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想象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策略初探

2023-01-21 01:58宋璘君
名师在线 2022年35期
关键词:音色节奏想象

文 / 宋璘君

引 言

想象的思维程序就是通过记忆把感知的表象储存在人的头脑中,在记忆的基础上把感知的形象重新加工组合,形成没有感知过的新形象。想象思维过程的加工对象可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反映事物本质的,也可以是脱离实际的。那些经过重新加工组合、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事物本质的想象,就是“创造性想象”。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学生的表演和欣赏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受。”[1]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儿童身上潜藏的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能力,这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为儿童创设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双减”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开展高质量的音乐教育活动,改进课堂模式,充分挖掘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音乐知识,使其充分感知音乐,通过二度创作表演出来,通过欣赏进行三度创作,不断地在体验中学习,同时逐渐培养创造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及创造能力训练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实践中的做法及体会。

一、在音准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高音准训练中,教师应避免过多的陈述,要引导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去感知音乐的高低,通过想象思维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了解音高概念和旋律的走向。

以湘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演唱课《音阶歌》为例,为了让学生把握好音准,准确演唱好歌曲中的音阶,课前训练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体现音高的阶梯音阶示意图,让学生模仿爬楼梯,每爬一级楼梯为一度音高,在唱到mi、fa和si、do时,体验半度音高应该用怎样的动作表现。学生能够总结出半音之间应该缩短动作距离。在学生完整学习了音阶中的七个音后,教师可让七位学生戴上标示唱名的帽子走到讲台前,当弹奏音阶时让学生唱出唱名,并到阶梯式音阶图上摆出音名的位置;接着,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出音高,并带领全班学生准确演唱出来。

在平时的音准训练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动手敲击各种生活用具(如瓶子、盘子等),通过聆听声音分辨音高,并通过各种游戏听辨和唱出do、mi、sol的音高。例如,听见教师弹do就坐着,听见sol就站起,听见mi就起身半蹲。在学生了解了do、mi、sol音高概念后,教师可启发他们用这三个骨干音创作简单的乐句,如《上学歌》《洗手歌》等。通过各种生活情境,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想象中进行创作,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二、在力度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力度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从听觉入手,引导学生用心听出音乐的力度变化及表现的情感,并进行探索实践,达到创造性运用的目的。

以湘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铁路修到苗家寨》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模拟火车开动时“咔嚓、咔嚓”的声音,通过指挥提示,让学生感受火车开近时的“渐强”和火车开远时的“渐弱”。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教师可引入大鼓表现苗家人民喜悦的心情,让个别学生击鼓表现渐强、渐弱的力度:表现强音时,让学生用力敲击鼓面并展开思维,用身体动作自主表现,有的学生展开双臂,跳起欢快的舞蹈,有的学生模仿敲鼓的动作,陶醉其中;表现弱音时,让学生轻点鼓心,其他学生在聆听中慢慢收回动作趋于平静。

又如,湘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田野的呼唤》中“梯里通巴”乐句中出现了顿音记号和重音记号。为了让学生准确表现两个力度记号,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总结两个音乐符号的概念:顿音记号演唱时声音要短促、有弹性;重音记号需要用强而有力的声音表现。在讲解概念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身边的资源材料表现。有的学生拿出笔在桌面上有弹性地敲击表示顿音记号,有的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拍打表示重音记号……通过以上练习,学生用他们的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音乐的特征,通过体验准确地判断声音的力度,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在节奏编创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内心听觉和音乐形象的联想是节奏感发展的重要内容,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组成的重要因素,在音乐表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音乐本体进行节奏感训练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内容让学生编创,寻找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音响节奏并进行表现。

例如,在教授湘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农场的早晨》一课时,教师可出示二分音符的节奏型,让学生模仿羊妈妈“咩咩”的叫声,并用动作表现羊的特征。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小鸭的叫声要用哪个词形容”。学生踊跃发言,发出“嘎嘎嘎”的声音,通过交流讨论并选择四分音符的节奏型进行表现。掌握好四分音符的节拍时值后,学生可模仿表演鸭子走路时一摇一摆的动作。最后,教师出示小鸡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小鸡的叫声选择节奏型,进行表演。学生会选择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进行表现。在学生分组掌握三种动物的节奏型后,教师可出示两声部节奏,把羊叫声的节奏作为高声部,让学生分别选择小鸭和小鸡的叫声作为低声部进行两声部练习。学生在有趣的叫声中掌握了各种音型节奏,“农场”里顿时出现了“动物”们欢声笑语的热闹场面。在学生熟练掌握节奏后,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用学过的节奏型和动物的叫声进行编创。

