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 莉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自由灵活、集诸美于一身、篇幅短小的文学样式。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选编散文进行课堂教学有两个意图:首先,让学生通过散文学习开阔眼界,关注表达,吸纳优质文化;其次,让学生通过学习、触摸、感受,了解散文的笔法灵活、文情并茂的美感,爱上散文,为其将来初中学习文学鉴赏打开一扇窗,奠定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1]。
叙事散文的特点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2]。在小学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明晰脉络、挖掘空点、揣摩细节等感悟式、形象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较快理解与掌握叙事散文。
人们常言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叙事散文中。叙事离不开记叙顺序,叙事散文常围绕某人或某事一条主线展开。所以紧紧抓住主线学习叙事散文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以五年级(上册)许地山的《落花生》一课为例,散文生动地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过程,通过长辈谈论花生的好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然后借物喻人,让后辈领悟做人就要像花生一样,在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有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奉献品质。
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即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着重详写了“议花生”,由花生议到人,借物喻人,很通俗、很自然、很生动地表达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学到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优势,即让读者读后有一种亲切、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叙事类散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只停留在理解文本的阶段,而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文本内容的完善,在语言欣赏中,学会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使其感受散文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潜移默化地学会用词进行语言表达。在加深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学会思考,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3]。尤其是在这一类散文文本中有省略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联想与想象,做一些合理的补充,让叙事散文充分展示出它的魅力。
以五年级(上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为例,这篇文章有多处省略号,如“当我非常羞愧地问母亲要到钱之后,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思考:从“我”攥着钱出去,到买回来一听水果罐头,这中间,可能省略了什么?“我”可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说了什么?母亲又说了什么?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时,还需要提醒学生学会身临其境地把自己置身于那个环境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表达,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调动学生再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互动,让学生挖掘空白,使自己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碰撞、交融。
总之,深刻地感悟文章中以情动人的情节,抓住线索,理清层次,是学习散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叙事类散文往往是通过记叙和描写来抒发感情,在文笔上会从细小的地方着手,抒发的感情往往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4]。在教学这类散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揣摩细节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
以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为例,作者史铁生回忆了儿时一次盼望母亲带“我”外出,却未能实现的经历,表达了“我”从兴奋到焦急,再到无奈最后到失望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蕴含在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我”的动作等描写中。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体会人物情感变化的同时,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内心独白来表达自己心情的;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写“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呢?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挨”字?为什么文章要用那么多篇幅和文字写“我”在这段时光里的诸多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小男孩在等待母亲回来的这段时光,心情是非常痛苦、煎熬的,从而理解小男孩那时内心的焦急、难耐的根本原因。
写景状物散文大都语言优美,意境深邃,通常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让人身临其境。
比如,《草原》《白鹭》《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麦哨》《泉水》这类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融入美景、品味语言、感受美文等多种方式方法,带领学生发掘美、追求美、再现美、享受美。通过这类写景状物散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大自然的美,了解大自然中所有动物的可爱和珍贵,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
这类写景状物散文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学到优美句式和词语,还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家园。
在教学写景散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努力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写景散文的美。
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为例,文章开头就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草原的美景。教学伊始,教师引人入胜的导入,展示了生动的画面、高亢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悠扬的马头琴乐曲、独特的民族风情,带着学生走进了美丽的大草原,使学生感悟并理解了大草原 “一碧千里”的宏伟。通过对草原咏唱的歌词分析,学生在陶醉中体会了作者为什么会将草原比作“绿毯”,也深刻体会到只有这样的比喻,才能更形象地让我们“过目不忘”,领略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此外,教师还可以配上“白色羊群”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给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给草原增添了无限乐趣”之意。这样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快速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融入美景中,将美景融入字里行间,并迅速爱上大草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欣赏《草原》这篇散文的兴趣。
在写景散文中,优美的语言不仅能让读者体会景物的生动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使读者感知散文语言形式的美。欣赏散文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抓住语言细节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例如,五年级(上册)的《白鹭》虽然没有华丽迷人的辞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粉饰,却有多处个性化的生动表达,这“平常之美”的描写值得反复品味。这些表达的独到优美之处,正是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突破点。比如,文章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以精巧优美的诗比喻白鹭这一动物,并且首尾呼应朗朗上口,再次强调白鹭是“诗”,是“散文诗”,足见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在教学时,教师应抓住这样的语句带着学生深情品读,启发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感悟散文之美。同时,这篇文章中大量的字词和句子,需要学生以互动的讨论形式理解、推敲。
教师在教学这篇散文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大量的对比。作者为突出白鹭的“平常之美”,将其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一一比照,更生动地显示出白鹭“百鸟之中我为首”、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会喜爱白鹭。这些独特的表述不仅让我们形象地体会到文章语言之美,还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白鹭深深的喜爱之情。
说理散文语言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其重要特点是以理服人。为此,教师既要带领学生理解作者文中所述之理,又要让学生去感悟作者是如何把道理说透彻、说明白的。教师要结合说理性散文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层层剥笋”,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
讲授说理散文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颇下一番功夫。根据说理散文的特点(哲理性强)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乐于接受形象的、简单的、直观的常见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说理散文时,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来引领学生探究课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体会课文中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再让学生精读并理解文章中“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时,教师不必进行过多的讲解,可以借助课件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让学生找出花生与其他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在学生自读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其围绕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互动。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会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对课文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从粗读、略读、默读,到细读、精读、熟读,直至边读边想,边读边议,逐渐体会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追名逐利的品格。然后,学生继续抓住重点,理清文章层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基本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好不好?做花生这样的人好在哪里?最后让学生自己揭示出文章蕴含的道理:花生外表虽然不好看,可它既便宜又好吃,既朴实又无私贡献,给人们带来欢乐。人要像花生一样,要做对别人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师还可通过分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互相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在家里、在社会上见到过像花生一样虽很平凡,却默默无闻、乐于助人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讲到环卫工人,有的提到快递员,也有的说修路工人,还有的说到小区里的保安、水电修理工……他们虽然工作辛苦,却在为城市的清洁、为人们美好的生活任劳任怨地做贡献。通过讨论、畅谈,学生一致认识到,这些人有着花生一样的品格,值得大家尊敬。在讨论中,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社会上一些只注重外表却缺乏社会公德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抨击,加深学生对文章表述的道理的理解,启发学生在成长中勤思考,勉励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散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带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审美与创新的核心素养。针对不同的散文,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散文教学效率,教好每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