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多参数联合用于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2023-01-16 14:22江新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36期
关键词:造影剂敏感度螺旋

江新华

肺癌是一种由肺部组织细胞生长失控而导致的恶性肿瘤疾病,是对人们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肿瘤性疾病之一[1]。相关调查显示,肺癌是导致癌性死亡的主要病因,其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占比18.4%以上[2]。手术、放疗、化疗是临床针对肺癌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其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预后情况不尽相同[3]。相关研究指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和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明显的限制[4]。淋巴结病理检查是临床诊断肺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但是其属于有创检查手段,部分肺癌患者难以耐受手术创伤[5]。因此选择简单、易操作、创伤小的检查方式诊断肺癌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64 排螺旋CT 具有成像清晰、操作简单、成像迅速等优势,并且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扫描方式也得到了扩充,增强扫描、灌注扫描等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中[6]。此外,64 排螺旋CT 对于肺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成像效果受肺组织内空气的影响较小,可清晰反映肺组织、肿瘤、纵隔淋巴结、血管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64 排螺旋CT 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6 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7]《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 年版)》中关于肺癌的相关诊断标准,首次诊断为肺癌;(2)病灶直径≤8 cm;(3)预计生存时间≥3 个月;(4)认知功能、语言交流能力正常,可配合完成相关调查。排除标准:(1)入组前接受手术、化疗、靶向治疗;(2)合并脏器功能严重损伤;(3)胸部手术史;(4)合并其他组织、脏器恶性疾病;(5)造影剂不耐受。男76 例,女30 例;年龄49~67 岁,平均(58.65±5.42)岁;病灶位置:肺门14 例,左下叶20 例,右上叶27 例,右中叶28 例,右下叶17 例;病理类型:鳞癌86 例,腺癌20 例;肿瘤直径1~7.4 cm,平均(3.65±1.42)cm;肿瘤分期:T126 例,T237 例,T325 例,T418 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行64 排螺旋CT扫描检查。在检查前,指导患者呼吸锻炼、禁食4 h、测量体重确定造影剂剂量,在扫描前叮嘱患者摘除身上金属物品。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取患者胸廓入口至肺底,依次行CT 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参数设置:电压120 kV,电流120 mA,螺距2.6,层厚6 mm。在增强扫描过程中需要注射造影剂,注射速率控制在3.0 mL/s 左右,参数设置同平扫。造影剂注射完成后,关注患者情绪和反应,避免患者发生过度紧张、不适感等情况。造影剂注射完成后延迟30 s 进行动脉期增强扫描;延迟120 s 进行灌注扫描。将灌注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数据、图像处理,获得患者肺动脉血流量(P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灌注指数(PI)等灌注CT 参数。

1.3 观察指标 以术后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及非转移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PAF、BAF、PI。分析PAF、BAF、PI 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 进行处理,研究中计量资料包括年龄、肿瘤直径、灌注CT 参数等,表示形式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性别、肿瘤类型、分期、病灶位置统计结果等,表示形式为率(%),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 本研究106 例研究对象,术后纵隔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显示65 例患者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61.32%。

2.2 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灌注CT 参数对比 转移组与非转移组PA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BAF 高于非转移组,PI 低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灌注CT参数对比()

表1 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灌注CT参数对比()

2.3 灌注CT 参数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PAF 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63.40%、特异度为41.50%;BAF 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5.38%、特异度为87.80%;PI 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4.82%、特异度为58.54%。见表2、图1。

表2 灌注CT参数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图1 灌注CT参数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认为肺癌的发病与吸烟、环境、肺部疾病、职业、遗传因素等息息相关,咯血、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相对缺乏特异性,在发病早期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导致病情延误[8-9]。若未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肿瘤组织将发生转移,进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和预后情况[10]。相关研究指出,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疾病中居于首位[11]。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对肺癌进行诊断及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术是临床治疗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其治疗效果和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肿瘤是否发生转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2-13]。针对肺癌而言,纵隔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转移形式,但是其转移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4]。常规而言,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主要按照淋巴结的引流途径进行转移,但是部分肺癌患者可出现胸内淋巴结跳跃转移,给临床诊断造成了巨大的困难[15-16]。因此,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采取有效手段对其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CT 检查为临床进行肺癌筛查的重要检查之一,其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清晰等优势,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显著扩充[17-18]。64 排螺旋CT 程序范围为16 cm,在观察肺组织的同时,可通过增强扫描重点观察病灶部位。此外,64 排螺旋CT 灌注成像可对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进行观察,因此应用其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19-20]。鉴于此,本研究详细分析了64 排螺旋CT 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转移组BAF 高于非转移组,PI 低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F 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63.40%、特异度为41.50%;BAF 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5.38%、特异度为87.80%;PI 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4.82%、特异度为58.54%。64 排螺旋CT 不仅可清晰地显示肿瘤、淋巴结的位置、大小、边界等实际情况,通过灌注扫描,还可对其血液供应情况进行明确,在诊断恶性肿瘤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1-22]。

综上所述,针对肺癌患者,应用64 排螺旋CT诊断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为临床治疗肺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造影剂敏感度螺旋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旋风“螺旋丸”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奇妙的螺旋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