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馨
(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江苏 昆山 215300)
当前小学生阅读兴趣缺乏,教师阅读教学模式老旧,限制了小学阅读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对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认为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都是理科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并不关注学生思维的锻炼与提高,也没有主动教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就只能一直待在教育课堂的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也无法实现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很多文章教学过程中都只是按照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生词的熟悉与记忆,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但是面对文章中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一些语文教师却抱着“不重要”的观点,忽略了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引导教学,也不会把握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还是存在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更别说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了。
从教材内容设置以及教学目标设计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是比较紧密的,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深化学生对现实事物的认知,将语文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营造一个有趣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生活情境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产生深刻的思考。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未重视生活化教学,对于生活化教学理论的研究不足,在日常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理解能力,并未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导致学生对于现实、理论的理解出现了分离,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渗透理论知识。这样就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同时也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更别说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刻思考。
另外,由于缺乏对实际生活的体会,学生很难从文字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与思想,进而影响其知识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然而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于重视文本自身的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并未意识到知识迁移与生活化的重要性,使得学习过程固化,缺乏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将被限制在特定的文本环境中,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相同的境遇也很难联想到课堂阅读中曾出现过的情节或者知识。这样的学习模式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情感的理解与认知,导致其阅读学习效率降低,尤其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在现行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之下,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形成共识,即成绩至上,学习语文最大的目标成为在重要考试中获得高分。虽然这样的想法不能说错误,但对于像语文这样的重要学科来说,只追求成绩会显得有些舍本逐末。并且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处于被动接收教师所讲知识的位置,教师不够重视课外阅读活动,降低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的教学往往容易画地为牢,让先进教育观念无法进入的同时,还会将学生的思维牢牢捆住,让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句空话。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放任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开展阅读,挑选阅读书目,而部分学生在无指导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与课内阅读学习没有关联的书目,无法补充自身的课内阅读学习,另外还会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学校和家庭都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主体,当前很多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只有专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才能够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经过实际调研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持保守态度,其认为课外阅读会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并不愿意将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课外阅读以及购买相关读物上。大多数家长更愿意将资金花费在教辅资料的购买上,并且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没有作用。
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大量知识固化现象,语文教师认为传授教材理论知识就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并未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采取单一、老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语文课堂将变得机械化和固定化,看似按部就班开展教学工作,最终却很难达到语文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目标。更有甚者,一些语文教师完全照搬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导致整个语文课堂变得乏味、沉闷,学生则难以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更别说意识到阅读学习的重要性。还有的教师则过于重视教学大纲,完全按照大纲中文章框架的罗列进行文章讲解与教学,将其进行分段之后进行主题思想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性,同时还会减少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机会,难以开展灵活性的拓展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难以对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形成创新性的理解,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最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存在信息素养低下的问题,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较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只有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才能正常开展阅读活动。因此,教师也应该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内容优化提问情境,扩大问题的涉及面,启发学生的阅读理解,促进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鲁滨逊漂流记》文章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养成信息重组以及阅读材料延伸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完成课堂阅读之后,学生会初步形成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鲁滨逊,在意识到自己处于漂流险境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这样开放性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同时活跃课堂的氛围,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感受小说人物的内心,加强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认知。
协助能力与交流能力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创设合作情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主题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合作活动中,学生将会与其他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还会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帮助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这样就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针对师生合作情境,教师应当改变自己的传统教育理念,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自己放在引导的角色中,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表达不同的想法,进而获取学生的信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分小组的时候应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根据其语文学习基础、性格特征等进行有效分组与搭配,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互帮互助,在发挥自身长处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他人弥补自己的短处,实现共同发展。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曹冲称象》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文中的人物关系,探究人物性格,最终将文中称象的场景演绎出来。学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将会明确人物关系,理解故事内涵,并在人物扮演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人物内心动态,强化学生对文章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智慧。
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基础的教学内容,但是却需要应用学生各种学习能力,才能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对于阅读基础以及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其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失去耐心,无从下手,勉强阅读完之后也无法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出现无效阅读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理清自己的逻辑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思维与文章内容,学会分解复杂阅读本文,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最终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呈现阅读内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二年级第二单元教学时,就可以根据该单元的主题“秋”开展阅读教学。为了强化学生对各文章的学习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复习的同时绘制思维导图,对该单元的阅读内容进行梳理。学生经过简单的思维导图绘制之后能够发现,围绕同一个文学主题能够产生多种表达形式,比如古诗、散文、现代诗歌等。针对古诗模块,学生可以采取注释的方式强化古文理解,对于散文则可以通过上下文联系感知作者情感,对于现代文则能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情节人物关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还能够深化对文章文体的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而形成独立思考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思想的理解,逐渐感知阅读的乐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解放学生的思维,实现“减负增效”。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兴趣对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驱动力往往超乎想象,因为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一切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如果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课文《荷花》时,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转而带领学生在校园内部找到真实的荷花荷叶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在备课时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需要想一些契合教材的教学方法,但是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学习体验。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行为,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并且根据自己课外阅读内容选定一个写作主题,开展创作训练。
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奇幻探险类的主题,就可以阅读《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等书籍,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对以上课外读物进行介绍和展示,之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探险故事。有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类的主题,就可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名著,之后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体会与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将自己看作是课堂的主体,不仅负责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同时还负责教学评价与教学总结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同样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如果一味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弱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积极性,最终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自己的引导教学作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与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思考,不断增加其对文学表达的感受力。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少年闰土》文章教学的时候,应改变传统带领阅读的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阅读时间,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对于同龄朋友的情感,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尽管两人身份差异却出现了最质朴友情的原因。很多情感其实都是非常复杂的,文字能够表达明确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需要学生代入作者的身份从字里行间感受其情感与思想的内涵。只有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鼓励其独立思考,才能够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升其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改不仅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改变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从之前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仅是成人成才的需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新阅读教学理念,创新阅读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提问与导入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计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认知,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