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丹平 方宏超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23,38:0066~0069)
乳腺癌好发于女性群体,多由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失控所致,会引起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等,病情持续进展可发生远处转移,累及多器官,威胁患者生命[1-2]。手术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切除癌灶,能够抑制癌细胞侵袭或转移,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远期生存率[3-4]。但受术中淋巴结清扫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患者术后易并发上肢淋巴水肿,诱发上肢肿胀、沉重等,促使生活质量降低[5-6]。临床需开展相关研究,及早识别独立危险因素,以便于防治措施制定,减少淋巴结水肿发生风险。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上肢淋巴结水肿的相关影响因素。
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53.48±5.14)岁;病变位置:52例左侧,34例右侧;临床分期:28例Ⅰ期,39例Ⅱ期,19例Ⅲ期;体质量指数19~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18±1.46)kg/m2;肿瘤位置:29例内上象限,20例内下象限,16例外上象限,21例外下象限。纳入标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均为单侧乳腺癌;临床资料完整;均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排除标准:凝血异常;双侧乳腺癌;伴有其他恶性肿瘤;严重精神障碍;存在其他引起上肢肿胀疾病;存在急慢性感染。
所有乳腺癌患者均依据具体病情及需求选择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治疗,术中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依据是否发生上肢淋巴结水肿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化疗、肿瘤位置、内分泌治疗、临床分期、切除淋巴结数目、手术方式、淋巴结状态、放疗、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直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资料,先对上述基础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待获得存在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肢淋巴水肿标准:患肢存在酸痛、肿胀等不适,患肢上肢周径较健侧肢体肿胀增粗>3.0 cm。
(1)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统计86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2)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因素分析:所有患者术后依据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基础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86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17例,发生率为19.77%(17/86)。
体质量指数、临床分期、切除淋巴结数目、高血压、放疗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有关(P<0.05),见表1。
表1 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单因素分析(例,%)
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25 kg/m2、临床分期Ⅲ期、切除淋巴结数目≥10个、高血压、放疗为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见表2。
表2 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乳腺为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哺乳时间短、不孕、绝经年龄晚、月经初潮早等相关,多种高危因素相互作用,可促使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去平衡,表现为增殖信号异常增强,故而出现增殖失控现象,导致肿瘤形成[7-8]。手术为乳腺癌首选治疗方式,可通过直接切除肿瘤组织控制病情进展,促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但术中考虑淋巴结转移情况需行淋巴结清扫,可引起患侧淋巴区域组织损伤,造成淋巴回流受限,增加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9-10]。而上肢淋巴水肿发生后不仅可引起患肢肿痛等症状,还可造成上肢活动能力限制,甚至丧失上肢功能,故早期防治尤为重要[11-12]。而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尚未能够达成统一共识,还需深入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86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17例,发生率为19.77%(17/86);提示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风险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25 kg/m2、临床分期Ⅲ期、切除淋巴结数目≥10个、高血压、放疗为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分析原因如下:①体质量指数≥25 kg/m2:体质量指数与肥胖关系密切,其数值越高则提示患者肥胖程度越高,而肥胖患者脂肪相较于常人更易发生液化或坏死,使得淋巴管发生阻塞,引起淋巴回流受限[13-14]。同时肥胖者肌肉收缩能力降低,组织较为松弛,会影响淋巴液回流,故术后更易发生淋巴水肿。②临床分期Ⅲ期:临床分期可直接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取造成影响,早期患者大多可行保乳手术,且早期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术中进行淋巴结活检即可,无需开展大范围淋巴结清扫,能够减轻淋巴区域损伤,避免淋巴回流障碍。而临床分期越高者转移风险较高,则手术难度更大,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也相对更广,从而加重淋巴区域损害,增加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风险。③切除淋巴结数目≥10个: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与淋巴梗阻关系密切,当手术切除腋窝淋巴结时,会损伤大量淋巴管,引起淋巴引流通利障碍,促使组织液聚集而发生肢体肿胀。而切除淋巴结数目越多则可引起的淋巴通路障碍越严重,促使淋巴回流阻力增大,导致淋巴液大量滞留于患肢组织间,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更高[15]。④高血压:血液微循环功能障碍为高血压发病基础,当机体处于高压状态时,可促使淋巴区域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加重淋巴水肿,且高血压患者常伴有水钠潴留现象,血管内液体及组织液增加,局部淋巴回流障碍发生后会造成大量组织液累积,增加淋巴水肿发生风险。⑤放疗: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式,通过放射线照射,能够损伤肿瘤细胞DNA,抑制其复制及转录,从而阻止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但放疗在灭杀肿瘤细胞的同时会对放射野内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引起静脉闭塞及淋巴管损坏,促使局部肌肉纤维化,不利于上肢淋巴回流,导致上肢淋巴水肿发生。因此,临床还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体质量指数≥25 kg/m2、临床分期Ⅲ期、切除淋巴结数目≥10个、高血压、放疗为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及早识别该类因素,并以此制定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