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宋璀璨
——浅谈宋代玉器的特征

2023-01-18 14:34牟春全上海文物商店上海200085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玉器纹饰

牟春全(上海文物商店,上海 200085)

玉器在我国文化与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作为世界上大规模开采玉矿、成体系与成批量制作玉器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我国先人们就已经制定、规划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玉器使用规范,是中国古代宗教特质的具体表现,令世人惊叹。

在古代,玉器的定义为祭天地、礼仪式的特殊工具,是我国玉文化灵魂所在。这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风貌、文化背景和用玉规范有着极大的帮助与意义。国内学者与古玉爱好者将其发展史称为“玉文化”。费孝通先生曾将玉器视作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概念符号,并认为应该把玉器的研究作为深入了解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钥匙。他评价我国古玉器:“因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曾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西方文化所缺乏或不多见的。”他认为要将这宝贵财富传承给后世子孙。

一部玉器史是玉器种类演化进化的历史,其历史进程分成了初诞、成长、发展、繁荣、辉煌这几个阶段,史前商周是初诞期,春秋战国时代是成长期,而秦汉两晋南北朝则为发展期,隋唐至两宋为繁荣期,元明清则为辉煌期。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就是处于繁荣时期的宋代玉器。

一、宋代城市工商业发展推动了玉器繁荣

宋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对汉至隋唐玉器的继承与发展。宋玉的面貌一改前朝以方正几何形为主的造型风格,使玉器的器型、构图比例和视觉艺术性有了脱胎换骨式的改观,其中以密集阴线修饰与多层次镂空的玉器最具特色,且制作工艺一骑绝尘,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便是其艺术价值的深刻表现。

图 4 宋 玉童子 上海博物馆藏

宋初赵匡胤终结割据混战,统一中原。宋太宗至宋仁宗之时,由于天下承平,治世兴旺,宋代的农、工、商得到了稳定发展,中产阶级的壮大彻底终结了“美玉君用”的状态,出现了专营玉器的交易市场和专门定制玉器的工坊。各类艺术品生产销售兴旺,玉器生产由帝王专享转为全民共享。与此同时,民间制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以用玉生活化、世俗化为发展契机,汴京、临安都曾有过诸多玉器生产作坊和玉器售卖市场。宋玉在器型与纹饰方面趋于多样化、精细化,创新层出不穷,可谓精益求精。正如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高度评价宋代玉器:“中国玉器以周汉宋清四朝之物最为精妙。”其在书中还提道:“宋代有国,承大乱之余,极力崇文抑武,以与天下休息。虽国势衰微,然文艺兴隆,古代典章文物多有恢复,故玉器又得复兴。”

二、宋代玉器突出地表现出复兴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玉器,其文化价值与艺术风格均不相同。到了宋代,文人们尚古风,好古物,尊礼法,对商周至两汉遗物进行了仔细的探究。因此,传统工艺得到了保护、重视与延续。繁荣的城市工商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审美变革,由此诞生了许多新器型与纹饰选材,为写实风玉器提供了优良生长环境。宋人尚古好古,且更加研古,两宋诸帝十分热衷于搜集收藏前朝古玉,尤其是两周两汉之物,统治阶级的这些行为或许是出于个人爱好,但对整个社会鉴赏与仿制古玉器起到了催化作用。商周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仿古玉器,但大多产品多为朝代更迭的过渡风格,大量仿古实为宋代玉器。宋人仿古对象多为高古年代,在器型与纹饰特征上,与原件相比,仿玉整体更精致、细腻,更具动态感。

宋代玉器运用阴刻、浮雕、圆雕、镂雕等工艺手法,表现力高超。题材和纹饰广泛取自日常所见的各种事物。热衷于对大自然丰富生态的描绘和刻画,重视写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色彩。这些成为宋代玉器的突出特点,正因如此,其深受平民喜爱,普遍流行,推动了宋代玉器社会化、民间化进程。

