打不死的大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句话的厚重内涵。

细节激发观众共鸣。细节常是引导观众将多个文本关联起来生成情绪张力的重要元素,是影像书写中引起观众共鸣和共情的触发点。当战争结束后,第九兵团各连在火车站上集结时报告人数时,伍万里眼神坚毅、神情凝重地大声报告“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震撼了集结现场的官兵,也深深震撼了屏幕前的观众。同时,也与电影开端的集结报数相呼应,从实到一百五十七人到实到一人,数字巨大的变化犹如一个互文性按钮,让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和英雄豪迈再次回现萦绕,激荡起观众心中强烈的无限敬佩和痛惜之情,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

三、话语:家国情怀的具象表达

作为史诗级的大片,《长津湖》的叙事格局和叙事视野无疑是恢宏的,但电影并不满足于对一场战争的描述,而是在历史与虚构、微观与宏观、个体与国家的多重交织中,力图深入剖析这场战争的意义,以及战争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战争之下的人物命运及家国情怀。

1.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交融

《长津湖》在创作中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融主要通过小人物大格局、大视野小视点来展现。近现代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百姓家园要安稳,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有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在中央领导集体讨论如何应对严竣局势时,毛主席一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明确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在新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清楚地表达了这场战争于国于民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战士伍千里在新中国成立后满怀憧憬地要去完成建房梦想,梅生期盼与妻儿共享天伦,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正如梅生所说“这个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以及平河所愿望的“希望下一代,能活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战士们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无不体现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认知,体现出普通个体的大格局境界和情怀。

对毛岸英这个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电影《长津湖》的一个重要视角。作为革命领袖的孩子,他少年经历艰辛坎坷。受父母革命信仰的影响,毛岸英信念坚定,革命经历丰富,相比同时代青年有着更加宏观的家国视野。他向彭德怀申请加入志愿军时说,“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这句话体现出毛岸英是在国家和人民的宏观视野中定位自身,并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严格要求的思想境界。同时,这句话也深刻寓意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受到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家庭拥护和支持的英勇之师,中国领袖的家庭是这千万个普通家庭之一。当伍千里所在连队修整时,导演意图用毛岸英的视角直接全景呈现“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通过毛岸英的视野,我们看到,这“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生龙活虎、谈笑风声,战友兄弟犹如家人。毛岸英的视野代表所有观众及家人的视线所及,这目光充满敬仰、欣赏和不舍。毛岸英对集结命令的不忍说出也正是家人般亲情和疼惜的体现。大音希声,导演此时虽从毛岸英的单一视点入手,但却大处落笔,充分展现“国是千万家”的文化内涵。同时,导演还将其乐融融的休整场景与即将更加艰苦的战斗构成戏剧反差,把普通中华儿女的形象及其家国情怀书写得丰富生动、细腻精妙。

2.历史真实与虚构故事的互释

电影《长津湖》在历史叙事与艺术叙事的结合中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融合与互释。“历史片”这一体裁类型归属明确了电影内容叙事的范围,即抗美援朝战争及其时代背景,长津湖、水门桥等战役的史实、相关历史人物作为该影片的“前文本”,成为影片的叙事语境和阐释语境,以及观众理解电影的元语言集合,为观众对电影文本的意义理解和阐释建构出了明确的坐标轴。电影在创作中呼应了影片前文本的文化语境,正如该片历史顾问王树增所说“《长津湖》用画面、镜头、表演,深刻、饱满地体现了当时历史片段中的人和事。”[2]《长津湖》在历史和民族的方位定位自身,以史实为依据,再现战争场面的同时用影像诠释战争缘何而起,以及这场战争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影片对毛泽东、彭德怀、宋时轮、毛岸英、杨根思、冰雕连,以及美军重要将领等相关历史人物进行了呈现,对长津湖战役、水门桥战役中敌我实力、战争局势、战略布局、相关史实,以及志愿军遭遇的困难等进行全景式铺陈,为影片搭建了史实框架,也为影片的艺术叙事和艺术形象刻画、观众的意义接收和阐释构建了历史语境。

