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楠(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在传统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中,“以形写神”①自六朝以来便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准绳。“形”与“神”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因此变得清晰明确,历经千年一直为中国画家们严格恪守。这种与西方建立在透视法和解剖学基础之上的造型意识相异的观念是中国人历经千年凝练而成的审美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秉性。
线描即白描,以客观自然物象的恒常结构为立足点,将纯线条作为独立的绘画语言,通过其本身具有的写意性和韵律美感以及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组织、排列、穿插来体现物象的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进而表达画家内心的感悟。
以线造型的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原始人类初期的艺术品(陶器、岩画等)上用线描绘出的纹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线为表现手法勾勒出的各种客观自然物象,虽然线条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均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但就是这样充满秩序感的排列和交错却显得格外天真自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画家们造型能力的提高,书法由篆隶向行草发展,促使绘画中的线条在用笔上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从帛画、卷轴以及壁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在线条的运用上愈发成熟。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当时线条的特点,这种被称为“高古游丝描”的线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的动态感,体现了画卷中所描绘人物的丰神气韵。
图1 宋 佚名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第一卷)局部 绢本设色 全卷27.1 cm×572.8 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 2 十八描法 海仙画谱 纸本
至唐代,吴道子、阎立本的用线在继承了魏晋南北朝风格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线条本体语言的变革,以吴道子所创的“莼菜条”为例,下笔有力,轻重兼有,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提、按、顿、挫之间彰显线条作为独立绘画语言的魅力,又因这种线条形状如兰叶,所以又有“兰叶描”之称。五代和宋代画家在保持“高古游丝描”“兰叶描”等传统线描技法的同时,部分画家对粗阔的笔势和浓淡变化的水墨效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种线条显得简率且具有气势,生动潇洒,被称为“简笔描”。宋代以后,线条的表现形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以“铁线”描绘,人物造型生动,衣纹线条虽然长约丈余,却是一气呵成。整幅作品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各个时代的画家在不断地进行创作实践和积累,总结了丰富多样的线描描法,人物衣纹描法有十八种,曰“十八描”(图2),如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曹衣描、折芦描、柳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枣核描、观音描等等。统观十八种描法,形态多样,风格各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行笔有起伏变化的和没有起伏变化的,皆是古人在艺术创作中对客观物象的内心感悟和艺术表达。
中国画里的线,是对客观物象轮廓和形体的描绘,但更加关注“形似”与“骨气”两方面的内容。我们称线条为“命线”“骨线”“脉线”。勾线有很多讲究和门道,被认为是中国画的基本功。而勾线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画的特有技法。
对于线描人物画来说,勾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幅作品的成败。当笔锋与纸或绢面接触时,由于力度、角度的不同,形成了各种笔法,也由此出现了各种不同形态、不同质感的线条,其特点有方圆、曲直、长短、枯润等,所以要掌握勾线的技法,首先要了解并掌握正确的笔法。笔法就是运笔的方法,运笔以稳健、畅达、有骨力为好,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兔出窟、如绵藏针等,要较好地运笔,必须有正确的执笔和行笔方法。执笔要五指齐用力,做到运行灵活自如,相互配合,这样气脉相连,使力道顺畅通达。