其一,生动的动物圆雕。宋代以飞禽走兽为主题纹饰的玉器骤增,其特征是刻法娴熟,造型生动明了;《中国玉器赏鉴》里宋代动物圆雕就是最好的典范,一件为双鹅,另一件则为鸡。两者均以浅而密的阴刻线修饰,在细节上虽无明清玉器的细腻精致,但却简单明快,以寥寥数笔将鸟的羽毛、神态、体型表现得恰到好处。以对称成形工艺将前者的两两相爱表现得生动真实;后者则安静可爱。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贴近生活的极简之美。

其二,镂雕工艺的普及。开深层立体镂雕制作先河,为之后元明清三朝镂空雕艺术提供了诸多优秀示例;同样以《中国玉器赏鉴》中玉孔雀为例,该器出现了宋代常见的多层镂雕。该技艺非单纯的纹饰分层堆叠,而是在顾及视觉景深的前提下使得器物整体显得既饱满立体,又疏密有致。与元代的粗枝大叶和明清的繁复密集相比较,宋代的镂空技法则显得格外清新雅致。

其三,成为主角的阴线。宋代玉器阴线相较于唐显得井然有序,兼具婉转流畅之感,且不似从前仅作为配角少量点缀。现今馆藏玉凤鸟之翅羽、鱼之双鳍与花草之茎络皆以挺密集拔的阴线为刻饰。《中国玉器赏鉴》中的玉荔枝饰件则拥有以上所有特征,其果实表面阴刻线挺拔深峻,且平行排列,以凸显荔枝表皮的凹凸不平,而另一种细密弯曲的阴线则增加了枝叶立体效果,给人一种刚从树上新鲜采摘下来的生动感。

其四,巧色玉。“能巧就玉才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是为巧雕。以此工艺制作的产品则被称为巧色玉。巧色玉最早出现在商,汉代少见。到了宋,巧色则成为一种时尚,受到追捧,其热度至今未退。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龟鹤纹饰(图1)为例,器物上方的皮色宛若清晨的阳光般照射在禽鸟上方,而玉质下方自带的那抹绿色则为荷塘增添了生机。整体构图巧妙利用玉质本身色彩,完美地讲述了一场荷塘情趣的故事,也反映出宋代治玉题材开始捕捉生活与自然的每一刻情节。

图1 宋 玉龟鹤饰 上海博物馆藏

三、宋代玉器取材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

宋代玉器形象的塑造与雕琢,往往撷取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普通事物。当时的工匠在制作中既能准确把握产品图案的结构比例,做到形象准确,又能抓住事物的瞬间动态,并从中提炼神韵,使对象的内在思想涵义与外在的惟妙惟肖相结合,达到器物造型的灵巧生动,包含自然韵味。

以《中国玉器赏鉴》中的玉鸟和玉持荷童子最为贴合上文,两者题材均取材于生活之中,前者作欲展翅翱翔之态,后者持荷躺平嬉戏,两者均形象生动、比例结构兼顾,它们以生动、古朴、素雅而兼具新颖的制作风格标志艺术现实主义与世俗化推进在宋代工艺装饰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并被时人和后世所接受与传承。

宋以“文治天下”,上层阶级的文人官僚们则将自己对艺术审美与理解融入时代风骨中,并成功引领了社会潮流,不论大小皆可做到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超凡气质。不少玉器产品,或清新简洁,或仙气雅致,彰显出主人不同以往的审美。两宋时期各级政府的“公务员”大多由文人组成,其高度注重学识底蕴与生活风貌,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玉器审美风向。朝堂外,在脱离乏味政治斗争后,他们寻觅着诗意自在的文化生活,在草堂的诗词书法与品茶饮酒中寄托雅兴与心境。

以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地出土的白玉荷叶杯为例,其以白玉制成莲荷状,莲荷以其高洁清廉的寓意受到文人喜爱。文人士大夫们在日常使用的间隙,还能细品深层含义,以警示自己为人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可见,玉器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当时的潮流之选。

四、宋代玉器是绘画与玉雕艺术结合的产物

在两宋绘画影响下,“玉图画”广为流行,其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富有意境与寓意,是绘画与玉雕艺术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主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前朝玉器题材多庄严肃穆,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为玉器制作开拓了广大空间,破茧成蝶。以玉器题材中的常客——花鸟类器物为例,其是最能体现宋人玉图画制作水平的一个大类。宋代的花鸟艺术则深受皇家画院影响。故而,在玉器的雕琢过程中工匠同样也会注重自然写实、构图唯美,且善于捕捉花草动物的瞬间,使之刻画更加的细致入微。

