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 品读诗词
——谈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3-01-21 01:58:55王阿萍
名师在线 2022年35期
关键词:群文议题古诗词

文 / 王阿萍

引 言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内容。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小学高年级学生要按照韵律、节奏等诵读古诗词,感受其内容与情感;储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与博大。纵观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大部分教师以单篇古诗词为主,单向地解读古诗词内容,学生被剥夺了自主品读权力,只能机械地接受古诗词的相关知识,无法深入感知其内容、情感,尤其难以建构文化认知,甚至排斥古诗词。针对此情况,教师应尝试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实施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法是一种以多文本为基础,以一个或多个议题为中心,以师生共建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将封闭内容转为开放、可议论的内容,将单向讲解转化为师生共建,将学生的一元认知转向多元认知[1]。所以,有效实施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发挥自主性,围绕议题,针对多文本进行求同、比异、整合等,走进古诗词深处,细细品读,认知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塑造文化品质,增强阅读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沿着“设计议题—组建文本—实施活动”的流程,实施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一、有原则地设计议题

议题是一组选文中可供师生讨论的话题,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贯穿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始终[2]。在实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依据适宜原则,设计议题。

(一)依据聚焦性原则,设计议题

小学高年级古诗文阅读教学目标与议题目标具有一致性。而古诗文阅读教学目标具有聚焦性,指向某一重要内容或维度。因此,教师要遵循聚焦性原则,紧扣某一重点内容或目标维度,精心设计议题,以此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增强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童年乐趣”为重点,编配了散文、古诗词等,旨在引导学生品味童年生活,感受童年乐趣。可见,感受童年乐趣,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于是,教师可围绕此目标,设计议题:古诗词中的金色童年。同时,教师以议题为指导,选择相应古诗词,如《稚子弄冰》《村居》等。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学生在议题的引领下,将视线集中在童年生活中,增强阅读的针对性,由此深入品味古诗词中的童年生活,感受童年乐趣,达成预期目标。

(二)依据激趣性原则,设计议题

学生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参与主体。兴趣是学生参与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保障。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要遵循激趣性原则,依据学生兴趣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议题,以此调动学生兴趣,推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发展。

例如,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且乐于想象。对此,教师设计如下议题:超凡入圣的想象力——李白的诗。围绕此议题,教师选择李白的诗,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面对此议题,学生会在脑海中对“李白是如何进行想象的?”这样的问题产生阅读兴趣。由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跟着李白的脚步,发挥想象力,感受具体场景,品味情感,感受想象魅力,增强学习兴趣。

(三)依据延展性原则,设计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学生会彰显个性,针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理解。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进行个性表达,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逐步达成统一认知。因此,教师可遵循延展性原则,设计议题,引导学生张扬个性。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苏轼的诸多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平淡。不同的风格,正是苏轼不同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通过阅读苏轼不同风格的作品,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人生境遇,感受人生境遇之于诗词创作的影响,由此建构个性认知。对此,教师设计出这样的议题:婉约与豪放——走进苏轼的诗词。在议题的引导下,学生走入苏轼的诗词中,品味不同的风格与苏轼的人生境遇,增强个性认知。

二、有方法地组建文本

一组文本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感知议题的支撑[3]。在设计议题后,教师要有方法地组建文本,推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发展。

(一)使用“作者类”的组文方法

“作者类”的组文方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组文方法。不同诗人或词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会有感而发,书写出风格、特点不同的诗词作品。应用“作者类”的组文方法,可以系统展现某一诗人或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便于学生全面、立体地了解诗人或词人,感受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社会变迁,为“知人论世”做好准备。

例如,杜甫的一生波澜起伏。在不同时期,他的创作风格不尽相同,或潇洒自然,或闲情逸趣,或沉郁顿挫。据记载,杜甫于761年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修建了浣花草堂,暂时过上了安定生活。在享受安定生活的同时,他有了闲情逸致,挥毫泼墨,写下《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洋溢着喜意,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与对人民疾苦的关心。763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落下帷幕。饱经战乱的杜甫在听到喜讯后,酣畅淋漓地书写了《闻军官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自己的惊喜与爱国之情。768年,尽管安史之乱早已结束,但在战争的“洗礼”下,唐朝国运转衰。杜甫也因年老体弱与常年的漂泊,内心有了一份淡然。在游历衡山时,他写下了《望岳》(其三)。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窥见杜甫的人生境遇及其内心感受的变化。因此,教师可使用“作者类”组文方法,将《春夜喜雨》《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望岳》(其三)放在一起,引导学生“经历”杜甫的人生,感受其创作风格,体会其心境变化。