行笔的方式有中锋、侧锋、顺锋和逆锋等。中锋也称正锋,行笔时执笔端正,笔锋垂直于纸面,笔尖着纸,垂直运行,运行中笔锋位于笔划中央。画出的线条呈圆柱状,饱满丰实,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只能将笔尖与纸面始终保持垂直,在勾线时,因为执笔的手指、运笔的手腕都要运动,笔杆也就带有运动的倾向,不可能永远垂直于纸面。侧锋也称偏锋,执笔比较偏斜,行笔时笔锋侧于纸面,这种用笔与纸面的接触面积较大,画出的线松动多变,既可以画线,又可以画面。顺锋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地运笔。一般以右手执笔,所以顺锋流畅自然,易于控制。逆锋是将毛笔倒逆而行,笔尖与纸面的摩擦力加强,笔迹产生毛糙苍劲之感,易出现飞白效果。
在了解执笔与运笔的基本方法后,要体会力的运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力”。勾线中所用的力是一直在变化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为了确切地表现所描绘对象的形状与质感;另一方面是为了追求线条本身应该具有的艺术美感。我们常说的遒劲、凝重、光滑、柔软等诸多感觉,实际上既是代表客观物象的感觉,也是对线条自身所拥有的美感的赞赏,运笔的过程中,要沉稳、贯气,追求笔断意连,避免飘、板、滞、浮等用笔上的病诟,行笔大胆稳健,同时注意用笔的变化,做到气韵生动。
线描人物画写生是以线条勾勒造型、线条的组织变化、用笔的提按顿挫、墨的干湿浓淡等各种技法表现的总和来作为绘画语言的,对人物的研究和艺术表达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线条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形体的动态感、空间感和质量感,最终达到人物气质和神韵皆备的境界。
线描人物画写生必须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和灵活的表达方式,包括对人物形体的理解、概括能力、速写和默写能力、线造型的表现能力等。造型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除了素描基础课上的训练与研究外,还可通过长期练习速写、默写,大量写生以及各类形式的艺术创作实践来提升。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在造型能力上的训练与提高最为困难,人各有其貌,又有动作、气质、神态、性格、身份上的差异。描绘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人的衣食起居都是在共同生存的空间中,是那样熟悉,那样鲜活。因此,人物画家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磨练自己的造型能力,可以说这种努力伴随着画家的一生。要画出比较像样的线描人物画作品,第一位就是要具有比较成熟的造型能力,其次才是表现方式。
理解人物的结构特点并加以记忆,在线描人物画写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写生并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而是对所要表现对象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通常说:一是画感觉,二是画关系。所谓的画感觉是从人们的视觉心理出发,采取虚实相间、黑白对比的方法,笔不到意到地表现人物形象,实际上是取与舍的辩证法,并不是画得越多就越充分。有时候画到繁处留些地方不画反而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谓画关系,就是通过充分比较,经历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表现过程,整体要照顾到局部,局部要服从整体。在这种相互比较、调整的过程中,局部的形态得到合理的安排,能使得整体关系凸显,整个画面更加充实。把握住这两点,很多问题就能在写生中迎刃而解了。例如,有时描绘对象本身不太显露的结构特征也要将其强调出来,常常是看的到的要画,看不到的也要画,有些情况下甚至看的到的要简单概括,看不到的却要强化表现,这取决于绘画者的主观意识及审美要求。
在用线描起稿人物写生前,通过对客观对象(模特)的观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表现意图与表现方法。比如,怎样安排构图?怎样去组织衣纹?准备用哪种描法去表现对象?由于要充分体现对客观对象(模特)的形的处理和衣纹的组织,我们可以多花些时间在起稿上。既然线描是用单线勾勒去表现客观对象,因此,起稿时就没有必要画出明暗关系,也不能像画写意的稿子那样简略或率意,须一根线一根线地画出来。在步骤上,先抓大的比例与动态,然后再作具体的描画,根据客观对象(模特)的特征去组织线条。
面对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模特),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将其安置在画纸上一个合适的位置,撑得太满甚至是无端超出画外或是缩得太小都是不合适的。在写生中,不管是画头像、半身像,还是全身像,在构图时,都要事先考虑好画面上下左右的空间分配。如果是画人像侧面,人物面部所朝向的一面,应该多留些空间,这样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会舒服些。