那时,玉匠们将雕琢门类逐渐扩展至文房用品上,诸如笔筒、砚滴、笔架等。这些玉制文房用具大多以花鸟人物形象作为装饰题材,既是一件高端大气的实用器,还是一件富有艺术文化韵味的文房清玩。日常生活用具则常见有碗、盘、杯等。至此,玉与画的结合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彻底摆脱了前朝素雅沉闷的状态,走上了别样的转型之路。

上博馆藏的云鹤纹饰就是最好的写照。作品以密集阴刻线描绘图案,细阴线以示羽毛,粗阴线以示云海与花草,还具有鲜明的宋代特色——坑点眼;有别于明清的锦上添花与温柔婉转的工艺风格,整体大量使用深刀法与镂空技法,刀工粗犷有力,整体构图简洁,又不失写实唯美。

五、宋代玉器洋溢着清新与高雅的气息

玉器发展至宋代,其在摆脱五代至暗时刻后重新回到发展正轨,并逐渐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大多宋玉在制作上依旧坚持中国传统纹饰和自然写实风,随着天下安定之后,宋代的匠人们愈发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中美的细节,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熟练地运用治玉工具在玉材上描绘记忆中美的形态。

可以这样说,两宋时期,无论北宋还是南宋的艺术作品,没有一点现代玉器的过分矫揉造作,在贴近现实的情况下,更加讲究细腻与简洁,由此反映了意境高雅的文人格调,洋溢着自然清新与内敛高雅的气息;此时的治玉工匠,已经摆脱了汉唐以来礼制的束缚,从根本上完成了世俗化、日用化的转型,与当时的绘画、雕塑工艺发展齐头并进。礼器数量大减,玉器的制作目的更多为“以人为用,玩味雅趣,贴近自然”,一切皆遵循“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

宋代玉器纹饰组合品类丰富,工匠们善于将动植物纹饰相结合,起到互相衬托的艺术效果,如瑞兽多口衔灵芝,凤鸟飞跃于花草河塘,鱼类身披荷叶水藻,猛兽栖息山石树木之间等。如此和谐巧妙的搭配组合,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依理施工,所以,综合看来两宋时期玉器的生产大多经过工匠们认真设计。

虽然在对外的政治形势上宋朝与辽金兵戈不断,但在经济与文化层面上却又保持着密集的交流往来。常年的贸易活动间接地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玉雕工艺就是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长养分,进而实现了复苏与进化。

(一)吉兆祥瑞——凤纹

两宋时期,玉器消费者们的审美与治玉工匠受到画院以及理学思想的影响颇深:重视外在形态。因其象征美好、外观高贵,极受热捧与喜爱。故而,宋人之玉凤一改前朝丰满形象,反而转变为一种纤细秀美的体态。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白玉凤鸟(图2)为例,尾分多股且弯曲。躯干和双翅加以深峻见底的阴刻线表现,以此构成一个含蓄贵气兼有的构图。从以上实物案例中,我们大致可总结出以下特征:

图2 宋 白玉镂雕凤凰坠佩 故宫博物院藏

1.身材上来看,身躯修长纤细,且飘逸清秀;

2.姿态常见回首张望,挺胸展翅之态,趣味横生;

3.周身伴有大量辅助纹饰,层次分明,疏密有致;

4.双翅采用细而密的平行阴线描绘,显得宽大厚实;

5.凤的头羽多飘起上冲,喙微启,杏仁眼;

6.尾分多股,呈锯齿状。

(二)舞动生灵——鱼纹

此类传世品数量可观,被广泛应用到饰品上,被世人寄托了诸多吉祥寓意:如“鱼”与“余”谐音,代表年年有余的好彩头;鱼跃龙门则寄寓人飞黄腾达等。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玉鱼乃宋玉鱼杰出代表(图3)。其用力腾跃出水面的样子,好似依靠金榜题名平步青云、渴望实现人生蜕变的学子们。