音乐创造来源于生活,教师应积极唤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声响,为熟悉的声音“发明”新的动作,将之运用到课堂上,使音乐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如流水的声音、汽车的鸣叫声、脚步声等。教师可要求每个人发出的声音、节奏和动作都不能重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多向思维。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导,学生都发挥了各自的特长,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发出多种多样的节奏和声音。教师在训练拍打节奏时要给学生进行自由创作的机会,激发他们想象的欲望。如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不同的节奏型,让每个学生根据节奏型采用不同的拍击方式进行自由组合和创作。即兴的节奏型创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自己探索节奏,创造节奏,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在探索音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辨别物体发出的声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就近取材,让学生敲击周围的实物,如桌子、文具盒、水杯等,通过敲击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让学生展开想象。敲击桌子时发出的声音可以用“咚”来形容,音色比较沉重,音量比较大,可以用来描绘春天打雷时的声音。敲击水杯的音色比较清脆,可以用“叮”来形容,音色比较清亮,音量适中,可以用来模仿下雨时雨点敲击窗户的声音。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物体发出的音色及音量组合创编成故事,通过个人展示、小组汇报等形式进行展示,提高对音乐探究和学习的兴趣。

(二)辨别打击乐器音色

针对小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打击乐器进行伴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堂上常用的打击乐器有碰铃、双响筒、铃鼓、锣、镲、木琴等。例如,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在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后,教师可根据歌词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鼓、锣、小镲三种乐器,先让学生分别演奏,感知三种乐器的音色并记忆。接着,教师再提供三种不同时值的节奏型,让学生自主讨论并选择打击乐器进行表现。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根据大鼓的音色及敲击后的声音长短,选择四分音符的节奏型表现,选择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表现小镲,选择用锣来表现二分音符的节奏型。最后,三种乐器共同组合,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即兴创编了一段喜气热闹的新年锣鼓声。

(三)辨别乐器演奏的音色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单纯让他们去聆听记忆乐器的音乐较枯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趣味形象中辨认并掌握,教师可在学生聆听时加上视频画面,并让学生展开想象,记忆乐器的音色。例如,教师出示一段音乐,相同的旋律分别由笛子、二胡、琵琶三种乐器演奏,每种乐器各播放一遍。听到笛子演奏时,教师可出示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画面,学生模仿吹奏笛子的动作,并根据音乐的情绪想象在美丽的郊外,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小鸟自由飞翔的悠闲景象,从本段音乐的感受欣赏中感知笛子明亮的音色。第二遍音乐出示二胡演奏,学生可模仿二胡演奏的姿势,感受落叶飘落的秋天景色,记忆二胡柔美的音色。第三遍演奏的乐器是琵琶,学生可在聆听时想象跳皮筋、拍皮球的画面,感受琵琶清澈、颗粒的音色特点。学生通过听、演、观、表现等多种手段展开丰富想象和创造,能够在音乐欣赏中不断理解和感悟,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五、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敏锐的听觉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不同形式的表现能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效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及评析,让学生表达对作品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湘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欣赏课《龟兔赛跑》时,教师可先从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导入,用课件呈现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熟悉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接着,让学生通过音乐聆听,在视听结合中启发想象思维,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故事情节。在表演时,教师可先不确定固定的表演动作,邀请几位学生即兴表演,由全班学生选出最能体现音乐形象的动作,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选出“乌龟”和“小兔”两个角色后,其他学生随乐即兴表演。当听到表现早晨的音乐时,学生仿佛沉浸在清新而又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用非常舒展的动作表现太阳升起时的美好心情;当听到小河流水时,学生用两臂的波动表现哗哗的流水声;有的学生揉揉眼睛表示森林中的小动物醒来了,有的扮演小猴子着急地喊“预备跑”。最令人激动的情节则是全班学生齐声为“乌龟”喊“加油”,“乌龟”和“小兔”迅速进入了角色,在音乐声中扮演得惟妙惟肖。所有学生能够在聆听、表演过程中随着故事发展进入各自的角色。实践证明,学生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听觉能力,通过聆听、即兴创作、想象、表现等活动,提高了创造力。

又如,在教授湘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欣赏课《军队进行曲》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用钢琴演奏第一乐段主题旋律,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踏步,在音乐中感受进行曲的音乐情境,逐渐在琴声中整齐踏步。教师在学生自由律动后,要对旋律的节拍、速度,给予相应的指导;接着,引导学生用“beng”的声音随着琴声演唱主旋律,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出全曲。完整聆听第一乐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并展开想象:“这是一段什么体裁的音乐?旋律表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对主题旋律的模唱,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知,再通过观看阅兵仪式的视频画面,便能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第一乐段中,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了军队英姿飒爽的画面,自信又骄傲地沉浸在音乐中。第二乐段的情绪为歌唱、抒情,与第一乐段跳跃、热烈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初听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课件画旋律线,初步感受旋律的变化,接着让学生交流第二乐段的情绪特点,并在抒情的音乐中展开双臂描绘柔和的音乐线条。

结 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质量,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通过丰富的音乐教学手段,创新音乐课堂学习模式;同时,回归音乐本体,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从而激发其想象力,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音色节奏想象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快乐的想象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轻快漫舞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