根据实践经验归纳起来,线描人物画写生要注意以下三点:
1.强调表现对象(模特)的内在结构
随着人体的动态发生变化,服饰上会出现各种线条,这里面有些线条是因结构而产生的,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肩、肘、腕、腰、胯、膝等处,必须根据结构将线与线之间的穿插组合关系表现出来,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而另一些线条,比如由于服饰并没有紧贴身体而产生的抛起处、裙摆等,这些线条的产生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作适当的处理。
2.要充分表现对象的质感
质感,是视觉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在线描人物写生中,由于模特的年龄不同,服饰各异且质地不同,各自的特征不同,所用的线条也不同。比如,丝绸类纺织品,轻薄柔软,线条多绵长而宛转;毛料化纤类服饰,挺括而光滑,线条多方直而简洁;牛仔帆布类服饰,粗硬结实,线条多起伏而刚劲;棉袄,羽绒服类冬装,厚重殷实,线条多短促而浑圆。
3.要把握好疏密和节奏感
这是观赏者对绘画的审美心理需求,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就是前人对线条表现美感的总结。正是通过这种黑白、虚实之间的对比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画面整体关系。在线描人物画写生中,对细节的刻画和服饰图案的处理都可以起到调整画面疏密的作用,从而起到一定的装饰性效果,使画面更加具有感染力。
我们知道,一根单独的线画在白纸上,不能反映任何东西,除了线之外别无其他。只有用这根线将我们眼睛所能看见的客观对象的轮廓描摹下来,线条的意义方才有了变化。这时的线实际上已经转换为所表现的客观对象了。一条简单的线条需要经过或曲或直的走向、交合汇聚,最终才能勾勒成某一个形象。但是,如果仅仅是用线条将客观对象的外形勾勒下来(图3),让观者仅仅感知该物体的轮廓特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个形象还停留在简单粗略的阶段,要更清晰地表现出物体的形状、体积和结构,还需借助线条的有机组合、搭配、穿插等处理方式,这样才能够体现所要描绘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图4)。由此看来,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怎样处理好线条的组合、搭配、穿插,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表现效果,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将所看到的物象整体或者局部沿其外形勾勒下来,画面上的形象就会显得单薄、扁平,没有体积感。
图3 单线外轮廓示意图
讲到体积感,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物体的外轮廓与内结构(图4)。所谓外轮廓,就是指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物体,处于该物体全部或者局部最外缘的线条,它通常起到囊括物体外形的作用;而内结构是指从同一角度看去,物体外形以内的交代某一形状的结构的线条,一般可以起到辅助表现该局部的体积、结构等作用。
图4 线描人物画中的外轮廓与内结构示意
之所以要强调线条的外轮廓和内结构的区别,是因为这样更加便于观察和了解对象,更好地刻画其体积和形态。当我们接触到某一个写生对象(模特)时,第一眼看上去,可能会在他(她)的身上发现不少线条,错综复杂,无从下笔。但是,如果对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线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分清楚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的;哪些是交代体积的,哪些是交代形状的,描绘起来就会心中有数,就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对象。
外轮廓和内结构二者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它们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第一,从同一角度观察,一条外轮廓线行至某一部位会转而成为内结构线;同样,原来的内结构线到了一定的地方也有可能变为外轮廓线。因为,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象,都只能看到其相对孤立的平面,而物体本身是立体的,我们所看到的构成这个平面的形状的线实际上是上下、左右,前后均随物体形状自由延伸的。某一局部结构的线延伸到与之交汇的另一局部处,形成或交叉,或覆盖,或融合的关系。此时,随着线条所进入的区域的改变,线条本身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或由原来的外轮廓转化为内结构,或由原来的内结构转化为外轮廓。第二,由于写生者的观察角度改变而引起的外轮廓和内结构的转换,这类情形在写生中经常会碰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仔细分析推敲,并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就能够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图5)。