图3 宋 白玉双鱼形坠 故宫博物院藏

从以上实物可得出宋玉鱼的以下特征:

1.眼部特征可细分为:阴刻圆眼与独特的坑点眼。

2.从造型上看,大都以写实为主,身材清瘦。鱼的动态呈“V”形跳跃状,整体造型有强烈的动感,昂首翘尾、身体弯曲。

3.从鱼的鳍尾上看来,腹部两对前后鱼鳍用立体雕手法表现,背部鱼鳍和鱼尾呈芭蕉形,略带锯齿。尾部以放射状阴线修饰。

4.从鱼鳞上看,常见的多为素面无鱼鳞。鱼周身的附加物多为莲花、水草等物。

综上所述,宋代玉鱼在风格上趋于清新简洁,刀工圆润娴熟,很好地展现了宋代匠人对因材施教的高深理解。宋元之后的式样造型日趋呆板、程式化、图案化,整体气质更似标本,大量产品毫无生趣灵动可言。

(三)雅宋之经典——磨喝乐

童子是宋玉的明星品类,其制作一直延续至今。此时期的婴戏图案人物大多丰满圆润,神情写实传神。宋玉童子有通天孔或边缘打孔两种,便于佩戴把玩。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玉童子(图4)服装花纹上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常见的辅助纹饰:米字纹、龟背纹、菱形纹、网格纹等。宋童手抱瓶装荷花,瓶中荷花花瓣盛开,大而饱满,此为宋玉童最经典的显著特征。除了持荷童子,还有木马童子、骑鱼童子、击鼓童子、背背童等稀有品种。

从以上实物可以总结出宋代童子的以下特征:

1.手持或瓶装荷花,大花大叶,偶有莲蓬,荷花高举过头;

2.樱桃小嘴、八字双眉、双耳内凹不外凸,菱形双目;

3.服装有花纹,多而不乱,常见上身着花纹马甲,下身着长筒裤;

4.整体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饱满生动的视觉画面,而非明清时期烦琐且无章法的仿制。

此类玉器大量出现,我们可以知晓宋人对国泰民安与人丁兴旺的祈愿,是当时社会稳定的显著标志。

(四)腾云驾雾——龙纹

宋代工匠以古朴、写实两手抓的思想在玉器上描绘龙纹,但缺少汉唐之盛气,更多予人一种超然自在之感。我们可从这件故宫博物院藏的白玉透雕云龙纹嵌件(图5)上看到:其龙身无鳞;开口似微笑一般,双唇上翘,嘴角开口不超过眼角,显得较为含蓄;龙四肢的肘关节处有“S”形钩状腿毛,爪似鸡爪,常见三爪或者四爪;秃尾,少数龙的尾端有火焰状的纹饰;此时期,龙的周身常见祥云、海浪、山石,或者植物等辅助纹饰点缀,整体画面搭配丰富,不失雅致。

图5 宋 白玉透雕云龙纹嵌件 故宫博物院藏

从上述案例我们大致可总结出宋龙纹以下的特征:

1.龙角呈桥状的分叉角,眼为浓眉丹凤眼;2.常穿梭于苍穹云海之中;3.上唇微微扬起,口张,嘴角狭长;4.龙尾长而无毛,常见上扬且遮蔽后腿;5.龙爪均为三爪或四爪,四肢粗壮,呈现出V形收缩。综上所述,龙至宋代彻底摆脱汉唐时期的青年之风,逐渐步入中年。其制作风貌在宋人理学思想下进一步制式化,为后世龙纹定下了发展框架。

六、结语

宋代玉器的生产发展在玉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工艺技术水平在创新改良与成熟稳定中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平衡,充分显示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才能。宋代工匠们在雕琢中既丰富了器物的外在修饰,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内在灵魂,达到了人文理学与琢玉创作的完美平衡。两宋之玉也正是因为以上这些闪光点才为世人所钟爱并钻研。

猜你喜欢
玉器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王玉启祥 商代龙纹饰玉器的艺术特点及演进
雕漆纹饰的修复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西汉玉器的鉴定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