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中“课程思政”的渗透研究

2023-01-20 19:01张洁
关键词:英语课堂课程思政价值观

张洁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30)

1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对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所谓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课程思政”,并非将英语课堂都变为“思想政治”课堂,而是通过专业“硬”知识显性教育与德育“软”知识隐性教育相结合,切实通过“春风化雨”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高等外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会语言”“通规则”“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必须是心怀“国之大者”,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又充分知晓和尊重外国文学文化,致力于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本文就当下的高等教育院校中英语课堂关于“课程思政”存在的部分问题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就此提出相应地解决方案与策略。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等院校阶段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控制自我,培养其常怀对新知追求的探索之心;另一方面,更要增强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道德感,能够积极乐观达成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从某些方面来说,后者更要于前者,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2.1 教学中存在中西文化教学避重就轻现象

我们常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此,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离不开对其国家背景与文化的学习。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差异化明显的西方文化不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碰撞,体现西方国外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名人逸事、社会现象出现的次数较多,虽然教师会积极地将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带给学生,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感动学生,但实际上这些案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关联度并不是很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不少学生会误以为这些才是引领时代潮流的象征。这时,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侧重西方文化教学,如此十分容易本末倒置,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西方文化,目的太过单一,使教育本身“功利化”;另一方面,本着“立德育人”的教育本质,通过“兼容并蓄”“文化碰撞”“优胜劣汰”,使学生在了解——对比——获得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内心更加根深蒂固,增强学生对于身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者、发扬人的认同感。

2.2 教师队伍自身思政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由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差异,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同程度存在偏差,导致其“课程思政”渗透效果与预期发生偏差。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于成型的重要成长阶段,更是即将由“象牙塔”步入社会“大熔炉”的重要时期,作为大学英语学科——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如果认为只做好自身本职学科教学工作即可,则难以清晰认识到在各学科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思政教育”不止是教授“思想政治”内容本身,更多是传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英语教师队伍应当认识到这层深意。另外,在“课程思政”渗透方面有想法、有思路、有创意的教师,不能由于部分高校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过密而放弃了施展机会。取而代之,大学英语教师应当着手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积极应对挑战,达成“立德育人”的教育成果,从而达到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渗透教育的目的。

2.3 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目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主旨本应是令学生掌握到专业化英语知识的同时,对英语内容中含有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层次解读,通过文化层面的解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但达成这一目的的方法不止一种,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非常快,因此需要引入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例如“短、小、快”的小视频等等。但现实中,许多高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容易就教学而教学,这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太过看重所教学生的课业成绩,进而在授课过程中传授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时会变得目的性很强,枯槁乏味,更别提“课程思政”了。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固有文化的冲击,在对不同于本源文化进行学习时,可能会在潜意识无意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将间接导致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形成天然抗拒性。因此,在这一阶段运用融媒体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很有必要。

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渗透的方法策略

在课上挖掘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英语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要想要“课程思政”渗透“如盐入水”,在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先从课堂着手,灵活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素养。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将课前几分钟专门设置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们用英语口语分享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时事热点政治方面的内容,适度加入“热点话题大家看”的环节,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逐步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待一些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成长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这样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借助“世界博览会”“模拟联合国”等国际性质活动,在自主创作和准备模仿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一步步到今日多个产业走在世界前列,实现全面脱贫,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以此激发起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作为英语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通过课堂上教学和随堂测验地巧妙设计帮助学生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为国家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青年一代。

广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由课程时长和总教学计划等因素限制,课堂内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围绕英语课堂进行相关工作。要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满足“课程思政”渗透“如盐入水”的要求,可以紧贴学生兴趣爱好,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丰富而课后活动形式。例如,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们观看由国外拍摄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影片,借助《花木兰》《西游记(英文版)》等优秀影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调整,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发展需要。

另外以翻译教学为例。翻译理论课堂重在翻译理论和技巧讲授,可以转变为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著与多语种版本的语篇对比分析入手,实现从原语到目标语、再从目标语到原语的双向学习;口译课程,则可以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研读为基础开展翻译能力训练;其他课程,紧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以专题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以此实现人才培养的思想意识重造,教学流程重塑,教育体系重构。并且借用文秋芳教授所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将“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融入课堂活动的设计当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的有效性。“驱动”环节的产出任务设计多为汉译英的场景和练习,而英译汉的技巧与练习则嵌入在“促成”部分当中,特别是四六级翻译,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科技发展等为主题,进而在“促成”环节,对祖国博大深厚的文化、发展进步的经济科技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4 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结合思想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中“课程思政”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索了对应的方法策略,对推进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将价值观引导融入语言技能训练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中的教学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课程思政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之美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