(二)使用“意象类”的组文方法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再现。品读意象,可以使学生在认知古诗词内容的同时,深刻地感知诗人或词人的思想情感,由此增强阅读效果。因此,在实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意象类”组文方法,选择相同意象的古诗词。

例如,酒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融入了诗人或词人的不同情趣。对此,教师确定“酒中的悲欢离合”这一议题,并使用“意向类”组文方法,组建相关古诗词,如《送元二使安西》《闻军官收河南河北》《过故人庄》。其中,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看似是普普通通的劝酒词,实际上寄托了王维对友人元二的不舍和祝福。这里的酒是离别之酒。杜甫在《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喜讯后,杜甫内心欣喜不已,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表达了自己的欢快。这里的酒是快意之酒。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与好友相聚,一边饮酒一边畅聊农事,内心闲适自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里的酒是向往之酒。通过阅读这三首诗,学生会从“酒”中感受不同的情感,由此增强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使用“手法类”的组文方法

创作手法是诗人或词人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如渲染、烘托的手法。在阅读古诗词时,学生品读创作手法,可以在脑海中描绘诗词场景,感受思想情感,同时积累写作经验。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手法类”组文方法,组建创作手法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文本,促使学生细细品读,做到读写结合。

例如,托物言志是诗人或词人创作古诗词时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人或词人会利用此手法,刻画客观事物,寄托自己的直观情感,如《石灰吟》《梅花》《墨梅》中的托物言志。于谦在《石灰吟》中,用石灰作比,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在《梅花》中,以梅拟人,表达了自己身处艰难环境,但依旧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美好品质。王冕在《墨梅》中,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学生在阅读这三首古诗时,可以“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为切入点,深入品读,分析诗人将什么比作什么,由此了解古诗词内容,深深地感受诗人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地积累写作经验,便于自主使用托物言志法书写文章。

三、有智慧地实施活动

实施活动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师生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活动[4]。教师要依据主题与组文,发挥教学智慧,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以“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感”(《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卜算子·咏梅》)为例,教师如此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一)发布任务,课前自读

与单篇阅读教学相比,群文阅读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此,教师要颠覆传统教学流程,设计自学任务,驱动学生课前自读,做好课堂阅读准备。

(二)创建活动,课中讨论

课中讨论是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关键[5]。课前自读,为课堂讨论提供了便利。在课中阶段,教师要依据议题、文本,创建多样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促使其求同存异,逐步达成共识,同时顺其自然地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增强群文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感”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先鼓励小组成员彰显个性,呈现不同的预习成果。这些预习成果,恰好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碰撞的机会。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个性看法,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小组毛遂自荐,呈现本组的讨论成果。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三首诗是诗人人生经历的缩影,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诗人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呢?有怎样的变化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陷入了沉思。于是,教师趁机提出任务:“请和小组成员一起诵读这三首诗,寻找各自的诗眼。”在问题和任务的双重驱动下,学生先自主思考,建构个性认知,接着与小组成员交流,碰撞思维,认知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内容,感受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

在学生合作后,教师随机选择学生,鼓励其诵读。在学生诵读之际,教师认真倾听,从字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促使其提高诵读水平。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如有学生提道:“《示儿》的题眼是‘愁’”。教师对此进行引导:“诗人愁的是什么?为什么愁?”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再次诵读故事,走进具体场景,把握关键语句,了解诗人的愁,并就此与小组成员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首诗作于诗人临终前,诗人至死都没有看到国家收复失地,实现统一,因此而忧愁。从如此忧愁中,学生顺其自然地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师肯定学生的感受,并鼓励他们带着情感诵读古诗,深化情感。之后,教师使用同样的方法,驱动其探究其他古诗中的情感。

实践证明,通过不断体验活动,学生自主、合作品读,从不同角度认知了古诗词内容,感受了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古诗词阅读效果,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探究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群文阅读教学的流程为抓手,有原则地设计议题,有方法地组建文本,有智慧地实施活动,使学生围绕议题,与多文本“互动”,进行自主、合作品读,由浅入深地认知古诗词内容,同时发展多样能力,增强古诗词阅读效果。

猜你喜欢
群文议题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7:02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24
群文活动
大众文艺(2018年19期)2018-10-19 09:27:44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