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李 莉 胡 莉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23,38:0046~0048)
宫颈癌为临床高发病,近年该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严重威胁女性群体身心健康[1-2]。针对宫颈癌,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既往多行开腹广泛子宫切除术(ARH)治疗,手术可有效的去除病变组织,继而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但患者术后所需恢复时间较长,临床应探寻一更为安全简便的手术方式[3-4]。伴随医疗手段不断发展,腹腔镜下手术因存在微创、疗效显著等特点,得以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广泛运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LRH)为常见术式[5]。然而LRH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其治疗功效与安全性尚还需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该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诊治的74例宫颈癌患者为对象,探究LRH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具体效果。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74例宫颈癌患者,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病历有关资料齐全;所有患者的依从性优良。排除标准:存在神经疾患者;存有其他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难以进行正常交流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存在酒精、药物依赖史者;存在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脏器功能不全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0.47±5.69)岁;体重指数(BMI)18.7~26.5 kg/m2,平均BMI(23.12±1.59)kg/m2;病理类型:20例腺癌,10例腺癌,7例腺鳞癌。观察组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0.56±5.74)岁;BMI 18.6~26.7 kg/m2,平均BMI(23.17±1.62)kg/m2;病理类型:21例腺癌,13例腺癌,3例腺鳞癌。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行ARH:患者取仰卧位,全麻,选择下腹部的正中切口(长度为20~25 cm);在直视下把骨盆漏斗韧带切断,之后切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游离膀胱、输尿管,之后分离阴道、直肠与膀胱侧窝,把子宫、周围的淋巴细胞组织完整去除,止血,缝合切口,术毕。观察组行LRH:膀胱截石位,全麻;以四孔法构造人工气腹(调控气腹压力为12~15 mmHg),经由操作孔放入1.0 cm套管针与腹腔镜,在双侧髂前上棘内上方2.0 cm、麦氏点上方2.0 cm处各切开0.5 cm切口,分别置入对应套管针,放置举宫器;检查患者子宫、附件及盆腔中的具体情况;之后从阴道部位开始将患者子宫与四周淋巴细胞组织全部去除,止血,缝合切口,术毕。两组手术之后均予以常规的抗感染处理,且均观察到术后3个月。
手术相关指标: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肛门排气与住院时间。血清肿瘤标志物: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集两组5 ml静脉血,离心获取血清后,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CL50,批准文号:川械注准20172400148)测定其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TH1[γ-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H2[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细胞因子:采集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5 ml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INF-γ、TNF-α、IL-6、IL-10。盆底功能:于术前、术后3个月以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20(PFDI-20)[6]评估,涉及盆腔症状、膀胱症状及阴道症状3个维度,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0~4分,将每个维度平均分×25后相加获得总评分,总评分为0~300分,评分越低代表盆底功能恢复越好。并发症;随访3个月,统计切口感染、膀胱损伤、输卵管损伤等发生率。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术后观察组CEA、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比
术后观察组INF-γ、TNF-α、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TH1/TH2细胞因子对比
术后,观察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盆底功能对比分)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对比(例,%)
宫颈癌为高患病率的恶性肿瘤,而近些年因工业化进展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女性群体面对的致癌因素持续增多,使得宫颈癌患病率升高,且逐渐趋于年轻化[7-8]。手术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的首选方式,其中ARH为既往临床治疗宫颈癌的常见术式,效果确切,但亦存在创伤大、出血多等缺点,且该术式常涉及较多的盆腔内器官,极易损伤盆腔神经,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等层面的障碍,故无法满足临床所需[9-10]。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具有创伤小、腹腔脏器干扰小等优点,在妇科良恶性肿瘤治疗中得以广泛运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CEA、CA125低于对照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LRH较ARH具有更小的创伤性,且手术时间更短,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盆底功能。分析原因在于LRH在腹腔镜帮助下可医学放大手术视野,更加有利于分辨神经、肌肉组织及盆腔解剖结构,避免子宫主韧带和骶韧带、周围筋膜组织严重受损,尽量维持盆底结构稳定性及完整性,从而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性,继而减少出血量,且手术切口及创伤小,患者术后可尽早下床活动,继而加快术后恢复,促进盆底功能改善[11-12]。同时,于腹腔镜帮助下可更加完整的去除病变组织,继而有效减少肿瘤病灶残留,故术后CEA、CA125水平更低[13-14]。在正常生理情况下,TH1、TH2细胞因子相互影响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种平衡可有效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而该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对机体免疫能力构成程度不一的干扰。当TH2细胞因子向TH1细胞因子偏移时,将会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TH1细胞因子向TH2细胞因子偏移时,将会造成免疫功能抑制,致使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INF-γ、TNF-α、IL-6、IL-10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LRH对宫颈癌患者机体的免疫功影响更小。其原为LRH在腹腔镜指导下进行,术中无需暴露腹腔,且手术造成的损伤更小,故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更小[1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LRH可更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其原因为腹腔镜可放大术式操作视野,提高手术操作准确度,可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从而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预后。但仍需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尚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少等不足,可能会对本次研究的可信度构成一定影响。因此,后续临床还需不断完善试验设计,扩大样本量的纳入,以此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综上所述,LRH在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方面更具优势,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对免疫系统干扰更小,有利于术后盆底功能的恢复,临床可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