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承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多由外力导致的胸腰椎骨质连续性受到破坏多导致[1-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原因包含高空坠落、车祸、棍棒鞭打、跌倒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瘫痪。同时,若遭受的力气过大可能对患者的内脏及器官造成严重损伤,严重时可导致瘫痪、死亡[3-4]。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能更好地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预后[5]。目前,本病主要采用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相对于传统后正中入路而言,经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的损伤较小,对周围神经组织损害较轻,手术时间短,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预后良好[6]。本研究通过回顾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4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相关资料,比较两种不同的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探究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进行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3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54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20 岁;(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椎骨折,且为新鲜骨折;(3)均为单节段胸腰椎骨;(4)临床资料完整[7]。排除标准:(1)病因不明;(2)除胸腰椎骨折疾病外,患有其他重大器脏疾病;(3)患有精神类疾病;(4)诊断为病理性胸腰椎骨折。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和试验组,每组27 例。该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进行治疗。患者应当俯卧于床,全身麻醉后,用C 型臂X 光机对患者的脊椎的正位、侧位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对受损椎体上下的椎体棘突进行标记,明确显示椎弓钉的具体位置。经消毒,取背后正中入路,以受损椎体为中点,行纵向切口约8 cm,逐层切开。沿棘突两侧剥离椎旁肌,暴露伤椎及上下椎体双侧关节突,采用“人”字嵴定位进针点,置入椎弓根螺钉,安放连接棒,经椎体进行复位、固定。使用C 型臂X 光机确定椎体复位的情况,无误后即可拧紧螺帽。最后,常规放置无菌引流管,冲洗创面,逐层缝合切口,手术完成。
1.2.2 试验组 患者给予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患者应当俯卧于床,全身麻醉后,利用C 型臂X 光机透视确定受伤椎体的位置,并标注伤椎、切口位置。以受损椎体为中心,行后正中纵切口,沿棘突两侧旁开2 cm 切口,暴露椎旁肌群,找到两侧多裂肌与最长肌间的肌肉间隙,把肌间隙钝性分离至横突及关节突处,利用C 型臂X 光机定位后准确地将螺钉拧入,安放连接棒,撑开复位,经C 型臂X 光机确认固定情况满意后即可固定螺钉。最后,常规放置无菌引流管,冲洗创面,逐层缝合切口,手术完成。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术中术后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术后3 d 清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 离心5 min 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型号DXC800)测定LDH、CK 水平。(3)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前、术后3 个月对患者进行X 线检查,并及时测量、记录两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 角及椎体前缘高度。(4)并发症。术后7 d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传统组男17 例,女10 例;年龄21~60 岁,平均(45.37±5.89)岁;骨折原因:车祸10 例,高处跌落10 例,其他7 例;骨折至手术时间为(4.36±1.51)d。试验组男19 例,女8 例;年龄24~60 岁,平均(45.93±5.16)岁;骨折原因:车祸12 例,高处跌落11 例,其他4 例;骨折至手术时间为(4.12±1.32)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
2.3 两组血清LDH、CK 比较 两组术前LDH、CK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LDH、CK 均高于本组术前,试验组均低于传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LDH、CK比较[U/L,()]
表2 两组血清LDH、CK比较[U/L,()]
2.4 两组伤椎后凸Cobb 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比较 术前与术后3 个月,两组间后凸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个月的后凸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比较()
表3 两组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比较()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41%,低于传统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47,P=0.000),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胸腰椎骨折在生活中颇为多见,胸腰段的椎体由于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之处,是力量集中处,在外力作用下容易骨折[8]。近年来,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占脊椎骨折的40%[9]。本病治疗主要目的是恢复脊柱原有的结构及其稳定性[10]。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脊柱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手术方案已被广大医学工作者所接受。实践中发现,传统的后正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虽能取得可观的临床疗效,但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椎旁肌进行较大幅度的剥离及牵拉,导致了患者的椎旁肌受到损伤,肌肉收缩功能降低,术后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疼痛、僵硬等并发症[11]。同时,术中还可能会对患者的韧带、关节囊造成损伤,破坏了脊柱的平衡,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预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椎旁肌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又能够减少手术对患者带来的伤害是广大外科医生一直研究的课题[13]。近年,外科手术发展迅猛,研究发现,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地提高手术效果[14]。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能够有效地降低对患者椎旁肌的损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从而改善了治疗效果[15-16]。同时,利用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为胸腰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为脊髓的恢复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有益于脊柱的恢复和维持,确保了脊柱的稳定性,避免了创伤后凸畸形及神经病损,为患者恢复健康建立了结实的基础。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提示试验组所需要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因为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所需要的手术切口远比传统后正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小。LDH 是糖类物质无氧酵解及糖异生的重要酶系之一,广泛地存在于机体组织当中,其水平的高低与心肌梗死、横纹肌损伤有着紧密的联系。CK 的主要作用是在pH 中性条件下生成三磷腺苷(ATP),以保证组织细胞的供能,对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肌肉创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7-19]。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 d 的LDH、CK 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但试验组均低于传统组(P<0.05),说明试验组术中对周围的组织造成损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后3 个月的伤椎后凸Cobb 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地恢复患者的伤椎后凸Cobb 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最后,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41%,传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试验组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表明经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的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与吴韬韬等[20]的报道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经肌间隙入路与传后正中入路对胸腰椎骨折疾病进行治疗,均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后凸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同时还可以减少椎旁肌的剥离,减轻对多裂肌的损伤,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