艺术虚构是电影创作的特点。《长津湖》巧妙地将虚构叙事与历史叙事交叉融合,虚构人物与真实人物在影视时空交流互动,使文本间形成相互指涉的关系,在史实与艺术的诗化相融中完成对人物精神的展现和对话,实现对战争意义和叙事主题的阐释、升华。影片在铺展战争背景基础上,塑造了“第七穿插连”这一汇聚了志愿军战斗精神和钢铁意志的高度凝练的虚构形象,影片将第七穿插连的战斗经历与战斗英雄杨根思、冰雕连的战斗场景虚实结合,全景式地完成了对长津湖战役的艺术化叙事。影片的虚实融合在细节方面也多有体现,如让真实的历史人物毛岸英走入伍千里所在连队这一虚构人物群体休整场景,让毛岸英与伍千里、梅生、伍万里产生一定的互动;面对伍万里对“英雄”概念的求索,影片通过毛岸英的话回答“上了战场就是英雄”。似乎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直接表达对“什么是英雄”这一本质之问的理解与回答。真实与虚构的互释,增强了电影这一虚构叙事的感染力,深化了主题内涵。

3.家国情怀的意象表达

“意象”是中国艺术的核心内涵之一。“它是一触即觉、不待忖度推敲、不假思量计较”[3]而得到的心物同一、意象契合和情景交融。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4],景是情的载体,状景也是电影叙事常采用的寄情方式,“景非滞景,景总含情。”[5]电影《长津湖》中多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形成家国情怀意象,直抒胸臆地表达人民对个人小家园和祖国大家园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爱好和珍惜。影片一开始就用梦幻般的光影展现风景秀丽的湖光山色:波澜不兴澄澈的湖水,温暖炫丽的晴空、渔民平静的生活,一群嬉闹的孩子,石头掠过水面留下的一圈圈涟漪……这组画面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如世外桃园般安定宁静的平民生活。影片没有交代这个场景的具体地点名称,显然是一个家园的意象。伍千里是解放战争后回到家乡的战士的代表,这美丽的家乡是所有战士魂牵梦萦的家园意向。而一身军装的伍千里及其手中的骨灰盒能够触发观众对战争岁月的回想。这一场景经过电影艺术的再创造,将百姓家园的详和美好,以及对这个家园的热爱和憧憬倾注其中,并在对未来家园建设的憧憬中开启了影片的战争叙事,形成一定的戏剧张力。这一意象能够触发观众对中国近现代史这一前文本的互文活动,生成“即景会心”的影像传播效果,同时也表达出在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多世纪的被侵略、受屈辱后,中国人民无比珍惜和热爱和平、安宁的家园,没有人愿意打仗,为后面不得不战的艰难抉择埋下伏笔。

电影《长津湖》通过意象巧妙表达对祖国炽热而滚烫的爱,以及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在七连去朝鲜的火车上,当伍万里因授枪仪式取消而愤怒任性地打开车厢闸门,与战士们拉扯之际,并行的火车过去,一幅壮丽的山川图景扑面而来,随着火车行进在战士们和观众的眼前徐徐打开:长城绵延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和煦的秋阳洒满大地。此处,影片恣情铺展如油画般多彩而辽阔的北方秋色,前后总共用了20多秒镜头,同时也交叉展示战士们霎那间被“江山如此多娇”所震撼,继而又如被洗礼般长时间驻足凝望的反应镜头。这一段落构建的意象凝聚了多个层面的主观情思,一是用壮阔山河的岁月静好表达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二是用“长城”这一形象,喻意一列列火车运送的战士和部队正是保卫祖国山河的“万里长城”。三是民族精神的召唤。长城是华夏民族抵御外侮、志枭逆虏、永不坍塌的精神图腾,“长城”作为保家卫国的“寄怀之具”,强烈触发了电影中的战士们和观众的历史意识,此刻似乎都在回望中华民族曾经走过的艰难曲折中,感悟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坚强弘毅的民族精神。影片用6秒展示了伍万里的特写,他的眼神从叛逆到光亮而坚定,这个为了让哥哥瞧得起而参军的孩子在长城脚下完成了作为一个战士的精神洗礼,明白了战士保家卫国的使命,和即将参与战斗的意义,完成了个人思想的转变。景物所含蕴的丰富情感内涵增强了影片话语的艺术性,看似没有情感的景物却传达出无限的情思,达到了“可以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6]的艺术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梦时,用质朴的话语阐释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辩证关系,“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7]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主流电影对家国情怀的具象阐释、呈现和表达,有利于家国情怀的生动传达和当代传承;同时,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凝聚民族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毛岸英长津湖家国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学与玩(2022年8期)2022-10-31 02:42:48
The Review of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长津湖》观后感
长津湖归来
环球人物(2021年20期)2021-10-27 01:04:59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军事历史(2003年4期)2003-08-21 06:35:26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
军事历史(1998年4期)1998-08-21 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