图5 线描人物写生中外轮廓与内结构的相互转换示意图
前面例举了外轮廓和内结构的区别,这里同时蕴含了线条之间相互搭配、组合、穿插的关系,弄清楚并且处理好这些关系,对我们更好地表现对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反之,假若我们忽略了这些关系,处理得简单、草率,描绘出来的形象就会显得单薄、呆板、不真实,这是线描人物画写生中一个经常容易出错的敏感问题。很多人会认为只要将物体的形象勾勒准确,线条画得不走样就没有问题了,就可以完成了。其实不然,用线条将形体勾勒准确、到位,仅仅是解决了对象的形态问题,但是想要将其本身的结构起伏,前后关系表现出来,就必须通过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合理组合、搭配、穿插、交错等一系列处理才能完成。至于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要根据对象的结构特征以及我们在写生时与对象之间的角度来决定。这种微妙的线条处理方法,能够反映完全不同的绘画效果,简单地讲,就是用合理得当的线条进行穿插,搭配画出对象某个部分的外形。
综上所述,通过对线条进行合理的相互搭配、相互穿插,可以更加有效地表现出写生对象的体积、形状和透视关系等。
线条之间相互穿插、搭配等关系,有一个共同点,即每根线之间都是相互附着咬合的,也就是说线与线都是相连接的。在以线塑造形象时,还会遇到另一种情况,即有时候在表现某一物体时,线与线之间并没有相互连接在一起,它们在勾画某一局部的时候都相互空开,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线的走向、趋势相呼应,也能够起到塑造形象、结构的作用。处理得好,往往会使画面显得更加含蓄、更富有联想空间。在线描人物画写生中,从衣纹的处理和表现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呼应关系。最初看到一组衣纹时,新手面对凹凸起伏的衣纹变化往往会束手无策,但是,只要细心观察,理清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抓住表现主要结构的线条,就可以有效地处理好这一组衣纹的线条关系。
举例来说,一组衣纹线条的末梢交汇处都没有连接,但通过彼此在相应处的停顿、转折和呼应,可以看出衣纹之间的关系,图6中B线的上端在A线的转折处出现了回转,表示了B线的回转处即为衣纹的凹面,A线的转折处为衣纹的凸面。A线下端向左行至C线的转角处收笔,也同样体现了这种关系。再看E线的上端和D线的下端停顿之处,交合顶出F线的弯拱形状,经由三条线的各自转折、停顿和凹凸的呼应,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组衣纹之间的相互关系(图6)。
图6 线描人物画写生衣纹线条呼应关系示意图
我们前面讲到了线与形的关系,线与线的组合、搭配以及之间的呼应关系。了解并掌握这些关系对我们学习在写生过程中如何观察和表现对象的体积、形状和结构有着很大的帮助,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我们在写生过程中面对写生对象(模特)时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通常所
说的——质感。大家知道,每个写生对象(模特)本身都具有由物质和气质共同构成的独特的质量感,即便是同一个模特,也会存在例如衣饰、肌肤、道具等诸多不同质地的物质因素。要区分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并将这些差别通过线条表现出来,不得不对写生对象(模特)的不同特质作一番观察和研究,同样,也不得不对线条本身的各种特性作一番研究。具体来说,比如人的肌肤、发须会由于性别、年龄的差异而不一样,老人的皮肤表面粗糙,有皱纹,有些老年男子还有长胡须,而年轻女子和儿童的肌肤则细腻、光滑。另外,服饰和道具也会因为不同的质地和材料而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特质,这些在写生过程中都应该注意加以区别。在用线的轻柔、凝重等变化上尽量考虑要和写生对象(模特)相贴切。比如,画年轻女子皮肤时,用线轻柔、光滑,起伏变化不大,画老年人的皮肤时,用线相应也要粗涩、凝重,多起伏变化;丝绸类服饰用线柔和纤弱,帆布类服装的用线则要粗犷方直等。这些,在写生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区分。
线描人物画写生是通过有意味的造型,追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神韵,同时讲究线本身的味道。“线”是造型手段,“形”是方法路径,“神”则是最终的目标和归宿。当我们面对写生对象(模特)时,脑子里应该预先设计好怎样表现对象,要将画面处理成什么样的效果,也就是说,要强调写生对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动笔之前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考虑,或纤弱、或柔曼、或凝重、或刚烈等。对线条作不同的排列、组合、穿插等秩序性笔调处理,可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体现中国画线描艺术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